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07章

作者:MM豆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裴珏只略看了一遍,就应道:“见解新辟,进步很大。”显然心思不在上面。

  裴少炆也意不文章。他得了乡试第六后没有继续参加春闱,不是他不想,而是祖父不让他考。

  裴少炆吞吞吐吐开口问道:“祖父,大伯的事若是处理妥当了,孙儿是否可以参加后年春闱?”

  他好不容易从少淮少津两兄弟的阴影下走出来,岂知又碰到大伯犯事。

  裴珏放下文章,怅然应道:“炆儿,无关学问深厚,若是你去考了,极可能注定不会被录……你也要去考吗?”

  裴秉盛犯了事,皇帝岂还会让尚书府的人入朝为官?即便这条罪名没有公开。

  裴少炆未料到会是这样的答复,他还想着在春闱上证明自己……

  风一吹来,石台上的文章被吹散,落入积水潭中,裴少炆也顾不上去捡。

  好似一下子,文章写得好与坏都不重要了。

  “所以,少炆你再等等,等两年之后,新的鱼鳞册造好,兴许到时是别的光景也不一定。”裴珏安慰道。

  “孙儿省得了。”

  裴少炆失了魂一般,回了书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

  ……

  半月之后,在京都城西的旧坊基础上,兵部已改造好宝泉局,黑底牌匾是新挂上去的。

  局内虽简陋了些,但铸炼的器具周全,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兵部平日里要铸造兵器,并不缺能工巧匠,这次抽调过来铸币的,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只有顺利把第一批银币铸造出来,银质样式得了皇帝首肯,才能开始批量铸造银币。

  所以这个宝泉局只是临时的,真正的宝泉局一定会更大,工匠更多。

  张尚书和裴少淮过来时,匠人们已将几枚铸造好的银币摆在桌上,供大人们取看。

  匠人们用的是浇注模具的法子铸造银币,即便已经精心打磨过一遍,但银币字体纹路有些粗糙,并不算十分清晰。

  且银币样式单调,除了年号几个字外,没有其他纹路。

  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

  “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匠头说道。

  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

  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

第112章

  铸造坊内,炽红的火炭不时烁动火苗,光影映在众人脸上,寒冬里亦能热出汗来,匠人们肤色黝黑,长期打铁的臂膀糙壮。

  裴少淮取来另一块圆银饼,双手一折,圆饼轻易被掰弯,他言道:“白银质地轻软,铸造钱币并非越纯越好,坩埚融银后,恐怕要多添些铜水,让银饼质地更硬一些。”

  想了想,又道:“亦可让白银更耐腐,延展不易断,不易包浆化黑。”

  匠人们面面相觑,面上皆带有些惊讶,兴许是没想到眼前这个锦衣小郎君,十指不沾阳春水,张口却能说出铸浇的门道。至少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一味要求精致的年轻监官。

  这些匠人打铁手艺不孬,但改行造银币,还欠些火候。

  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他站在偏后,因为个子矮,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似乎有话要说,又目光怯怯。

  张尚书眼尖,注意到了此人,让他出列,问道:“你有话要说?”

  匠人带着些汴梁口音,口齿不太利索,但还是把话说明白了,他道:“小的祖上打银,曾见过不少的银饰……坩埚中若铜水放多了,只怕烧出来的银发黄,会被百姓当作白铜。”

  这样的银币,百姓可不买账。

  他又道:“所以小的想请教大人,坩埚中应当加几成铜水为好?”

  其他工匠亦目光切切,他们都怕做不好这份差事被换下来,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能入宝泉局做事了。

  张令义本以为这个问题为难到裴少淮了,正打算开口圆过去,却见裴少淮转头望过来,眼神中带些询问之意,张令义当即意会,吩咐副官将大部分匠人遣了出去,只留下数位匠头。

  融铜几许影响银币成色,此事不可泄露出去,不得不慎重。

  裴少淮这才说道:“诸位师傅不妨先试试一斤白银添十三钱铜,多则易暗,少则易断。”此乃后世925银的融铜比例,色泽光亮,硬度和延展性恰到好处,还不易氧化。

  几位匠头听后,纷纷表决心,言说必定守口如瓶。

  匠头们取来银子,开始尝试铸造。

  一个时辰后,张令义与裴少淮再次回到炉火房中,只见案上摆放着几块新铸造的银饼,尚未刻字。

  经打磨后,银饼表面光亮。

  张令义上手用力掰,银饼只是微弯而已,他又递给匠人,道:“试着将它锤扁。”

  叮叮锤声,震人耳目。

  只见银饼延展三倍不止,而不见皲裂。

  裴少淮未言,另取了块银饼细看,只觉得色泽还不够白亮,他以为是光线问题,于是端着银饼走到房外,在日光下仔细端详,犹觉得金属光泽暗了一丝。

  思忖片刻后,他猜想,兴许是银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十三钱的铜加多了,于是命匠人们逐钱减少融铜量,再烧几个坩埚试试。

  果然,当铜减到十二钱的时候,银饼光亮生辉,硬度犹在。

  张尚书感慨道:“想不到小裴大人不光文章写得好、兵家之事有见地,连炼金之术都通晓入微。”

  “座师过誉了。”裴少淮找个由头解释道,“《周礼·考工记》有云‘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古人炼制钟鼎、斧斤、刀戟,犹能知晓金有六齐,何况后世之人?门生也是偶然间发现此道,遂将其记了下来。”

  合金之事,万变不离其宗。这个理由算是解释得通。

  “看来这炼金不只是什么力气活,也是要看学问的。”张令义笑道,又多打了个“心眼”,言道,“往后兵部锻造短兵,小裴大人可要多过来指点指点。”

  “全听座师吩咐,门生必竭其所能。”

  融银已经初得成效,接下来就是造币了。炉火房里放着很多陶模,低矮的木桌上,还置放有一堆堆细小的模砂,这两样物件代表着两种铸币方法——陶模叠铸法和母钱砂型铸造。

  前者简单易懂,将铁水倒入模型中等待冷却即可。后者效率更高,不用专门制造模具,将母钱印在细砂上,留下印子,再将铁水倒入印子中,冷却即可成币。

  张令义显然更属意母钱砂型铸造,遂道:“小裴大人一开始说银币纹路不够细致精巧,是否早有主意,眼下是先雕刻几枚母币,还是如何?”

  有了母币才能翻砂铸造。

  然裴少淮并不打算用翻砂铸造,翻砂虽快,但有天然短板——砂子再细,也难以印出细小纹路。

  像铜板一样印几个字尚可,但要印花纹,此法恐怕难以胜任。

  且翻砂易造成钱币厚薄不均,铜板无所谓,银币却不能不计较。

  裴少淮说道:“既然烧出来的银块百锤不烂,不妨试着锤碟成币。”

  锤碟是打造银质首饰的一项技艺,将银块放置在模具中,通过外力冲压,从而成型。

  “一枚枚捶打,是不是太慢了些?”张令义担心工序太慢。

  裴少淮解释道:“若是有重物冲压,银币印花成型不过一瞬而已。”

  张令义亦是豪气,说道:“兵部连兵家重器都可铸造,岂惧区区捶打?既有小裴大人的这句话在,咱们就用锤碟成型。”

  一连半月,宝泉局照了裴少淮的图纸,用硬铁铸造了许多新设备。

  譬如两个巨大的铁碾子,碾子转动时,放入烧好的长银条,几轮下来便可得到薄厚均匀的“银板”。

  又如大小不一的圆形凿子,配合锤子在银板上一凿,便可得到一块块大小一致的银圆片。

  根据厚薄和大小的不同,圆片有一钱、两钱、五钱、一两和二两的。

  只差最后一步,锤碟——将圆片置于圆形凹槽模具中,上下冲压成型。

  关于银币正反面的图案,裴少淮费了许多心思。

  裴少淮原想在正面印一圆、两圆和五圆,可后面一想,还是应该入乡随俗,认同大庆百姓习惯,于是保留了一钱二钱、一两二两等字样,便于按额交易,又印了年号。

  难在背面印什么图案。

  张尚书找来了不少画师,裴少淮甚至到芒山观上找了吴老道,可画出来的图案总觉得与银币并不契合。

  有的画师笔触过细,图案好看却过于复杂,难以雕刻成模。

  有的画师善画山水,讲究水墨意境,但这种水墨笔触难以体现在雕刻上。

  直到这日,裴少淮注意到身上衣物的刺绣,绣纹不比笔触细腻,总是绣得简洁些而不失形态特点,一针一线相叠,又颇具立体感,这样的纹案镌刻在钱币上岂不正好?

  有了主意后,裴少淮很快就选好了图案。

  一钱的银币最轻最小,在平民百姓中流通最广,当体现百姓们淳朴的心愿——丰收。于是裴少淮选了两支稻穗相交的图案,颗颗谷粒清晰可见。

  二钱、五钱的银币仍以大庆民间流通为主,裴少淮选择印上大庆的大好河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峨峨东岳高”,山与水本就是刻进大庆人骨子里的。

  一两数额的银币,可能会随着开海商贸渐渐流通至万朝,并不拘于大庆之内,理应将大庆最为明显的标志镌刻在上面,裴少淮选择镌刻魏巍紫禁城的图案。

  二两银币亦是如此,除了流通之外,天子赏赐银钱时,也常以二两为额,故裴少淮选择一个团龙戏珠的图案,龙行踏绛气,翻云布雨。

  在硬铁中雕刻出圆形的模子,是一项十分细致的活,所幸大庆奇工巧匠辈出,几位老师傅精锤细凿之下,终刻出契合的模子。

  下模为图案,上模为字样,两模相合,再施以外力冲击,素面的银元饼延展成型。模具打开,哐当一声脆响,一枚纹理细腻、银面光亮的银币落地。

  为了检验防伪,裴少淮让工匠们以此银币为母币,用翻砂法试着铸造劣币。结果浇铸出来的钱币纹理粗糙,只得模糊形状,且钱币偏厚,两钱的钱币竟用了两钱五的银两。

  若是伪造成本过高,造出来又失真,自然就少人会去伪造了。

  几筐试铸出来的银币抬至日光下,银光四溢,烁人眼目,每一枚的精巧程度,堪比珠宝首饰,胜在银币质地。

  张令义对裴少淮已是抱有极高的期待,可短短月余,当他看到这些铸造出来的银币,他又隐隐觉得,往后的期待或许可以更高一些。

  张令义乐呵呵道:“小裴大人大才,本官预先恭贺一声。”这样的银币,岂有不受天子赞许的道理?差事办得漂亮,受赏是迟早的事。

  “是座师大人筹划得当。”裴少淮谦道,又言,“钱币,泉水也,流通则汩汩不止,生生不息,若是屯于一处,不日则会成为死水一汪,泉眼枯竭……铸币之后,更重要的是让它流通于市,请座师继续助门生一臂之力。”

  裴少淮在朝中根基尚浅,要让银币兑换尽快铺开,绝非他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是自然。”张令义应道,“本官素来不算通晓银钱之道,这月余反复琢磨小裴大人当日廷议的话,才明白驭财亦是兵家之道也,造币者永远比用币者更具话语权……老夫必定竭尽全力推行此法。”

  ……

  几日后,早朝之时大殿之上,张尚书出列道:“禀圣上,微臣与裴给事中试铸银币,已初得成效,请圣上过目。”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