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20章

作者:九州月下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穿越重生

  许多读书人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赵宋立国后, 曾经收集大量的民间典藏,但在真宗年间因为一个小妾想隐瞒盗窃之事,放火掩盖证据,结果把当时的崇文馆一把火全烧了,数十万册典籍珍本付之一炬。

  所以,在无数读书人看来, 皇帝这次编修文集的举动, 可以成为他们拯救古籍的一次盛会, 当然, 如果能在其中被皇帝陛下看重, 顺便扬名立万, 那就更好了。

  在明白了其中逻辑后, 赵士程也不由得挑眉, 行吧, 这些可以保护, 但也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保护的,资源有限,他的脑子里转了转,决定把事情再搞大一点。

  把原本的国立图书馆,也就是书院扩大,让天下人献上书籍孤本以供抄录,馆中只收集副本,免得又出现付之一炬的情况,再招“志愿者”,前去刻写的油版,把通过的书籍的做一些印版母本,需要时可以申请油印。

  再招集一些人,将书籍分门别类,整理校订,供人查阅。

  然后,最关键来了,《XX大典》不可能把世上所有书都收录进去,当然要去芜存菁了,这里边能做的文章可就多了,嗯,自己碑林也不用自己刻了,让愿意出钱的人来献吧?

  每个愿意献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籍贯生平也一起刻上去。

  嗯,这样的有点太直接了 ,最好是一开始正常进行,然后炒作一个虔诚感恩君主的人物,愿意亲自刻碑献官家,然后官家十分感动,嘉奖了这个人,看得旁人眼红,纷纷请求也算他们一个,然后大家都踊跃捐献……

  什么主动付钱留下名字就算了,只收碑文,是不忍拒绝万民真心,要是收钱,这样便算是敛财了,他赵虎头还是有点底线的!

  至于谁来当这个幸运儿,赵士程准备回头交代张叔夜一声,他相信自家丞相能办得十分好。

  不过最近的他的手下们好像有点太卷了,王洋舟儿这些年轻人就罢了,宗泽张叔夜这些都六七十的人了,有空还是交代他们注意一下身子。

  他还希望他们干到八十岁再退休呢……

  赵家天子要兴文教、制碑林的事情,被天下读书人誉为盛世,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文制到了鼎盛的气象,一时间,各地大儒纷纷入京城。

  朝廷里的官员们也寻找着自家这些年有没有什么好作品,准备回头投稿。

  而这次的文稿审核必然是要有一位领头人的,文坛上能找到的人物,嗯,这个竞争就激烈了,程氏理学的继承者杨时、罗从彦等人,还有荥阳学派、上蔡学派也纷纷加入。

  如果说其中有什么重量级人物,那无疑是蜀学中的顶流苏辙,这位隐居颍川多年的老人在十年度过一劫后,无病无灾活至如今,如果他能出山,那当然是没人能争得赢他。

  可惜这位老人已经八十有三,年纪太大,赵士程希望他多活几年,自然不会主动征召于他。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封信,慰问了这位老者。信中大意是仁宗神宗年间的人物,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他做为晚辈,十分欣赏那一代的各位人杰,你安心养老,出不出来随心情,不必担心我的意见。

  随后,他收到了苏辙的回信,这位八十岁的老者十分激动,信中那字写得慷慨激昂,龙飞凤舞,让书法素养并不深的赵士程都能看出不凡。

  回信里的内容也不多,差不多就是活了那么多年,看江河日下,心中沉重,然后突然间有陛下您出世,挽回国势,对您早就钦佩万分,没想到您这样关心我这等老朽之辈,如此恩情,别说我还能吃能走,便是进了棺材里,也要爬出来,回报您的看重。

  赵士程还能说什么,只让人请老人来,不用急,也不要工作太多太累,点评一下就好。

  他同时还授意神霄院,好好把这些年的教案整理编写出来,这次的修书,你们至少要占一半,都给我打起精神!

  神霄院的学子们顿时哀嚎遍地,他们每天学习实习练习已经很累了,如今还要给老师做助手帮着整理教案出书,这日子没法过了!

  有些激动的学子,直接在赵士程巡察学校时,联名给皇帝上书,抗议学校对他们的无情压榨。

  赵士程收到上书,给所以有帮助老师的学生五到十贯不等的补贴,同时给了十个名额,让这次事情结束后表现优异的优秀学生可以到他的讲义司来当实习小吏。

  瞬间,上书的学生们就患上了失忆症,没有人再提学校压榨的事情,跟打了鸡血似地表示他们愿意大力支持官家的一切政策,官家说的都是对的!

  赵士程对此只是摇头,轻轻笑了笑。

  -

  同一时间,金国的大军,也开始进攻抚州、古北口二地,这是燕京东西两处大门。

  抚州由西京道的完颜娄室带领三万大军攻打,承德一带的古北口则是完颜宗望带两万大军攻打,倒不是后者没有更多兵马,而是承德一地山高林密,三万精兵后方粮草民夫无法在这样的山路里供应那么多大军的补给。

  但燕京也明白这两地的重要性,不但在这里有重兵把守,还备足了粮草,一副要捍卫死守的架势。

  而金国在试探性地进攻二地后,便开始围而不攻。

  这样的事情很常见,辽国朝廷不由地松了一口气,觉得只要拖到冬天,金国就会退兵,两处险关背靠燕京府,补给十分容易,金国是不可能耗过他们的。

  萧德妃见状,又一连给金国上了五道降表,表示愿意向金国称臣,永世纳贡,只求金国放过她们。

  但金国的回复是,不许。

  只要是辽国还要称王,那就想都别想。

  ……

  让辽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寄予厚望的北方雄关古北口,由耶律余睹镇守的重要关口,只守了不到半个月,便被金军宗望攻破。

  这个消息震撼了整个辽国小朝廷,他们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但很快,与耶律余睹一同驻守的刘琦发来消息,消息又从大宋信王的手中传给辽国朝廷——简单说,便是耶律余睹军中的都监高六,被金国用重金收买,又得到了高官许诺,决定投奔金国。

  为此,他灌醉了耶律余睹,取其首级,悍然兵变。

  如今辽朝风雨飘摇,军心本就不稳,骤然见到将军人头,一时士气大乱,金军趁机攻城,仅仅一日不到,便宣城破。

  但当时协同驻守的刘琦见势不妙,与金军一番大战,无奈当时下雨,火器威力大减,刘琦依仗熟悉地形,收拢关口的残余将士,将金军大部队牵制在了山中,依仗燕山复杂的地势与其周旋。

  这也是金军暂时没有大举南下的原因。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事情,就是派兵支援,夺回古北口。

  但萧德妃对此却极为无奈,抚州那边也在被金国大军攻打,而且远在六百里之外,要回援,也根本来不及,而她手上,却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她招来朝臣商议,而朝臣们的意思却都很一致,那就是逃。

  趁着金国没有南下,刘将军为咱们挣到的时间,立刻南下,投奔大宋,如果大宋仁义,或许还能许我等复国,要是他们都折在这里,那便万事皆休了。

  但朝臣虞仲文却悍然反对,称如今燕地是辽国最后的民心了,若是弃了此地,怕是咱们大辽再无立足之地,应该死守燕京,只要护住燕京,那便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便有人朝臣讥讽问,请问护住燕京,那燕京之中,还有多少存粮,能支持几日。

  虞仲文冷笑,说国库虽虚,然诸位家宅门户之中,存粮不曾少过。

  这一句话,几乎把所有趁着国势衰颓,征敛无度的朝臣都得罪了。

  他们商量许久,得出结论都是燕京无险可守,要么去投奔大宋,要么去投奔耶律大石,留在燕京府,只是等死。

  萧德妃坚持留守,但她并没有得到支持,她甚至想招萧干回朝,但也知道来不及。

  无可奈何之下,她最终同意,带着辽国朝廷上下,去投奔大宋——其实辽东也很合适,但他们心里的都清楚,以辽东的体量,不可能支持他们复国。甚至他们过去了,会不会和大宋宗室一个待遇,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至于燕京府的百姓,还有正在山中坚持的大宋士卒怎么办……他们暂时没有办法。

  虽然说要走,但也不是直接就走的。大臣虞仲文、韩昉等主,主动请求留下,要与燕京百姓同进退,萧德妃便顺势任命他们为参知政事、领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外诸军都统。

  安置之后,萧德妃便带着耶律家最后的王族们,登上了数十艘去南方的大船——这是他们早就准备好的船,家中财物,也大多早就打点好了,收拾运走时,有条不紊。

  许多辽国大族上船时,遥望北方,热泪盈眶,他们心中明白,今日一别,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一时间,男女老幼悲哭之声,响彻河岸。

  但是,却没有一人在码头驻足停留,只是在上船之后,方才开始痛哭,仿佛突然想起有这事一般。

  码头上,送行的虞仲文等人,忍不住露出冷笑。

第306章 相相办法

  长城, 古北口。

  这处古老要塞上,完颜宗望登城远望,神色睥睨而骄傲。

  他身边, 一名白面无须的中年人正谦卑地立在一边, 恭喜这位立下大功。

  他便是这次金军攻下古北口的大功臣, 高六。

  他本是辽国宫廷内宦, 靠着伺候王族宗亲上位,但这次大辽上下,都在想办法寻找退路,各处收刮, 但他们这些官宦,却在其中所得甚少。

  所有大头,都被那些宗亲权贵, 送到大宋去了。

  如此, 他们这些人, 自然要想些办法,为自己留下退路。

  不只是他们, 还有许多底层将官, 畏惧金军, 燕京在反复收刮后又没了什么油水, 便也想着另谋出路。

  而这次, 他们成功了。

  宗望骄傲地轻舒一口气, 享受完这难得的胜利, 他也开始继续正事。

  “宋军士卒的下落找到了么?”宗望转头问副将。

  “有些痕迹,”那副将答道, “但已经潜入山口, 燕山山高林密, 我等不熟悉地形,怕是要花费一些时间。”

  宗望沉默数息:“将他们留给后军,我先率先锋,不能给燕京喘息之机。”

  他可不愿意将手下的精兵耗费在攻城之上,那太浪费了。

  必须趁燕京还未回过神来之时,前去攻城,占住燕京,才算正式灭亡辽国时,他在朝中,才能接住粘罕留下的位置。

  “是!”

  -

  同一时间,刘琦部在大山里扎营,他们的情况不算最差,有应急干粮——奶糖块和油炸面,这东西价格昂贵,数量不多,属于应急食物,以前每天都要清点检查一次,不然很可能被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大兵们当零嘴直接吃掉了。

  古北口附近有两条河流,有足够的水源,这三千士卒只要不被金军追上,那靠着干粮野菜坚持个七天还是能做到的。

  刘琦真没想到,能遇到如今的局面。

  耶律余睹也算是辽国的中流砥柱之一,居然如此轻易死于小人之手?

  刘琦回想了一下这一年来的各种蛛丝马迹,不由得叹息一声。

  倒也不是没有痕迹,那都监高六本在前几个月,就已经有些诡异行为,比如贪污军需,比如觉得大金不可敌,比如觉得大宋那边太花钱,打点不到什么好处,过去了也只能当平民。

  但是,这些言论太常见了,甚至可以说是主流。

  就连耶律余睹治下的其它将军,也不是没有人劝谏他,让他干脆带兵投了金国,也能换来一场富贵。

  这种情况下,要寻出哪些是金国的探子收了多少金国人的钱,是不可能。

  因为很多可能都收了。

  而耶律余睹出事那天,是因为他的小妾又给他生了个儿子,他觉得是个吉兆,心情极好,放松了警惕,但现在想这些有些晚了,还是得想想要怎么挽回。

  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一但金国攻破燕京府,事情便麻烦了。

  他们必须夺回古北口,控制住这里,才有可能挽回局面。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磨牙,出事那天正好下雨,将士们的□□威力大减,他们的人数不占优势,在城门被打开,金军已经入城的情况下,硬拼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暂时避敌锋芒。

  在撤退后,他已经将消息用信鸽送给燕京的其它诸部,如今的情况,便是看能不能守住京城。

  可这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抚州、平州都离燕京府有六百里、四百里,而古北口离燕京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里,快马一日便可到达。

  燕京若是人心不齐,怕是会沦陷于敌手。

  如今唯一有机会支持燕京的,只有信王身边的岳飞部,希望他们来得及。

  ……

上一篇:我带古人穿回现代

下一篇:不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