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 第54章

作者:成白社 标签: 朝堂之上 科举 平步青云 穿越重生

  还没等到她主动相询,沈伯文听到一半就皱起了眉,直截了当地道:“你放心,且不说珏哥儿与阿珠在我心里是一样的,我这个做父亲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男是女而薄待半分。”

  然后,他主动携起他的手,看着她温声却极认真地道:“再者,我沈伯文能有今日,父母兄弟自然功不可没,而如玉你,更是我最好的贤内助,我今日在此向你保证,从今往后,有且仅有你一个,绝不会行纳妾之事。”

  “真的?”

  周如玉没有想到自己还未曾开口,便得了相公这样重的承诺,下意识便追问了一句。

  问完又有些懊悔。

  沈伯文看得分明,并没有认为她是不相信自己,如果真的要说,也只是没有信心罢了。

  他点了点头,道:“真的。”

  既然言语无用,不如用行动来证明,他原本也并不是什么善于言辞之人。

  听他说完这两个字,周如玉收回视线,怔怔的点了点头。

  想给自家娘子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沈伯文便同她说了一声,又出了门接着待客去了。

  ……

  次日,一件大事是今个儿村里要办流水席,另一件大事,则是知县大人要登门,沈家老小一大早都收拾齐整,准备迎接。

  虽然沈伯文是京官,但毕竟黄知县是长源县的一把手,这些年来也兢兢业业,并无疏漏,此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半得益于朝廷政策,另一半就要归功于黄知县治理有方。

  因而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足的。

  因而黄知县过来的时候,见到沈家老小和他们身后的桃花村村民们都在村口恭候自己,心里那一丝对沈伯文的不满也消失了,主动走上前将沈老爷子扶了起来,态度温和地同他们说话。

  进了沈家的大门,恭喜过沈伯文之后,黄知县才将来意道明:“沈榜眼,每次殿试后,朝廷都会由礼部发给你们新科进士牌坊银,共计三十两,而你们一甲前三,则另外还拨了五十两银子用来在宗祠树立进士牌坊,你这份银子,本官已给你带过来了。”

  说罢,他身后的随从便送上来一个由红布包着的袋子,里头装的应当便是牌坊银了。

  沈伯文接过,朝黄知县拱手道谢:“多谢知县大人。”

  说完这件事,沈家为知县大人单独准备的一桌宴席也已经备好了,沈伯文主动相邀,黄知县推辞了一番,才同意了。

  饭后,同沈伯文交谈的时候,黄知县发觉,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没有那些浮躁之气,也丝毫不见恃才傲物,没有仗着他是进士及第,而自己这个县令只是举人出身,便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不由得在心里点了个头。

  沈伯文自然是很尊敬黄知县的。虽然在科举出身上,人家略输一筹,但论起当官的资历,黄知县却深厚许多,自己这个刚准备不如官场的新人,还差了很多。况且长源县这几年发展的这般好,也多亏这位知县大人。

  闲聊了好一会儿,说到方才所说的进士碑之事上,黄知县看沈伯文投缘,便主动给他推荐了一个县里石碑做的极好的工匠,还对沈老爷子道:“立进士碑是大事,千万要选好了日子。”

  “大人放心,草民谨记。”沈老爷子赶忙应下。

  沈伯文又道:“到时还望大人拨冗莅临。”

  “一定一定。”黄知县此时心情不错,登时便答应下来,而且他也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毕竟沈伯文将来前途无量,能结个善缘也是极好的。

  ……

  知县大人亲自推荐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效率也极高,一听说是做进士碑与进士牌坊,立即开工,连夜赶工了好多天,这才终于赶在沈老爷子特意请人算好的良辰吉日前完工。

  最后进士碑就决定立在桃花村的村头,村里人们都觉得这个位置不错,面上有光极了,都在想,这碑在这儿,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就算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从这里经过,看到进士碑,也能知道咱们桃花村出了个进士老爷。

  黄知县说话算话,立碑之日果真亲自出席。

  眼前这座石碑,龟趺龙首,高约七尺,宽约三尺,上头刻着沈伯文的姓名,生辰,籍贯,以及最重要的

  ——于景德十九年得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二。

  立碑过后,又是在宗祠立牌坊,广陵沈氏一族的人,只要能过来的,都赶了过来,齐聚宗祠。

  看着眼前高高耸立的进士牌坊,长辈们都眼含热泪,颤抖着手,不住地在嘴里念叨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年轻一代虽然不似长辈们这般激动,但也是满脸的与有荣焉,投向沈伯文的目光又是羡慕又是佩服。

  沈伯文扶着沈老爷子站在前面,手被老爷子抓得紧紧的,亦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直至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光宗耀祖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此时,距离沈伯文回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第六十章

  正屋里, 沈伯文坐在老爷子对面,等着他做决定。

  老爷子左思右想,才开口道:“我跟你娘, 还是不跟着你上京了。”

  他主要还是舍不得将家里的地丢开,虽说老二够能干,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地里, 这要是跟着老大去了京都,那不是一下子就闲了, 没事儿干了?

  他这话一出口,沈伯文还没开口,沈老太太眉头一拧, 顿时不乐意了:“你不想去是你不想去,我还想跟着儿子去享福呢,再说了,我还打算在那边儿给阿苏相看个好人家呢。”

  一提起小女儿的亲事,老爷子动摇了。

  其实自从长子中了举人之后,上他们家说媒的人便络绎不绝, 只是老妻一个都没瞧上, 铁了心想要给小女儿找个家里清白, 父母好相处,自身还有本事的女婿。

  老太太还没说完, 紧接着又道:“再说了,我大孙子跟阿珠这次也要跟着过去,老大要忙着办事儿, 老大媳妇儿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两个孩子, 我肯定是要过去帮忙的。”

  还有句话她没说, 现在老大科举也考完了, 万一老大媳妇儿回头又怀上了,那边儿也没个长辈照料,老二家的跟老三家的娘家人起码在这儿呢,京都又没有老大家的亲戚,她可放心不下。

  沈伯文也是倾向于爹娘过去的,倒不是指望着二老帮忙带孩子,而是想要孝顺爹娘,毕竟自己是长子,为爹娘养老也是应有之意,省得老爷子如今一把年纪了,还整日要忙着下地干活儿。

  闻言便附和道:“爹,您就跟娘同我们一块儿过去吧,这次的进士中,有不少青年才俊,到时候肯定能找到一个您跟娘都满意的,到时候要是操办亲事,还需父母都在才行。”

  老爷子还是沉默,不开口说话。

  沈伯文不得已,叹了口气,使出了绝招:“爹,娘,儿子这一去,京都距离广陵颇远,山高路远,三年才能得一次探亲假……”

  “要三年啊?”

  他话音刚落,老爷子就吃惊的抬起了头,不由得问道。

  “是。”沈伯文点了点头,诚恳地道:“长子奉养双亲本就是应有之意,儿子不能自己在京都享福,却将您跟娘留在这里,爹……”

  许久之后,沈老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终是答应了。

  一旁的沈老太太立马高兴起来。

  沈伯文便随即道:“我去同二弟和三弟说说话。”

  “去吧。”沈老爷子摆摆手,心里又是欣慰又是难受。

  沈伯文出了正房,却发现沈仲康与沈叔常都在院子里站着,不由得走上前去,主动问道:“怎么了?一个个的不在房里,反而待在外头。”

  沈叔常性子直,闻言便道:“大哥,你是要把爹娘接到京都去吗?”

  沈仲康虽然没说话,不过看眼神,应当也是想问这个。

  这没什么不能说的,沈伯文自是点头承认了。

  兄弟俩半晌没说话,过了片刻,沈仲康才讷讷道:“这样也好,爹娘操劳了大半辈子,也是时候享享福了。”

  沈叔常也点了点头。

  沈伯文明白他们二人的心情,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说到底,同样也是亲人分离,心情复杂是正常的。

  他拍了拍他们二人的肩,安抚道:“若是实在舍不得,那就跟着大哥一块儿进京?”

  “那可不成!”

  此话一出,两个弟弟顿时异口同声地拒绝了。

  他们俩对视一眼,才由沈仲康开口道:“只有长子奉养父母的规矩,没有成年的弟弟们还要让兄长养着的道理,这件事,大哥日后可莫要再提了。”

  “就是。”沈叔常也道:“大哥你也刚到京都,还不稳当,我们才不去当拖油瓶呢。”

  尤其他们两家的媳妇儿都表示不愿意跟着过去,因而此时他们俩说起话来都硬气多了。

  沈伯文笑笑,“好,但日后若是有事,一定要记得跟大哥来信。”

  两个弟弟自然不会推辞。

  ……

  翌日,沈伯文登了三叔公家与吴掌柜家的门,依次拜访。

  沈杜在京都时帮了自己许多忙,吴掌柜托人给自己带过来的分红则是解了燃眉之急,最终才够买下房子,这两份人情,他不得不承,因而便上门拜访,顺道看看自己的两个弟子。

  原本他还想问问两家的长辈们关于两个孩子将来读书的事。

  沈杜就挠了挠头,跟他说起,“堂兄,我想带着秋生去广陵府的书院上学,他娘那边有个亲戚,也方便照顾他,京都太远了,我们家里人都舍不得。”

  沈伯文早有预料,并表示理解,至于为什么在广陵那边的书院有亲戚,这几年还在桃花村的私塾上学,怕也是因为先前年纪还太小,放心不下吧。

  因而他颔了颔首,只道:“毕竟我同秋生有过一段师生情谊,日后他若是有什么学业上的问题,尽管给我写信便是。”

  “一定一定。”沈杜满口答应。

  而吴掌柜那边,则是一脸期盼,主动问起:“不知您将来还有没有继续教导学生的想法?”

  沈伯文原本已经做好了吴家也舍不得孩子的准备,却没想到吴掌柜似乎不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沉吟了片刻,才道:“自然是有的,只是……您舍得和仁吗?”

  吴掌柜自是舍不得的,但孙子的前途更重要,尤其是他也是看着当初的沈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的沈进士,心中难免艳羡,如此就更加希望孙子也能像他老师这般,将来考上进士,光宗耀祖。

  于是他叹了口气,才道:“若是说实话,自然是舍不得的,但为了他好,还是让他继续跟在您身边接受教导的好。”

  沈伯文明白,便点了点头,“您若是放心,我这边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他先前已经打听过了,翰林院中清闲,他们这些编修修撰的主要工作便是修史,谢之缙负责撰述,自己负责篡辑,除了上班时间早了点,工作倒是不忙,甚至还能读读书,写写文章,也不用加班,这样他自然有时间在下班之后教导学生。

  随即便补充道:“只是我平日里还要上衙点卯,教导他们的时间恐怕只有每日下衙之后与休沐那日,为了不耽误几个孩子的进度,便打算先在那边给他们找个学堂,白日里依旧跟着那边的先生读书。”

  吴掌柜听罢,眼都没眨便点点头:“正该如此,您考虑的周道。”

  他求的不过就是沈伯文不忘记自家孙子这个弟子,能在闲暇时候教导一番,便已经足够了。

  毕竟成为沈进士的弟子这件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意味着他们吴家与沈进士的关系不会断。

  况且,沈进士自己的长子,还是和仁的师兄呢。

  现在长源县那些其他乡绅地主们,都想着要怎么才能攀上沈进士,同他交好,哪儿比得上自己家,早早地就同他有了交情,如今这交情怕是还要延续到下一代,这怎么能让吴掌柜不欣喜高兴,感叹自己慧眼识珠,一眼就相中了沈进士这块儿璞玉。

  如此想罢,吴掌柜又道:“到时候我让和仁他爹跟他娘也跟着过去,正好京都那边还有书坊的生意也需要人看着。”

  沈伯文闻言便点了点头,温和地道:“既然您已经做了决定,那等我回了京都安顿下来,便给您写信。”

  “好好好。”吴掌柜立马高兴起来,满口答应。

  吴家这边说妥了,沈伯文便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