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0章

作者:MM豆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身处诡计当中,人既不能没有猜测,又不能太过于执信猜测。

  裴少淮回头,发现妻子侧身向着自己这边,头枕于臂上,正熟睡着。仿若是“欣赏”着夫君伏案深思的背影,不知不觉睡着的。

  裴少淮笑笑,吹熄了灯,便也轻手轻脚上榻歇息了。

  ……

  秋日清晨露水重,小南小风还想像以往那样坐在台阶上读书,被时月止住了,道:“晨露寒气重,到屋里去读。”

  她探了探小南小风的衣襟,觉着有些凉手,便给他们又多添了件衣裳。

  裴少淮吃过早膳后,离辰时还早,去看过邹老后,独自出了府,打算到秦淮河畔走走,一是想活动活动筋骨,一也是想看看金陵城里的清晨光景。

  走到一处小渡口处,见几个穿着麻布灰衫的“船夫”,坐在船头啃下干粮后,下了船,蹲在岸边打算用手掬水喝。

  “可不能生饮江水。”裴少淮提醒道,“当心喝了闹肚子。”

  几位汉子憨憨一笑,打头的那位操着金陵的调调,笑道:“某等都是农家出来的,不是那讲究人。”

  “在外还是要仔细一些。”裴少淮从岸边小摊要了一大壶酥茶,叫摊主用大瓷碗端给他们。

  那几人倒也爽朗,没有推辞。

  一来一往的,裴少淮与他们闲谈了起来。

  “听小郎君的口音,似从北边来的?”汉子见裴少淮穿了一身茶翡色的衣袍,干净利索,又长得眉清目秀的,以为他年岁不大,便喊了一声“小郎君”。

  裴少淮非圣贤人,摸了摸自己昨夜刚剃干净的下巴,听这声“小郎君”倒也欢喜得紧。

  “大哥了得,某确是北人。”裴少淮问,“这时候还早,城外大江里的货船还未忙起来,你们怎就准备撑杆出船了?”他以为这些船夫是做倒运货物入城的活计的。

  “小郎君想岔了。”汉子爽朗大笑,入了城,治安好,他便也不隐瞒,说道,“某几个是从江宁来的,听县老爷的吩咐,前往粮城里交今年的征额。”

  原来是乡里的粮长。

  粮长也算个“长”,算得了半个差,大庆伊始,这可是个肥差,多由乡里大户担任。到了后来,粮长要自个填补缺额、耗损,累赔不堪,便成了一个苦差事,人人闻之如躲瘟神。

  毕竟十户有九户因粮长而破产。

  官府无奈,只得改为轮充制。

  又一个汉子接过话头,说道:“早些入粮城,早些交差,也好早些回去做事。”他咂巴咂巴嘴,又道,“所幸朝廷征额由粮食变作了银币,不然轮上一回粮长,某那一大家子便不必活了。”

  谈到银币、以银抵税,裴少淮追问了一句,道:“大哥为何这般说?”这两道新政,毕竟都是经他之手推行的,他想听听百姓们的态度。

  汉子从怀里掏出一枚一钱银币,上头沾着土,言道:“朝廷要征一钱银币,某交上这一枚银币,事便两清了,任谁也不敢说某这枚银币不值一钱。”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若是上缴白米豆子,过江过河要加耗,米糙了要加耗,足足晒了半个月的谷子,嫌弃不够干,还是要加耗,明目何其繁多。这便也就罢了,更有甚之,一石的白米究竟满不满一石,还需过了官斛才知晓,明明在家量好一石有余的白米,倒入官斛中,却不见斛口白,若是衙役再踹上几脚,白米往下又沉了沉……整一石的白米,最后竟只有七斗半。”

  “所以,还是用银币钱货两讫好一些,小郎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汉子最后道。

  裴少淮点头,道:“是这个理。”

  他看船上装了不少麻袋,似乎是粮食,便问:“既然以粮抵税了,大哥们船上为何还装着粮食?”

  “小郎君有所不知。”汉子笑着解释道,“大家都交银币,那粮城里总不能没有粮食罢?粮城里也拿银子跟大家伙买粮食,价格还算厚道。某等既然都跑这一趟了,便替乡亲们把粮食送来,换些银钱,挣个来回的辛苦费。”

  一边收税银,一边购置余粮,这也是朝廷的旨意。

  “银子?”裴少淮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南北两京,是最早推行银币之策的,五六年过去,粮城还用银子买粮食,这便值得琢磨了。

  “是银子。”汉子不当什么事,说道,“回到乡里,拿到钱肆里换成银币便是了,也不费功夫。”

  裴少淮暗暗记在了心底,他换回笑脸,朝几位汉子拱拱手,道:“时候不早了,小弟便不叨扰几位大哥忙活了。”

  “不叨扰不叨扰,谢小郎君的酥茶。”

  ……

  裴少淮折返回到邹府,还有两刻钟才到辰时,然黄青荇派来的马车早早到了。

  随车到了宫城门外,黄青荇正好从宫里出来。

  “裴大人是想先去南京户部看看,还是去粮城里看看?”黄青荇问道。

  黄青荇任南京户部侍郎,城里大大小小的仓廪都归他管,这并不是件轻松事——关于官员俸禄、卫所军饷,属于大事;平日维护仓廪,翻仓倒垛,减少粮食损耗,大至雨水渗墙,小至鼠鸟偷食,时时处处都是琐事。

  属于做得好无人夸赞,做得不好,是大罪一条的职务。

  “先去粮城看看罢。”裴少淮藏着自己的心思,笑道,“说来也惭愧,裴某总与邹老论粮食、论钱道,实则连正经的粮城都没曾逛过,想来也是一种‘纸上谈兵’了。”

  “大人过谦了,那便依裴大人的意思,去粮城看看。”

  黄青荇想了想,道:“金陵城里有七七四十九个仓廒,这军仓与卫所相邻,皆远在郊外,常平仓几近废弃,只派人看守着,不如就去正仓看一看罢……若是看完时辰还早,也可再去常平仓看看,相距并不算远。”

  所谓正仓,便是专门征收百姓税银税粮的仓廒,规模最大。

  军仓专为卫所提供粮草,数目多而散。

  而常平仓,讲究的是“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此句出自《汉书》,讲的是米价降时买入存米,米价高时放粮售卖,从而维持粮价稳定,故而称为“常平仓”。

  “侍郎大人想得很是妥当。”裴少淮道。

  两人上车后,聊起常平仓颓废失修、仓内无粮,黄青荇颇为感概,说道:“于国而言,正仓位国库之重,于卫所而言,军仓肩粮草之重,于百姓吃饭而言,却是常平仓最重要。常平仓无粮,眼下无大灾大患尚且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一旦民间粮食紧了,粮价高了起来,常平仓无粮可放,这粮价可就难以压得住了,想来裴大人在闽地任官时,对此深有体会。”

  裴少淮颔首应是,黄青荇说得对,常平仓是未雨绸缪,万不能荒了弃了。

  黄青荇又无奈道:“黄某早些年也曾上过折子,恳请皇上重视此事,只可惜折子送上去便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了。”在裴少淮跟前,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愤愤然,又道,“想来是河西派当局,只关心着正仓里自己那几百石的俸禄,常平仓的事、百姓的事,能拖一时是一时,拖到锅里没米了,要死人了才是大事……不然,写再多的折子也送不到皇上跟前。”

  “侍郎大人不妨再上折试试,皇上体恤民苦,必定会重视常平仓之事。”裴少淮道,河西派倒台毕竟多年了。

  大抵花了半个时辰,马车终于到了粮城外。

  裴少淮下车,抬头看了看仓廒的规模,终于明白百姓们为何要管“仓廪”、“仓廒”叫粮城了——眼前分明就是一座小城池。

  不仅城高墙厚,还地处险要,周遭不许百姓修建民居,派有官兵日夜巡守。

  正门墙上刻有隶书大字,写道:“金陵卫一号字廒。”

  前来上缴税银的粮长们,沿着水路从粮城的侧门进,船头接着船尾,排了长长的一队。

  裴少淮暗想,后世的剧集里,动不动便是“卑职带一队人马趁夜去烧了他们的粮仓”,想来是难以实现了,他又瞟了一眼跟前的高墙,腹诽道,倒更像是“卑职带一队人马彻夜去粮城里送人头”。

  烧粮仓就跟攻下一个城池差不多,岂是说烧就烧的?

  入城以后,裴少淮入了一间仓屋,只见屋里宽敞高大,便于外排热气,外壁皆涂有白邓源朔乐褂晁耄薏蛔龅搅思隆�

  国之重地,再仔细也不为过。

  头几间仓房,堆满了粮食,官差们见有上官过来巡查,做事亦认真利索,可愈是往后走,看的仓房愈多,则慢慢变味了,黄青荇脸色也愈发挂不住,很是难看。

  许多仓房竟空无粮食,里头的官差十分散漫,有的干脆铺着席子呼呼睡大觉。

  往城外走的时候,黄青荇斟酌再三,与裴少淮并排走,说道:“朝廷推行‘以银抵税’的新策,本官以为还是太急了些。裴大人方才也看到了,就算是金陵城的正仓,都有许多的仓房空了出来,更何况是别处的小仓廒呢……要知晓,曾经的金陵城可是积粮五百万石之多,可供大庆备用五六年的光景。”

  又道:“单单收入银币,积于仓廒之中,需要用粮时,光对着一堆银币又有何用?”

  这个问题不假,裴少淮自己也有思索过如何解决。

  这就好比粮食是放在仓廒里,还是放在百姓家中米缸里,真正用时,又该如何快速从百姓手中换到米。

  对于仓廒官差呼呼大睡之事,黄青荇由小见大,更是压低了声音提醒道:“士农工商,世道早已划好了类别。朝廷国库之钱财,不想取之于农,便是只能取之于商……而天底下的商,又哪比农户一般好欺负呀,裴大人走这条道,愈到后头要应付的敌家愈多。”

  换作以前,能在仓廒里当差,哪怕是个小吏,都能挣得盆满钵满,只想着紧着时间收刮,又那会铺席子睡大觉?

  此事放大到朝廷里,也是一般的道理。

第213章

  有利可谋则为肥差,个个趋之若鹜;无利可图则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这便是底层小吏的真实心思。

  放大到朝廷里,损了利益的达官豪贵们,可不止“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而已。

  再者,裴少淮年纪轻轻,隔三岔五升官、居要职,已然碍了不少人的眼。

  黄青荇说得没错,新政推行成功,功劳傍身,并不能为裴少淮减少政敌,反会让他树敌更多。

  一旦百姓与达官豪贵之间的矛盾激化,有朝一日朝堂动乱,天子纵使再英明,最终也只能站在百官的一边,因为“官为枝桠主为干”。

  裴少淮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如此坚决开海。

  借助开海,强盛的大庆可以暂时将矛盾转移海外,源源不断而来的物资可以满足各方所求,给这片已经张弓拔弩的土地一个稍事喘息的机会。

  又有船只将大庆的货物输送出去,带动着生产力往上走,终有一日会带来破开局面的契机。

  黄青荇这番提醒,非但未能让裴少淮心生好感,反让裴少淮面不改色地心生怀疑——身为邹老的门生,能想到“新政树敌”这一层面并不出奇,但一面强调自己农家出身,一面提醒裴少淮当心树敌,便有些表里不一了。

  想来黄青荇是没承得邹老的那份执着,有着明哲保身的妥协。

  裴少淮停了停脚步,朝黄青荇作揖,言道:“谢侍郎大人提醒,官场水深,裴某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走。”

  “谈不上提醒,只是希望裴大人小心驶得万年船。”黄青荇言道,“像大人这般正直敢为的官员,不多了。”

  将要出粮城了,黄青荇问道:“金陵正仓,裴大人可还有别处想要看看的?”

  有自然是有的,粮城拿银子从百姓手里换购粮食一事,裴少淮可一直惦记着呢。念及邹老提醒的那句“能相信的唯有自己”,裴少淮改了心意,言道:“方才已经都看过了,余下的时间便去常平仓看看罢。”

  “银子”一事,事关重大,倘若不小心打草惊蛇,可再难守到贪蛇出洞的机会了。

  为了铸银锻造大量钱币,宝泉局数年间扩大了十倍不止,银币如泉水般涌出来。朝廷从未限制过银两、银币兑换的数额,因此,要借助百姓之手才敢兑换的银子,必定是见不得光的——或来历不正,或数额大得惊人,或二者兼之。

  黄青荇懂得钱道,知晓此间利害,偏偏是他掌管的粮城出现了如此疏漏,究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尾大不掉,被属下坑瞒,裴少淮不敢单凭猜测去断定,只能先提防着。

  两人登车,往北而行,去了常平仓。

  正如黄青荇所言,常平仓几近荒芜,城内野草丛生,近半的仓房或裂墙、或塌顶,不同程度损坏。尚未损坏的仓房里,空无谷物,只派老残游兵看守着。

  “常平仓确需修缮,重新启用起来。”裴少淮道。

  黄青荇喜颜,道:“若能办成此事,实乃百姓之大幸事一件。”

  从常平仓出来后,暮色幽幽,裴少淮没再去南京户部,与黄青荇辞别,回了邹府。一整日的伴行,一路上的谈话,裴少淮对黄青荇这些年做出的功绩,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一直到了离行的这一日,邹老都没能再清醒过来一次。

  忘记了人名,却还一直还记得读书、种稻子。

  渡口江畔,邹家前来为裴少淮送行,黄青荇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