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91章

作者:MM豆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刘编修的话说得漂亮,多将功劳归于裴少淮自身的本事,但裴少淮心里明白,刘编修将他的卷子举为首卷,是费了许多心思的,否则卷面岂会有足足九条青笔评词呢?

  裴少淮言语间更加恭敬。

  房师门生间本应聊些学问的,只是裴少淮接下来还有殿试,刘编修担心自己的见解会误导到裴少淮,故并未多言。

  ……

  城内依旧满天拜帖漫飞。

  新晋贡士们除了拜见房师以外,还忙着向朝中六部九卿各衙门投帖自荐,开始为殿试后馆选作准备。

  毕竟馆选七分在才华才干,三分在运转。

  三月十八这一日,几经编排后,贡院向外发行了今年的《会试录》,上卷记载了本次会试的诸多事务、人员职务、题目,下卷极厚,选刊了中式者的好文,并将考官评语附于其后。

  裴少淮的论语制艺、春秋制艺和三篇策问被选中,拢共刊了五篇,平了往年选刊的最高数目。纸张毕竟有限,不可能篇篇刊印。

  裴少淮作为会元,刊登得又最多,自然而然成了学子们闲余的研讨对象,将他的文章读了又读,多数人是佩服的,这个会元确有实才。

  不过发生了些小插曲。

  众学子里头不乏钟爱北客文章者,平日里就曾钻研北客的策问,将其誊抄下来装订成册收藏。

  此番读了裴会元的策问文章,越读越觉得熟悉、喜爱,几番比对之后,确定裴少淮的文章颇有北客之风,于是有人怀疑道:“莫非这位裴会元也是北客的拜读者?”

  “我瞧着像是。”有人应和道,“这遣词造句和驳论笔法,确实是仿了北客的文风,仿得如此相像,倒也是一番能耐。”

  “是矣,这倒也合规合矩,只不过叫人唏嘘。”另一名学子站出来道,“北客的一身才华,最终却成就了他人,惋惜可惜矣。”

  此话题愈演俞烈,更多学子参与进来,纷纷比对两者文风。

  忽有人站出来,轻声提道:“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裴会元就是北客?”毕竟北客到现在也没透露过半分真实身份,为何裴会元就非得是仿北客而不能是真北客呢?

  大堂内鸦雀无声。

  这个说法远比前面的猜忌更加合理。

  又有人翻出旧的《崇文文卷》,言道:“连南居士都曾说过裴少淮的文章颇有北客之风。”

  说法近乎得到证实,除非北客亲自站出来,说他不是裴少淮。

  那些北客拜读者瞬时倒戈,转而为裴会元摇旗呐喊,以振名声,几日间,裴少淮在京都城里名声大盛。

  学子们最佩服的一点是,裴少淮本身要参加春闱,却肯将自己的策问见解刊印出来,与众人分享。要知晓,考策问时七分见解三分文章,学子们悟出独到见解往往私藏着,以备考场所用。

  几日后,北客和裴少淮皆没有站出来反驳,此事成了定论。

  “本以为兄弟接连夺了秋闱解元,已是极致,谁料如今兄长又得了会元,想来三年后的春闱,届时弟弟也会不逞多让。”有学子感慨。

  “我怀疑裴家是故意的。”

  “故意甚么?”

  那学子应道:“故意让两兄弟岔开分科参加春闱,这样就可得两个会元。”

  众人嘁了一声,转而又哄堂而笑,这样的猜想倒也有趣。

  知晓裴少淮是北客后,又有人传出裴少淮南下游学了两年,融合南北文章之长,始得文章圆润。于是乎,促成了南北学子间结识交流、探讨学问,刮起了一股南北盛交的风气。

  各会馆间往往来来。

  ……

  是日,裴少淮与江子匀约于茶馆吃茶闲叙,一场聊下来,裴少淮才知晓江子匀此番能够上榜,实乃不易。

  原来,江子匀的卷子原本是被房官罢黜了的,批注的落卷原由是“见识有所短”,因为他的策问文章谈得不够深,见世面不够广。后来,沈阁老在点验落卷时,与副考官逐一再翻看,江子匀的经义文章入了沈阁老的眼。

  沈阁老读完全卷,评价道:“策问确有所短,然经义学问醇正,为人品性跃然纸上,长短相补,当取。”将江子匀的卷子列为了举卷,并最终取第两百名。

  这样的事每次春闱都会有一两例,用以体现考官们不漏遗才。

  “实乃运气也。”江子匀笑道。

  “并非运气。”裴少淮摇摇头,应道,“子匀兄尽自己所能,将所能做的做到极致,非常人所能及。”

  单论制艺文章,江子匀并不输给裴少淮。

  拘于身世、秉性,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全面,将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也是一种策略。

  谈及殿试,江子匀摇摇头,豁达道:“我素来不善策问,殿试必定落于下乘,此番能取三甲同进士,足矣。”

  又笑道:“我原打算若是今年未能中式,便不再蹉跎,在国子监修满积分后从县衙同知做起,也没甚么不好。如今同知变知县,无需一分分攒积分,还提了一个品级,还有甚么不满足的?我只盼着在官位上能带着衙差、百姓,将那些欺害人性命的蟊贼给剿灭了……我听闻了裴知州在江南的功绩,真叫人敬佩。”

  江子匀的父母正是归途中受山贼所害。

  两人举盏,以茶代酒。

  ……

  ……

  大庆姻缘礼俗,最不能缺的就是一双大雁。

  双雁相随,不失其节。雁飞成行,御风共进。雁飞成列,长幼有序。

  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纳采之前,要先请名媒说亲。

  选好吉日,裴家聘请官媒带上双雁、红柬前往杨家问亲,杨家随后接下了双雁、红柬,并将杨时月的生辰八字交给官媒,由其送回裴家。

  如此,有红柬互换,成红叶之盟,这婚约便算定下了。

  这个时候,京都城里各户人家才纷纷相传晓裴杨两家订了婚约,此乃喜上加喜,新晋才子求娶名门闺秀,时机得当,丝毫不掩裴少淮的才华名声,反为他添了几分光彩。

  几日之后,礼部公告,按照天子日程安排,殿试定在半月之后,众新晋贡士于四月初九入朝受天子策问。

  到了最后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温习功课,而是调整心态,整合自己所思所想,凝聚于一卷当中。

  即便想好好温习功课,其实也没有太多时间,这半个月里,礼部会安排丈量身段,制作官袍,再带着这三百余个学子进宫,告知他们殿试礼仪、宫中规矩,以免考试当日出差错。

  这来来回回,时日就过了一半。

第95章

  四月初三,距离殿试还有几日,礼部小吏送来两套衣制。

  一套是贡士服,是参加殿试当日穿的,有一方儒巾、一件素色内衫、一件青色的圆领棠苧襽衫,还有蓝色丝质腰带和一双黑缎朝靴。

  青色衣制意味着他们已踏入为官之列。

  另一套是新科进士服,是传胪大典上穿的,同样包含巾、袍、革带、靴等,最特别之处是进士帽,贴合男子发冠,与乌纱帽相似,其后展脚系有长长的垂带。

  清逸风流。

  大庆殿试不设罢黜,新晋贡士最不济也有同进士功名,所以礼部把新科进士服提前送来。

  “牡丹开尽状元红”,若是能夺得金榜榜首、状元功名,天子为表对新科状元的恩宠,还会赏赐一套绯色的状元礼服。

  簪花披红巡游皇城,这是独一份的。

  裴少淮将上身试了一下两套衣服,略有些偏大。虽是丈量身段后定制的,礼部为了避免出现差池,一般都会做大一些。

  “娘亲替你补一补针脚。”

  林氏拿走衣物,一来是收一收衣宽,让儿子穿上更加合身得体,二来衣制是赶出来的,针脚稀疏,有必要再缝得紧实一些,以免关键时候开缝。

  夜里春寒更甚,裴少淮欲关上窗扉,五指染上寒霜,叫他多清醒了几分。

  案上摆着长卷,上头写着历年的殿试策问题目——癸酉科考的是“学校教化、田制马政”,丙子科考的是“求贤任能之道”,己卯科考的是“帝王之功德”……治国治民、屯田领军、教化求贤皆有涉及,有时以小见大,有时又出题宏大。

  殿试是天子亲自出题,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全看君主喜好。

  可以顺利夺得状元之人,无不是通晓本朝时事、纵识古今者。

  一旁还有几篇裴少淮所作的策问文章,篇幅三五千余字。和以往的考试相比,殿试的策问文章算得上是长篇大论。

  这几篇文章言之有物,好则好矣,却不是合格的殿试文章。

  几日前,徐尚书阅后曾道:“贤侄见解独到,文风醇厚,若论笔力自然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只是殿上做文章时,还需以臣子之态,写臣子之言。”

  殿试是圣上亲自选臣,君主在上,人臣在下,这是主基调。

  所以落笔时,要先颂扬君主治国之功绩,才能缓缓转入针砭,研提对策,最后还要补上一句“臣不识忌讳”恳请圣上体谅臣子的莽莽之言。

  裴少淮的这几篇文章太“直”了。

  不过徐尚书又道:“圣上喜直言、真言、实言,贤侄的文章见解,与圣上平日朝上谕言颇有相通之处。”

  裴少淮了然,君臣高下悬隔,他还需换个笔法来写文章。

  四月初七,三百零三名新晋贡士来到礼部衙门,由礼部和鸿胪寺官员教习他们基本礼仪后,归去等待殿试开考。本是有三百零九个学子上了杏榜,有六个因消息传回家中后,高龄长辈或大喜安辞,或了无遗憾而去,六人按照孝制只能三年后随下一批再参加殿试。

  ……

  子规初啼四更寒,天际半明半暗。

  四月初九这一日,裴少淮穿上贡士服早早来到紫禁城外,等待礼部领入皇城。即将进入高墙之内,见到一朝天子,裴少淮尽量压制住自己的思绪,使自己平静下来。

  不少学子来着比裴少淮早,正在低声交谈结识,裴少淮找到了姐夫陈行辰,并排而行。

  姐夫身子已经痊愈,精神头不错。

  “内弟可紧张?”陈行辰问。

  裴少淮摇摇头,轻快言道:“我盼着可以早些结束,可以放肆一回,去贺相楼好好吃一顿。”

  陈行辰也笑道:“内弟是会元,无论如何都出不了榜十的,确实可以提前准备贺宴了。”

  一缕光从地线透出,天际露白,礼部左侍郎前来唱点人数,裴少淮居于首位,一众学子跟随左侍郎来到承天门前。

  两列金吾卫守于门前,严阵以待,学子们受金吾卫搜身后,得以进入皇殿。

  殿试是科考最后一道考试,规格最高,是以设在皇宫的主殿——皇极殿。裴少淮来到皇极殿前时,恰好初阳升起,屡屡金光照在宫殿上,格外庄严。

  金瓦挂金辉,朱墙映官服。

  只是初初到了大殿前,离殿试还有一两个时辰,可学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皇城的威严,闭不做声,听从礼部官员的安排,分列站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静候天子、考官的到来。

  天大亮,京内文武百官也来到殿前,按序站列。

  时辰到,鸿胪寺卿升殿。

  圣上踱步入殿,裴少淮站在前排,依稀能听闻些动静,但此时要低头作揖,并不能抬头去看。

  鸣鞭,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