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2章

作者:九州月下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穿越重生

  赵虎头心中一动:“娘亲的意思是,我列什么材料,朝廷都会送来?”

  也就是说,那些需要的炼丹材料,可以列到名单里,顺利找到?

  种氏微微挑眉:“你说呢?”

  赵虎头心中雀跃:“谢谢娘亲!”

  种氏满意地点头:“你愿意就好。最近密州的药都让你买贵了,那回春堂的大夫天天传你坏话,这在风头上,我不好收拾他,等回头风声淡了,我再和他算账。”

  她儿子的名声,可不是谁都能败坏的。

  赵虎头瞬间头皮发麻:“母亲不要伤人,我还小,要多积德才能长大!”

  种氏不满地用力拍了他脑袋:“乱说什么呢你!”

  却没有再反驳。

  就这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于是,赵虎头于炼丹术上极有天赋的消息,便随着种氏交际圈扩大出去,他做出的脂膏,在汴京引起巨大轰动,连当今皇后与后宫妃子都对此赞不绝口。

  不过因为材料的稀少,这个东西是不卖的,只是做为后宫赏赐,所以便成了贵妇们身份的象征,倒也没出什么纰漏。

  当然,也有人认为一个四岁的小孩能懂个屁的炼丹,肯定是赵仲湜收罗到什么炼丹人才,给自己的儿子邀名来了,当然,东西是很好用的。

  时间就这样匆忙过去,七里坡下的河水解冻后,这里又添加了几个水车,用来碾磨的石灰、滑石等物,七里坡上移植的树枝成活率很高,大约有八成都活了下来,女贞树长得非常快,才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了嫩绿有枝条,整个山坡远看清山绿水,将小小的树落围绕起来。

  种氏的腊园也初见成效,蜡虫生长时,会在树枝上留下蜡状的丝絮,只要蜡虫活得越久,树上的蜡就会越多,很多人都已经知道蜡树有蜡,加之密州腊价上涨,不少贫民会悄悄去攀折蜡园的树枝,积少成多后煮蜡成块。

  为此,种氏的蜡园不得不派出人手巡逻,好在这年头人力成本极低,保要管饭足矣。

  不过,种氏还得到一个消息,就是新上任的那位密州知州宗泽,已经在到处走访山林,把那些灌溉困难,产量极低的坡田登记造册,并且也在收集女贞树种,寻了不少小苗。

  这让种氏很是苦恼,要是蜡园太多,势必降低蜡价,这会让她的收入降低,赵虎头为此宽慰母亲,说白蜡易放,不会变质,以大宋疆域,不可能卖不出去,加上蜡印如今已经是遍地开花,白蜡价格肯定还会上涨,不必担心。

  种氏一想也是,这才安心下来,不由得感慨还好家里的男人想出了蜡印之术,倒是与她的蜡园相得益彰,这也算是夫妻同心了。

  种彦崇在一边听到这话,忍笑忍了许久。

  ……

  赵虎头的生活依然规律,每天起来和舅舅晨练,上午学习儒家文章,下午给书童们上上化学数学课,教他们做实验并,有空去七里坡视查一下,听听山水的商业汇报。

  七里坡的重头产业是羊毛和焦炭,前者是收入来源,后者是各种实验和炼铁的原料,开春后,大多羊都会剃毛,价格极贱,山水已经放弃让七里坡的妇女们织线,让她们梳毛洗毛,同时另外招了些人,在密州做了十几台织机纺机,准备做一个纺室,准备织出羊毛布。

  但赵虎头看那台纺机时,想到后世历史图片中偶尔一瞥时的织机模样,随口问了一句:“纱轮不能竖着多摆几个吗?”

  记得历史书里的配图,民国的纺织机是一个大铁框里,放着大大小小十几排纱轮,至于其它的结构——那图分辨率极低,又是黑白,能看清纱轮就很不错了。

  只是这话一出,那苏家送来的匠人却宛如醍醐灌顶,整个人呆立当场,嘴中念念有词,说着什么竖放、多摆几个、提纱……

  赵虎头觉得可能闯了祸,果断闭嘴,装作若无其事地走了。

  随后听说那匠人发疯一样把所有自己做出的织机都砸掉了,每天都在对着图纸发呆,茶饭不思,整个人都疯疯癫癫,赵虎头心有愧疚,让山水派了个人去照顾他。

  种彦崇则沉迷投石机,他最近在研究怎么样可以把投石机投得更远更准,能不能让投石机的大小缩小一点,因为虎头说什么零件最好都是一个大小,到时战场上可以快速组装出来,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带着匠人,到战场驻扎后在周围砍树现做。

  大家的生活都很充实。

  就这样的,到了五月,这时西北军又招降了西夏周围的一只羌人部族,徽宗大喜,不但奖赏了童贯,还赐了蔡京玉带上朝——有宋一朝,享受过这种殊荣的就只有王安石,如果多了个蔡京,让种彦崇酸了好几日。

  而这时,不少蜡树上的结的蜡层已经很厚了,很多人都预计到这波结蜡会有大利,女贞树的价格因此被炒高。

  到了五月底,朝廷下来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却不是给赵家大人,而是给了赵虎头。

  这道圣旨里,用公式化的口吻夸奖了赵虎头的聪慧、孝顺,用四字的词一串一串,然后表扬了赵虎头将丹脂献给皇室的功劳,所以提前授予了赵虎头七品太子右内率府(太子庭院保安队长)的官职,同时送来刻着他大名的印章——这代表着赵虎头不但提前有了官做,还被正式将名字写在了皇室玉碟,可以享受所有的宗室待遇,如进宗学、十年一次的官职升迁,皇室特供的召试。

  一般来说,这种待遇宗子五岁才会有,这个时代的孩子,五岁才会立住了,夭折可能大大降低,所以,策封之后,他可以在各种场合使用自己的名字“赵士程”。

  当他接下这封圣旨,赵虎头这个名字,就离他远去了,舅舅这种长辈,不能再喊他乳名了。

  当然,父母私下里还是可以喊的。

  赵士程。

  那就赵士程吧。

  反正,那个很久很久前的名字,也没有人会再唤了。

第32章 路见不平

  宋朝的宗室成员在一百余年的繁衍后, 皇帝三代内的近宗就有上百人,这还只计算了男儿。

  所以,赵虎头被赐名封官这事,对赵府来说, 真不是什么大事, 同样的旨意他们已经接过七次了。

  唯一有影响的就是种彦崇, 他私下里还是喜欢喊虎头, 他抱怨着说虎头你小没取字,直接叫你士程就显示一点都不亲近了。

  赵虎头当然不会在这点小事上纠结,左右密州没有什么亲戚长辈, 要喊就喊吧,叫他赵士程他一时半会还反应不过来呢。

  他继续自己的规律生活,小孩子的长得特别快, 今年四岁半的赵小郎已经有了一米一,在接受皇室赐名的他,也要正式学习皇室的各种礼仪教导,被教育着不要蹦蹦跳跳, 要有礼仪法度。

  而赵士程也可以在各种地方用自己的大名,简单地说,他虽然还小, 但已经能出现在宗室祭祀的位置里,同样的,京城再传说那个在炼丹一术上有着天纵之才的孩子,便不再是用“那种夫人的儿子”代替, 而是“赵仲湜家的赵士程”。

  扬名的前提, 便是要有名。

  ……

  五月的一天, 赵士程做实验做累了, 便拉着舅舅出来逛逛街,透透气。

  结果,便在街头的一个屋檐角落,看着一个正背着行礼,面色愁苦的老者。

  有点眼熟。

  赵士程努力回想了一下,顿时悚然而惊,这不是那个回春堂药铺的坐堂大夫么?

  他不是让母亲不要去整人家么,难道母亲还是没听进去,悄悄动手了?

  一时间,他纠结又难过,还很生气,便捅了捅种彦崇:“舅舅,你身上有钱吗?”

  种舅舅当然有:“看上什么了?”

  赵士程小手一指,指向了那墙角无家可归的老人。

  种彦崇满头问号:“你要买人?”

  “不是,那是回春堂的那位大夫,我娘亲……唉,这样不对,你去拿点钱给他吧。”赵士程难过地道,然后又纠结了一下,“算了,带我过去,我向他道歉。”

  种彦崇微微皱眉,小声道:“虎头,姐姐虽然性情果断了些,但也断不是会害人无家可归的人,我种家家风还不至于此,你还是问清楚些吧。”

  赵士程也反应过来,严肃地皱起眉头,牵着舅舅的手走了过去。

  “那个,老丈……”赵士程小声地打了个招呼。

  他声音很小,响了两三声,对方才抬起头来,看到面前这个小孩,思考了一会,面色渐渐变红,嗓音都是怒气:“怎么,你是来看我笑话吗?”

  “不不不,”赵士程连连摆手,“您本来是坐堂大夫,却因为我家的缘故沦落至此,我心里不安,所以想,想弥补一下。”

  那老头面色稍缓,深吸了一口气,才叹息道:“你还小,这事与你无关。”

  “这……”赵士程小脸满是纠结,“我的母亲与我血脉相连,怎么能是无关呢?”

  那老头摇头:“虽有些关系,却也不多,你这孩子也勿要多想,是我治死了人。”

  赵士程愣了一下:“这年头还有医闹?”

  “医闹?”老头愣了一下,似乎反应过来,忍不住笑了笑,“倒是有些贴切,但却也不是。”

  见小孩子一脸疑惑关心的样子,心中郁结已久,那老头解释道:“先前因我说了你的不是,种夫人派人警告了铺主,铺主让我谨言慎行,我就与他吵了嘴,生了些气,后来,有人来治背疮,我看他病得实在是重,便给他切了疮肿,过了两日,那病人没挺过来,铺主又气我用了刀,我与他大吵一架,便离了他,自己开了铺子……”

  这事并不复杂,在这位大夫的抱怨下,很多人知道买贵了密州许多药材的人不再是种夫人,而是那个“小小年纪为了炼丹就不顾人死活的赵士程”。

  这话传到种氏耳中后,这位母亲那叫一个怒不可竭,虽然被赵士程阻止了,回头还是给了回春堂药铺一个警告。

  于是,没有多久,那位坐堂大夫便受不了主家攀附权贵的警告,加上医学理念冲突已久,于是怒而辞位,用自己的积蓄在密州城北的一个角落,自己买下一个小铺子,自立门户了。

  然后,不到一个月,这位大夫,便倾家荡产,流落街头。

  原因很简单,他擅长当医生,却不擅长当商人,病人往往苦求一下,就给免了药费,有时稀缺一些药材,为了救命,便高价买入,却又无人购买——城北都是些贫苦人家,买不起。

  于是大半月折腾下来,他便搭尽了积蓄,不得不卖掉铺子,准备回乡下养老种田去,住在墙角,只是歇息一下,准备出城。

  赵士程听完这整个故事,神色有些莫名,他沉吟了一下,问道:“大夫贵姓?”

  那老大夫道:“陈金镞。”

  “陈大夫,我想问问,你是华佗一脉吗?”赵士程大大的眼睛里都是光芒。

  陈老大夫连连摇头:“我哪有那本事,只是家父曾是西军军医,擅长金镞折伤,所以懂些金创之法,只是——终是上不得台面。”

  赵士程转头问舅舅:“金镞折伤是什么?”

  种彦崇道:“是刀伤箭伤断骨之类的重伤。”

  “这样的伤也能治吗?”赵士程眼睛闪闪发亮,中医的外科原来这么厉害的么?

  陈老大夫苦笑道:“金镞之伤素来难治,战场之上,受伤以活的,三成不到,大多听天由命,老夫年轻时曾去太常寺下的太医局求学,在那里学方脉、针科与疡科,想要能治金镞之伤,却……”

  他苦笑一声,不再说话。

  赵士程却忍不住了:“爷爷,却怎么了,您继续说啊。”

  “是内外之争吧,”种彦崇在一边接口道,“这事我听说过,几十年前,太医局曾经有一张欧希范五脏图,军中常用此图来认要害,后来就有不少大夫,想要以去病基之法治病,很是吸引了一批大夫,但就我所知,当时并没能治好,当时陛下广纳天下医方,便将里边的金创之术全销毁了。”

  “这是为何?”赵士程疑惑地问。

  “因为死人啊,”种彦崇懒懒道,“用了他们的办法,大多会发烧发热,人扛过来就活着,扛不过来就死,如今大多被斥为邪道,那些大夫说,人有五行,本为一体,后边是什么我记不得了,反正就是说此术会使风邪入体,要调理整个身体。”

  陈老大夫略微吃惊:“想不到小哥对杏林之术还有了解。”

  种彦崇淡淡道:“久病成良医,我小弟生来体弱,便多了解了些。”

  赵士程也基本听懂了,忍不住问向这位老大夫打听起来,他想知道对方的外科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

  那老大夫便告诉他,他们这一脉如今早就势微,连他自己,也只有在别的方法无用之时,才想着用金创之术,便只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罢了。

  如今的杏林,名医大多在太医局和汴京钻研医理,或者便是游方医——他们不懂医理,只凭借一张祖传的药方各处游走,治疗专门的病症。

  至于内科和外科,他们这一脉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内科摸索出不少正骨之术后,他们最后的立足之处也无了,只要治疗活人,就会使风邪之物侵入病体,如此,除了去提点刑狱司里当忤作,他们就只能离开汴京,来其它地方坐堂。

  赵士程终于听明白了,外科这门技术,他们还在解剖研究的法医阶段,但中医素来是应用科学,他们还没有研究明白,就想着应用,当然会遇到挫折。

  西医外科能活下来,那全靠后世有了化学来加持,各种消毒抗菌手段上来后,那才能提外科的事情,没有高压锅给器具一百二十度地消毒,就不能杀死器械上的芽胞,感染就无可避免。

  但当年的西医外科在西方没有对手,可以有一整个时代来给这门学科成长试错,中国则不同,这时的内科对外科可以说是重拳出击,也许当事人并没什么内外之分,但医者仁心,肯定是不是会外科随便用人命来积累经验。

  想通这些事情,那如今陈老大夫的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上一篇:我带古人穿回现代

下一篇:不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