我的皇帝堂妹 第43章

作者:星辉映川 标签: BG同人

  王迦陵闻言,心中如吃了蜜一样,嘴上谦虚道:“过奖了,若是我处理不好,还需要你来解决。”

  “没问题。”武婧儿一口答应。

  夕阳西下,余晖将云层浸染成充满活力的橘红色,也渗入了王迦陵的心田。

  待王迦陵出去后,武婧儿露出开心的表情。

  “终于又抓到一个能干活会干活的人啦。”

  云川曲腿坐下,为武婧儿卸去钗环,闻言笑道:“恭喜公主啊。”

  浓密乌黑的头发如瀑布般散落,云川的手在瀑布中穿梭,赞道:“公主的头发真美。”

  武婧儿这时煞风景地说道:“别摸了,再摸就油了啊。”

  云川闻言大笑,摇着头用丝带把乌发绑上,道:“人家是‘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①。再看看公主你,你那么一说,什么旖旎的气息都没了。”

  “公主有时又可爱,又可恶。”

  云川伸手将武婧儿揽在怀中,下巴搁在武婧儿的头顶。

  武婧儿仰头看向云川,嗔道:“什么是可爱,什么是可恶?”

  云川低头,四目对视,暧昧的气息在两人之间流传。

  这些年来,武婧儿的容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细纹,但眼睛更加明亮水润,仿佛盛满了星光。

  岁月是给她留下些微的痕迹,但又在她的眉角眼梢增添了许多风韵,让人忍不住沉溺其中。

  云川情不自禁地吻上武婧儿红润的唇……

  次日,武婧儿起身神情舒畅志得意满,带着侍女去了织造局的食堂视察。

  刚进去,武婧儿就看见一个眼熟的人来,略一回忆,就想起了这人是谁。

  “你最近怎么样?”武婧儿走过去问道。

  这是一位年轻的女子,身边带着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女子趴在高案上吃粥,小女孩偎依她腿边,双手抱着个包子啃。

  “公……”

  未等女子说完,武婧儿就抬手打断她,笑着道:“不必叫我的名字,我就想了解一下。”

  原来这女子就是之前撒泼打滚王刘氏的媳妇施兰。在王刘氏当着众人面打施兰时,武婧儿没有说什么。

  等事情结束,武婧儿嘱咐青梅让王里长多照顾下施兰。施兰的日子因此比过去好了一些。

  织造局招全职工时,施兰在里长的帮助下,离开王家,带着女儿住进了织造局。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很好,很好,我过得很好。”施兰激动道,若不是武婧儿不让,她都想跪地磕头以表感谢。

  武婧儿颔首微笑,道:“好好干,手里有钱了,腰杆就硬。”

  武婧儿勉励她几句正要走,就见施兰将藏在身后的女儿推出来,道:“娘子,这是我的闺女施剑秋,和我姓,以后我让她继续给贵人做工干活。”

  武婧儿闻言笑起来,伸手摸摸施剑秋枯黄的头发,道:“小孩子家家能干什么活。等过几天织造局要开启蒙学堂,你把小剑秋送进去,学有所成再出来干活。”

  “你们继续吃吧。”武婧儿说完,告别两人离开。

  “剑秋,你要好好学,等你学好了,就能报答咱们母女的恩人。”施兰弯腰叮嘱女儿道。

  施剑秋重重地点点头。

  生活的苦难磨去了小姑娘的天真烂漫,留下了坚韧的心性和不屈的性格。

第38章 . 我的皇后堂妹 蒙学×藏书楼×邢国公府……

  王迦陵的蒙学办起来啦。

  前期招生四百多名, 年龄从五岁到十五岁不等,有男有女,女多男少。

  免费蒙学初开始报名时, 来的学生并没有王迦陵想象的那么多。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以上的孩子能帮家里干活了, 五六岁的孩子可以带弟弟妹妹玩减轻父母的负担。

  很多织工也知道上学好,但是与其学一点字不上不下没什么大用,还不如给家里干活赚钱。

  王迦陵被门可罗雀的蒙学打击到了, 但她没有气馁, 和武婧儿商量之后公布了一些奖励方案,来蒙学报名的学生这才多了起来。

  这些孩童分成两班, 上午和下午分别上两个时辰的课, 学制两年。成绩优异者, 织造局资助其继续深造。

  蒙学书籍有两种《千字文》和《声律启蒙》, 而《兔园册》是学习完上面两本之后才开始教授。

  除了这些,还有算术课、纺织课、武术和突厥语课。

  武术课是苏大为了支持主母报名开办的课程。大唐尚武, 无论男女多学点护身本领准没有错。

  突厥语课则是公主府一位名叫鱼菩的护卫提供。武婧儿知道后,十分惊讶, 自己护卫竟然有人会说突厥语。

  鱼菩摸头, 憨厚一笑,向武婧儿解释其出身,原来他是个“蕃二代”。阿耶出身突厥别部,随部落归附大唐。

  鱼菩不同于蕃户的阿耶, 他在大唐一出生,就拿到大唐“绿卡”,成为大唐的百姓。

  “你今年多大了?”

  鱼菩胡须连鬓而卷曲,脸色黝黑, 看起来得有四十多岁。

  “我今年二十五岁。”。

  啥?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年龄,鱼菩的父辈可能是太宗皇帝时归附大唐的。

  “我和家里学了突厥语,虽然在南方没啥用,但公主不是问了大家所长嘛,护卫队里我的突厥语说得最好。这些娃子要学,我就教。”鱼菩道。

  于是,织造局蒙学多了一门外语课。

  房如雪和王迦陵一人带了一班,教授学生《千字文》。紫菀在织造局的职务比房如雪轻松一些,她领了两个班教《声律启蒙》。

  紫菀本是尚仪宫司乐司的宫女,能歌善舞,看到《声律启蒙》后,如获至宝,将其谱成曲子。

  她教课很有意思,先教这些孩子唱熟一段,然后再教这些孩子描里面的字。孩子们通过这个方法,认字还挺快。

  红药和百合教授学生打络子、描花样、绣花以及织锦。云川教授基础数学课。

  武婧儿每月去一趟学堂,给这些孩子讲些专题,比如大唐律法、风土人情、经商趣闻等等,期望能开阔这些孩子的眼界。

  武婧儿有时还会邀请进货的商人过来“开讲座”。

  这些孩子来之前已经被家中千叮万嘱,务必要好好学习,不能被赶出学堂。因此课堂之上这些孩子十分乖巧,而且学习努力。

  看着织造局欣欣向荣,武婧儿心中欢喜,这些都是她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呀!

  武婧儿喜欢在织造局内散步,札扎的机杼声,轻快的读书声,两种声音汇成美妙的乐曲,让人心生澎湃。

  夏去秋来,海棠树的果子染了红意,又快要到收获的季节了。

  武婧儿抬头眺望远方,一座两层的楼阁映入眼帘。

  那是座藏书楼,武婧儿所建,藏着她从皇宫带出来的典籍。

  藏书楼中想必有人正在抄写书籍吧,武婧儿猜测。

  藏书楼中的场景确实如武婧儿所言,书生们低头伏案抄写典籍。楼中规定,使用藏书楼提供的笔墨纸砚,书生每抄两份书籍,可以带走一份。

  若书生自带笔墨纸砚,楼中书籍尽可抄写,抄写的副本自行处置。

  此规定在藏书楼没建成前,就出台了。周围的学子们无不翘首以待,期待这位永丰公主殿下会从长安带回什么书籍。

  现实没有让他们失望,各种听过的,没听过的书籍,整整齐齐,排列在架子上。

  大唐现在的书籍大多都是手抄,武婧儿之前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等她注意到这种情况后,立马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报告给武媚娘。

  武婧儿带来的这批书籍有雕版的,也有活字印刷的。雕版刻出来的多是大家注释的儒家经典,活字印刷的是些不那么常见的书籍。

  李治和武媚娘现在手中屯了一大批书籍,正在思考如何使用。库狄云珠带走一部分在边地推广教化是一种用法,武婧儿在江南建藏书楼又是一种用法。

  这对夫妻希望能将书籍推广到那些寒门庶族手中,期待寒门庶族能够出更多的人才,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职位的局面。

  武婧儿知道后,给他们出主意,这些书籍看起多,但分到全国就如一杯水进了大海,不如每州分一套,并公开印刷术,让他们依此为蓝本印刷。

  李治和武媚娘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先这样吩咐下去。同时嘱咐宫中的印刷工不要停,印出来的书籍放到长安和洛阳的市内寄卖。

  武婧儿每月都会给李治武媚娘寄送一封奏章,里面写着苏州地区的物价、天气、民情、收成、吏治以及织造局经营状况。

  武婧儿现在既是内廷女官,又可以算是朝廷官员。因此她奏章的抬头写了二人,但多半是武媚娘最先看到,李治也是每封必看。

  武婧儿奏章简洁,废话极少,寒暄完立马进入正题,还弄了什么表格、线条、柱状图之类的,神奇之中又一目了然。

  全是干货,没有感情。

  李治看完戏称:“她这样的奏章,要是碰到爱听好话的昏君,估计早被扔掉了。”

  武媚娘在一旁附和:“是啊,三姐姐这样的人才碰到陛下这样心胸宽广的君王才能一展所学。三姐姐办的藏书楼不错。”

  李治对这个藏书楼印象很深,心中有了主意,道:“不如咱们在长安和东都也建个藏书楼,就让弘儿去督办。”

  “这个主意好。”

  这对夫妻对太子李弘抱有很大的期望,在他还是少年时,就以李弘的名义组织了一批大臣学者编纂了《瑶山玉彩》,为太子扬名。

  这次建藏书楼,既清贵又是收揽文人的好机会,李治自然想到了太子李弘。

  李治身体不好,不知寿数几何。他现在满心思要培养儿子,万一将来发生不测,太子也能独挡一面。

  李治派人叫来李弘,先将武婧儿的奏章递给李弘,让他看完说想法。

  李弘今年十五岁,容貌俊秀,气质温雅,与李治有六七分像。

  他看完奏章,欲言又止,李治抬手让他直接说。

  “阿耶,阿娘,这是三姨呈上的奏章。我听说阿耶封三姨做江南道织造使,女子做官,这在大唐闻所未闻。我觉得这是……”

  李弘刚要说牝鸡司晨,但想到阿娘,咽了下去,接着道:“会不会有些不合适?而且奏章中其他的内容还罢,怎么还有监视当地官员的报告?大唐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监察百官,三姨所做非君子所为。”

  李治嗤笑一声道:“这又是那些东宫臣僚和你说的?”

  李弘沉默不语,武媚娘冷笑了一声:“弘儿,你是太子,他们和你说的每一句都自发或不自发地带有私心,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阿娘……”李弘正要反驳。

  李治抬手压了压,先对武媚娘说道:“弘儿还小,你慢点说。”

  说完,他转头对李弘说道:“你阿娘的意思,你要明白这些人说话的目的,有些确实是为你好,有些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谋求私利。在你想不明白的情况下,就先观察,再做决策。”

  李弘闻言,点点头:“阿耶阿娘教训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