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第169章

作者:柔桡轻曼 标签: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饶州城。

  裴危玄对京城还有朝廷并不报希望,在饶州城待了半月后,朝廷也没派人回太守的信,他就回了岛上。

  许沁玉也专心忙着饭庄的事情。

  又过了一个月,马六送犯人发配西南,又给许沁玉带了崔氏的回信。

  等许沁玉拿到爹娘的回信,摸着里面厚厚一摞,她就知道,肯定是娘把她之前给的那二万两的银票又给她寄了回来。

  许沁玉拆开一看,果不其然,薛氏说自己留二千两银票,说她赚钱也不容易,让她自个存着,自己吃好穿好,家里不缺银钱,财也莫要漏给其他人知晓,絮絮叨叨说了不少。

  想到中州会发生的天灾,许沁玉担心家里那些银钱不够用,所以打算再把这银钱送回去。

  她这次没写书信,只重新用信封把这一万八千两的银票装了回去,又让马六给家里交代,让家里囤点粮食。

  说辞还是太守给京城里头递折子那样,说是遇见一位云游四海的高僧,观天象得知几个月后中州将有异象,会有天灾发生,所以才让家里人囤点粮食。

  许沁玉又让马六把此事保密,到时候找个其他借口,让家中亲朋好友囤点粮食。

  她跟马六也认识四年多,自然知晓马六为人。

  马六一听,立刻跟许沁玉保证,此话绝不会对外乱说。

  等马六带着一封只装有银钱的书信回到京城,把信封交给薛氏,又把许小娘子交代他的话说给了薛氏听。

  听完马六口信,薛氏果然没在拒绝,只是担心,担心中州百姓,也担心玉娘,这些银票她准备留下多买点粮食,等到中州真发生天灾,也能把多余粮食捐过去。

  薛氏也听了玉娘的话,囤了不少粮食,不过她没把粮食放在德昌侯府,而是放在了兄弟薛良家中。

  薛良现在从一个小小的茶摊开成了二层楼的小食肆,专门做烧烤,一年能赚个三万多两银子,对他来说,已经很是满足。

  他还在城外买了处庄子,买了些田地。

  从妹妹口中知晓此事,薛良立刻就信了,她帮着妹妹还有自己囤了不少粮食放在庄子上,这事儿也没跟家里孩子们说,只有他跟妻子石氏知道。

  石氏也有点担心玉娘,问他,“中州要真有天灾,西南不会有事吧?”

  薛良道:“应当是不会,中州距离西南三千多里地,真要有些影响,也该是中州百姓坚持不下去,逃荒过去西南,不过中州距离京城近,逃荒也是先往京城这边跑,玉娘倒不用太担心她,咱们自己把粮存好,把妹妹家买的粮也帮着存好。”

  中州距离京城比较近,距离西南还是挺远。

  石氏点头,最后还忍不住叹息声,“玉娘都发配西南四年多,也不知以后能不能有机会见上一面,要不是玉娘,咱家哪能有现在这种日子过。”

  薛良也不吭声,他也记挂着外甥女。

  ……

  饶州城。

  日子转眼又过去一个月多月,饭庄里,年前盖的园子已经弄好,也陆陆续续开始接待客人。

  这边的园子叫做桃林园,因为这边每个院子都栽种着不少桃树。

  多了个园子,就多了二十来个院子,自然又多了不少的客人。

  饭庄一直陆陆续续招人,眼下也终于差不多够人了。

  许沁玉在饶州城还是跟以往一样,每日做做菜,跟着家人一起去泡泡温泉,宁姐儿在城里的铺子也已经租好,修葺装修好开了业,宁姐儿也不用每日都去城里的铺子上,她请了个掌柜帮着照看铺子,平日大多数时间也是待在宅子里。

  许沁玉并不知中州那边开始有个‘谣言’,说是再等不久,中州会有大旱发生,让大家囤点粮食,有些人信了,就囤了些,有些人压根不信,还说,“前两日刚下了场雨,哪里有半点大旱的迹象,怎地还信这种话,肯定是哪个米铺想出来的主意吧。”

  可自打这场大雨后,中州之后半个月都未曾在下雨,明明还没入夏,天气却很炎热,日头整日晒着,地里的庄稼都不怎么长了,青黄不接,也只能从附近的河流运水浇灌一下田地。

  有些人终于开始慌了,买了点粮食。

  这会儿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点,但涨的也不算离谱。

  等到一个月过去,还是一滴雨水都没有下,连着大的湖泊水位下降许多,小些的河流已经干涸没有一滴水。

  大家这才知晓,原来那并不是‘传言’,而是真的会有大旱。

  不少农作物都还没有成熟,因为接连一个月的大旱,农作物也受到影响,有些百姓跟佃户为了减少损失,直接把农作物收割,这样至少还有点收成,粮食虽还没彻底长熟,但煮煮还是能吃,不然再在田地里晒着,可就真正的颗粒无数。

  也有些人还是不愿意相信会有大旱,认为肯定会下雨,不愿去收农作物,让它们继续生长在田地里。

  这时代,许许多多的百姓跟佃户家里根本没有存粮。

  特别是一些佃户,因为是租别人的田地种粮食,通常只能拿到四成,有些周扒皮一样的地主,只给佃户三成,一家子就靠着这点粮食,都还要省着吃,真要有大旱颗粒无收,直接就连吃的粮食都没了。

  而大旱带来最大的影响还有饮水问题。

  湖水都干涸,更加不用说井水。

  即便有粮食,饮水问题也不好解决,好在现在地上井水还没彻底干涸,饮水还是有些。

  而中州大旱的消息,也传到大盛朝的各个州城,自然最先传到京城。

  伏太后万万没料到,祝太守递来的折子竟是真的,中州真发生大旱。

  可即便知道,也已经无济于事。

  现在想要救济这些灾民也简单,只要朝廷拨款,购买粮食总去赈灾。

  可整个中州的人口有几百万,一天就得吃掉多少粮食,真要拿国库的银钱去买粮食赈灾,整个国库就要彻底空掉。

  之前了为了建行宫,还有她奢靡的生活,国库里头的银子已经没多少。

  伏太后一时也没了法子,而朝廷百官也都在上折子让新帝赈灾。

  新帝半点主意都没,散了朝就去问伏太后。

  伏太后只能让新帝先拖延着。

  就这样拖拖拉拉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入了夏,中州越发炎热,田地里的农作物都已经彻底晒死,不少佃户跟百姓们颗粒无数,勉强用家中剩余的一丁点银钱买着高价的粮食先吃着。

第127章

  中州大灾的事情也陆陆续续传到更远的州城, 到了仲夏时,连着西南边城都听闻此事,大部分百姓们都能感同身受,也担心中州百姓们熬不过去, 希望快点下雨, 也希望朝廷可以去赈灾。

  许沁玉听闻此事后, 有心想做点什么都无能为力,四哥这几个月一直未曾回,不过每月都有家书寄回, 这个月的家书也要月底才能到。

  她心中其实隐约也清楚,哪怕是四哥, 恐怕都没有法子,古代发生这种天灾,除了朝廷去赈灾,真真就是束手无策, 若无人赈灾, 那些灾民差不多只能逃荒或者等死,就算是逃荒,也是艰辛的,能活下去的只有小半。

  许沁玉也希望朝廷可以赈灾。

  可依照这几年朝廷跟宫里头那两位的所作所为, 恐怕指望朝廷赈灾,都不大可能。

  许沁玉实在不懂太后跟新帝是怎样想的, 真要贪图享乐,你做个闲散的王, 悠闲的太后, 整日吃吃喝喝, 荣华富贵也有, 钱财方面,虽然国库不可能任由你使,但也绝对差不了银钱,何苦去争夺那个位置,用了歹毒计谋夺来的地位,却只享受这个位置带来的荣华,而不去履行所需要付出的义务。

  当真以为身处高位就只有享乐吗?

  连带着的,是无穷无尽的责任,对天下百姓的责任。

  不过纸醉金迷实在迷人眼,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这么多昏君和贪官了。

  虽然中州那边大旱,西南这边倒没什么影响,毕竟隔着三千多里快四千里地的路程,这也是许沁玉捐点粮食过去都难如登天。

  这时代跟后世又不同,可以网络上捐款,这个地方想要捐点物资,可真真是难加上难,先得衙门的官员出面先让城中的达官显贵跟富户们带动大家一起捐献物资,就这样有了赈灾的物资,赈灾的路上说不定还会遇见强盗,或者被一些贪官从中克扣一半,能够送到灾民手中的少之又少。

  许沁玉也只能先这样等着,先顾着许记的生意。

  许记饭庄的生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入了夏后,许记也是避暑的好地方,西南附近富饶一些州城的富商还有达官显贵,都喜欢来许记饭庄避暑,三个园子都是人满为患。

  现在一些经常来许记的夫人太太们,也愿意过来温泉池子泡温泉,没以前那么拘束,女客这边的温泉池子隐秘性很好,所以大家也渐渐放开,不少妇人家就已经习惯了,穿着小衣跟交好的姐妹们泡泡温泉,在一起护肤美容疏松筋骨,别提多惬意。

  许记生意如常,许沁玉每日生活也都差不多。

  而等到夏末时,西南这边的人才知朝廷并没有派人去中州赈灾。

  中州一些穷苦的百姓跟佃户已经买不起粮食吃,天天去山上挖野菜摘野果,有些没吃的,连着一些能吃的树叶都开始采摘回来随便用水煮煮就吃了。

  可朝廷依旧没有派官员去赈灾。

  “这皇帝怎地还不派人去赈灾?”

  “是不是国库空虚?所以没有银钱去赈灾哦?”

  “什么国库空虚,咱们老百姓每年的地头交了多少粮食跟地头税上去,还有富商们每年交的各种商税铺税地头税,听说新帝才登基时,还抄了一大批官员的家,那些官员多有钱,肯定都充到国库里头去了,就算国库空虚,那也是上头那位穷奢极侈,挥霍无度才使得国库空虚。”

  “你们不晓得,我有亲戚是跑商队的,经常往京城里头跑,听说京城里头有个汉东王,那个汉东王是太后的亲弟弟,到处建行宫,各种奢靡生活,还贪污军饷,上次不是有钦差大人过来饶州吗,就是为了军饷贪污案,最后还是让户部尚书给背了锅,当然,明面上没人敢议论就是,不然就跟那些被抄家的官员一样,随便给你定个什么罪,就把你家给抄了。”

  “要是朝廷不赈灾,中州的百姓还有活路吗?”

  “哎,有这样的皇帝,以后不会乱起来吧。”

  “嗨,这不是明摆着,那新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北边不也有雪灾,冻死不少人,北方不少人逃荒去南边还有京城,路上很多灾民染上腹泻病,那新帝都不管,想把逃去京城的灾民全都给杀人,不管有没有染上腹泻病全都给镇杀,后来那些灾民开始逃窜……也幸好咱们饶州城这边有个县令想出腹泻病应对法子,不然就那次就得死不少人。”

  但即便如此,大家也都不想让世道乱起来,世道一乱,最苦的就是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现在至少吃喝不愁,日子还还算过得去,真要乱世了,到处战乱,生灵涂炭,那真真就是没有了活路。

  不止是城内的一些酒楼客栈茶铺里成天有人议论这事儿,连许记住着的客人都有不少人议论。

  中州那边临到夏末,中州也就下了一场小雨而已,对于干涸的河流也是无济于事。

  再者,现在已经不是下雨不下雨的事情,已经夏末,就算下雨,种了种作物,到了冬日也会全部冻死,没有任何收成。再等两个月,要是还没有赈灾的物资送过去,穷苦一些的百姓跟佃户们,恐怕只能去逃荒。

  倒是也有一些仗义之人让大家募捐,背后还有官衙的人出面。

  许沁玉也在月底时候收到四哥来信,说饶州城现在这位招揽大家募捐的人是个不错的仗义人士,可以把物资或者银钱交给他,他会把所有物资跟银钱购买粮食后送去中州。

  许沁玉不认得这人,但是听说他是一个挺大商队的东家,叫做周晏。

  自然不知他是大皇子的人,现在也是四哥的人。

  许沁玉也有不少余粮。

  之前源宝镇买来的百亩田地,一直交给佃户们去种,每年能收不少租子。

  别人家的田地给佃户们都是四成的收成,她给了六成,剩余四成她自己收着,这些粮食,有些并不算很好,所以都是留着自家人吃,饭庄用的粮食都是精选的的上等米面杂粮。

  除了之前源宝镇买来的百亩田地,这一年,她也饶州城附近又陆陆续续买了有二百亩田地,手上一共三百亩的田地。

  所以也存了不少余粮。

  现在反而没有捐银钱的必要,中州缺的都是粮食。

  许沁玉把这些余粮留了够家人一年的口粮,剩余的都捐了出去。

  不过这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许沁玉又买了些粮食一并送过去,四哥也不建议他把银钱都用来买粮捐出去,即便她身上那些银钱全都买了粮,对中州百姓也只是杯水车薪,还需要动员更多人来捐赠粮食,就这样,也仅仅是让中州百姓坚持一个月罢了,还是得朝廷户部拨款赈灾。

  不过许沁玉还是买了几万两的粮食一并送到周晏手上。

  她没亲自去,让功哥儿去的。

  功哥儿现在已经十七了,长的又高又结实,饭庄有他管事,还是帮了她不少忙。

上一篇:魔女的诅咒

下一篇:攻略那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