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175章

作者:姽婳娘 标签: 女强 女扮男装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宁王勉强定了定神:“继续差人去探查消息,叫左右丞相来见朕。”

  天下还没打下来,宁王爷已经先革了朱厚照的年号,自己称帝了,非但如此,他还委任了左右丞相,左丞相是前都御史李士实,右丞相则是举人刘养正。这两位 “卧龙凤雏”一来就给宁王吃下定心丸:“这必定是疑兵之计,若是不提圣意还罢,这一提圣意,未免假得离谱。陛下请想,太宗皇帝五征鞑靼,都铩羽而归,当今何德何能,能与太宗相较?”

  宁王还有些犹疑:“可不是说,李越等人在鞑靼,引起了内乱……”

  刘养正一时语塞,但仍梗着脖子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快吧,皇上出兵这才不到一年,这不可能……”

  宁王思忖片刻,忽然道:“丞相说错了。”

  李士实一下就回过神:“朱厚照是抱错之子,根本不是先帝血脉,哪里配称皇上,当今天下,配称真龙天子的只有一位!”为了给自己的篡位之举多贴金,宁王不仅宣称朱厚照死了,还咬死他不是先帝亲生,而是抱错的。

  刘养正如梦初醒,忙谢罪道:“臣治罪,还请万岁恕罪。”

  宁王志得意满,他道:“爱卿也是一时情急,朕岂会因此责罚。”

  刘养正忙俯首谢恩:“臣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士实在一旁道:“臣以为,您切不可为谣言所惑,趁着各地措手不及,咱们还是急攻南京为要。”

  宁王点头称是,然而调度的军令刚刚下去,当天下午他就接到了另一封密报。城门戍卒言说,从进城之人的身上,收到了几个蜡丸,一定是密信。

  宁王一喜,他心道:“必定是探子沟通,散布谣言的渠道,说不定还能从中看出朝廷下一步的动向。”

  他忙叫人将蜡丸呈上来,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蜡丸中的密信,竟然写着:“李士实、刘养正二位为谍辛劳,朝廷定当嘉奖,如今兵马已然齐备,现望你等再接再厉,继续劝说宁王于近日离开南昌,攻打南京,事不宜迟,从速为宜。”

  宁王腿一软,倒在了新订做的龙椅上,左右赶忙追问:“陛下,怎么了?”

  宁王爷伸出颤抖的手:“先别急着动身!”

  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早上还志得意满,要去拿下南京,怎么下午就变卦了。他们问道:“可左右丞相已经去调拨了……”

  宁王如冷水浇头,打个寒颤,他道:“快叫他们回来,再去查查他们。”

  宁王敢起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朱厚照必败无疑,可如今这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朱厚照打赢回来了,要调十六万大军来打他,他手下的得力干将还是间谍。这搁谁,谁不会怀疑?

  宁王心中当然更愿意相信这是反间计,只是,他已然赌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实不敢在情形未明前贸然动手。他这一查一拖,真个就拖了整整十来天。而这些天之中,王守仁已然拿到了来自皇上的真正调命,火速征调各方军队。

  而这十几天中,沈九娘正带着女儿月眉东躲西藏。孙燧在知要赴鸿门宴时,一边紧急送走了唐伯虎和报信人,另一边还是想法设法安顿家人,沈九娘和月眉也同孙家的家眷一道,连夜带着假路引,坐小船离开南昌。

  只是这船行到半道上,就被宁王派来的追兵拦截。孙家的家丁,死伤大半,而沈九娘在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女儿跳河。幸好母女俩都是江南水乡的女子,从小熟悉水性,这才借水路捡回一条命。她们上岸之后,没有跟随逃亡的大部队,而是又紧急牵了一只船,躲在船上漂流。沈九娘心知,外头已然乱作一团,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貌美妇人,再带上一个小女儿,出去只能任贼寇宰割,倒不如飘在水上,还能多坚持几天。

  她们这一飘就是七八日,船上准备的些许食物,早就弹尽粮绝。沈九娘已是形容憔悴,面色蜡黄。她拿着好不容易网上来的鱼,对女儿道:“乖,吃一点吧,再坚持坚持,你爹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月眉自小倍受父母疼爱,哪里吃过这样的苦楚,一早就病倒了。她气息奄奄地躺在母亲怀里,还勉强应下。她咬了一口生鱼,就觉腥味直冲口鼻,当下一扭头就吐了出来。

  沈九娘眼见她如此,心如刀割,泪水簌簌而下。月眉忙道:“……娘,我没事,我睡一下就好,睡一下就好了……”

  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知觉,沈九娘已是心如油煎。她望着茫茫的江流,终于下定决心,上岸赌一把,她一定要救她的孩子,一定要救她的孩子!于是,在碰见下一个码头时,她果断喘着粗气,将船上的重锚丢进了水中。船一停稳,她就背着孩子,再一次跳进了水里。

  按她的打算是,她要偷偷上岸,去找大夫。可没想到,她才下船没多久,就被码头上的戍卒堵住。他们逼问道:“这个方向,你是从南昌附近来得?你究竟是什么人,和宁逆有何关联?”

  沈九娘定睛一看他们的服饰,是官军!她一时喜极而泣:“官爷,小妇人姓沈,拙夫正是唐寅,你们、你们可听过李越李御史,那是我家亲眷啊!”

  江南一带,谁会没听过唐寅和李越的大名。戍卒不敢擅专,将她带往知府处。原来沈九娘在水丰之时,顺流而下,这几日间,已然到了南昌下游的临江府。而临江知府戴德孺正是有名的清流,在没接到王守仁命令前,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死守城池,如今得到了朝廷的调命,更是心下大定。他正在加强戒严,准备会合兵马,结果就碰上了沈九娘。

  这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唐伯虎此时正跟随在王守仁身边,不住在期盼和绝望中摇摆。他和其他文官、总兵都万分不解,先前说是兵力不足,不可贸然攻打也就罢了,如今有了正式的公文,调来了这么多人马,怎么还龟缩不前。

  他忍不住和其他人一起去质问王守仁。可王守仁却道:“此一时彼一时。先前不打,是为拖延敌军,集结军队,此时不打,却是因时机未到。宁王在南昌经营多年,若要强攻,难度不小。若是久攻不下,粮草不足,更添祸患,倒不如示之以弱,趁着宁王出战后,再行围剿。”

  众人听罢后,心服口服。而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十余日后,宁王见无军来犯,才知是上了大当。宁王在气怒之下,紧急发兵,直奔南京,首先杀往的就是安庆,结果就啃上了一个硬骨头。安庆是南京的门户所在,安庆一失,南京必陷,而镇守安庆的官员都督杨锐和知府张文锦亦是精挑细选的人才。这两人命士卒持火枪弩箭,死守安庆。

  宁王气势汹汹而来,攻城十余日,都没拿下这座城池。而这时,王守仁早已率部直奔南昌去了。他得到消息,成国公朱辅已然做好了布置,安庆既然能守,何不趁南昌防卫空虚,来个围魏救赵,釜底抽薪?

  南边打得是如火如荼,而京城也没闲着。圣驾终于回京了。班师回朝的情形,与朱厚照设想的大不相同。他想得是鲜花满道,彩旗满街,人人欢呼雀跃,人人刮目相看,他自己身着金甲,身骑白马,风光无限地入城来。结果,他就只在入城前勉强拾掇了一下,在百官敷衍的欢迎仪式中回了紫禁城。刚一回宫,他屁股还没坐热,就迎来祖母和母亲的水淹七军。好不容易把她们安抚下来,他也不能歇息,而是直奔奉天殿召开大朝会。

  他刚刚登上阶梯,还没来得及说话,底下就哭成了一片。一众老臣是既欣慰又心疼且着急,毕竟皇爷此去还是真脱了一层皮,整个人都瘦脱了相,而其余那些年轻臣子,则是既害怕又跟风,也跟着呜呜咽咽。还有月池的一众旧友,一见她回来,也是涕泗横流。

  朱厚照又好气又好笑:“甭哭了,宁王嚷得又不是真的,朕不是好好的吗。有朕在此,管教那目无君上的畜生,死无葬身之地!”

第291章 长伴云衢千里明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然而, 朱厚照一言出后,大家反倒是哭得更厉害了。有些机灵的大臣打了个寒颤,忙紧急想出一套说辞:“万岁, 万万不可, 杀鸡焉用牛刀,宁王不过是疥癣之病, 哪里需要国手亲自出马呢?”

  “圣上劳苦功高,该保重龙体才是。”

  “您为宁王亲征,与牛鼎烹鸡,明珠弹雀何异?”

  朱厚照:“……”他们好像是在夸我,但总感觉有点不对劲。

  在气氛由感动转为尴尬之际, 五军都督府的人适时上前道:“万岁实不必忧心,宁王之祸已然能解了!”

  原来, 王守仁拿下了南昌。他带着调动而来的官军、临时招募的义军,总共八万人马,气势汹汹地杀往南昌而去。可他到了南昌城下后,却没有立刻下令攻城,而是仍采取了攻心之道,他一方面宣称自己有人马三十万,皆是他在两广训练的精锐, 另一方面则宣扬鞑靼兵败,再也无需征收军费, 圣上已有旨意投降不杀,立功者还能有赏。

  宁王的军队,流民占大头, 而流民之所以造反, 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反骨, 而是实在无法活命,只能铤而走险。如今,他们眼看打是打不赢了,而且投降还能捡回一条命,军心立时动摇。王先生见此情景,犹嫌不足,又故技重施,派遣了大量间谍,趁守卫不备,潜入了南昌城中,继续张贴告示、散播流言,告诫贫民百姓紧闭房门,莫要多管闲事。

  南昌守军因这三招,被闹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还有不少流民军,选择深夜潜逃,来向王守仁认罪求饶。王守仁见此情形,就知攻城之机到了。他在深夜时分,命部下用早已备好的云梯攻城,并下了死命令:“此次攻城,本官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兵!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1】”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却无一人敢饶舌。官军是一鼓作气,而南昌守卫却是战意已薄,自然不堪一击。王守仁拿下南昌之后,立刻派人大肆宣扬消息。此时还在和安庆死磕的宁王得知消息后,差点惊得从马背上摔下来。这下,他连安庆也不打了,要立刻班师回援。他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和刘养正,好歹也读过几本兵书,苦劝宁王:“这是围魏救赵之计啊,要是就这样撤回,一路长途跋涉,哪里是精锐的对手,倒不如狠心拿下应天,说不定还有一争之力。”

  宁王却想到了家中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儿女,他道:“即便拿下应天,无法守住,倒不如占据江西,从长计议。”

  他于是立刻折返,在鄱阳湖畔的黄家渡遇见了正赶来的王守仁。

  朱厚照听罢始末,却是一惊:“他既然已占了城池,如何不加固城防,反而还要离城而出?宁王势众,若要水战硬拼,他岂是对手。不行,还是得调兵支援。”

  百官面面相觑,却无人反驳。打赢一场大战的好处就是,再也不会有人轻视他的判断,将他当作无知的顽童了。朝堂难得的声音和谐,让朱厚照都有些发愣,他早已习惯和群臣争执,冷不妨他们一口应下,他还觉得有些不习惯。他看向月池,这时又突然想起,这就是有权威和有权力的差别么?

  不过这次,自诩军事专家的朱厚照却翻了车了。他还没将调拨的军队派出京都,南边就又传来了加急军报,王守仁已经打赢了!

  朱厚照当真是目瞪口呆:“怎么会这么快?!”

  力荐王守仁的刘公公,心吊在嗓子眼处已经数日了,骤闻捷报,这才心下大定。而在大定之后,他也是瞠目结舌:“这……前前后后才多少天呐,一个月多一点吧。这就平了?他这究竟是怎么打的?”

  不过这话他也只能在心底说说,当朱厚照问他时,他也只能道:“王先生本就有惊世之才,这样的大捷,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

  王守仁先命手下示弱诱敌,待到敌军得意洋洋追击之时,再命伏军从后方急攻。宁王的人马正忙着追杀时,冷不妨背后有人放冷箭,阵势一下就乱了,而在这时前头刚刚还死命逃亡的军队亦突然折返。前后夹击之下,叛军左支右绌,已是慌了手脚。这时,更糟糕的事发生了,王守仁的埋伏可不止一处,他在左右两翼亦埋伏了两队人马,当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只听一声鼓响,左右的人马又冲了上来。

  宁王的军队被包了饺子,一败涂地。他本人只能退避到樵舍之中。这时的宁王,还不肯死心。他还想再东山再起。因为打了败仗,陆上已无他的立锥之地,所以他决定连舟为方阵,这样在水上不也能如履平地了吗?

  上一个这么想的人是曹操,他为了让北方的士卒习惯水战,将战舰首尾相连,然后就有了火烧赤壁的经典战例。而宁王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如今又用血的代价重演了赤壁之战。当天晚上,鄱阳湖中,红彤彤一片,上头的是炽烈的火焰,下头的是殷红的鲜血。

  唐伯虎夫妇此时早已重聚,他们在远处望着此地的火光,难掩伤感之色。唐伯虎紧紧攥住沈九娘的手,眼中泪光闪烁:“九娘,幸好苍天有眼,你我有重聚的一日,等到此间事了,我们就回苏州老家去,再也不参与外头的纷纷扰扰了。”

  沈九娘有心想道,你这样重情重义的人,一旦事情来了,又岂会袖手旁观。但话到嘴边,她终究还是没说出口,而是调侃道:“你立下大功,朝廷必会让你去做官了,夫君难道舍得?”

  唐伯虎失笑:“宦海风波,实非我所愿。”

  他忽然心念一动:“‘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我的风波已过,却不知‘范蠡’是否能等到泛舟五湖的那一天呢?”

  沈九娘与他心有灵犀,如何不知他的意思,她劝慰道:“夫君忘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月池此时正在家中。她穿着旧年的丝绵袍子,卧在葡萄架下的凉椅上。贞筠拿着团扇,一下又一下替她扇着风。大福就伏在她的脚下,听到一点儿动静,就睁开眼来,目不转睛地瞅着她。

  月池睡到夕阳西下,方悠悠醒转。她一睁眼就看到了一旁的贞筠。她穿着家常衣裳,鬓边簪了一朵白玉兰,正含笑望着她。月池刚想说话,一个狗头就凑到她面前。她扑哧一声笑出来,心软得像水一样。她伸了个懒腰,慢慢坐起身来:“好久没睡过这么好的觉了。”

  贞筠看着她身上格外宽松的袍子,心头一酸,嘴里却嗔道:“谁叫你不肯带上我同去。还有我们大福。”

  大福一听叫它的名字,尾巴就摇成了一朵花。月池笑意更浓,她刚一伸出手,大福就一跃而起,两只爪子搭在了她的膝盖上,黑葡萄似的眼睛,甜甜地望着她。月池托住它的屁股,把它抱进了怀里。它刚一凑近,就开始不住地舔她。

  月池忙按住它:“冷静些,乖乖,可不兴这么洗脸。”

  贞筠见此情景,既好笑又心酸。月池好不容易让大福安静下来,转头一瞧,贞筠却又在抹眼泪了。她忙道:“怎么好端端地,又哭了起来,我这不是好好回来了吗?”

  月池迄今还记得,她刚刚返家时的情形。她才刚走到巷子口,就听到了熟悉的叫声。一人一狗,像离弦的利箭一般,居然同时射到了她的面前。大福的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声,它虽瘸着一只腿,却跳得老高。月池抱住它时,它豆大的泪珠,滚滚直下,沁湿了它的毛发。它拼命往月池怀里钻,恨不得黏在她的身上。

  而贞筠,贞筠就这么静静地望着她们,却什么都没说。她的发髻早就乱作一团,珠钗掉了几支在地上,裙摆上有泥点,而裹着的脚在剧烈的奔跑后,像针扎一样疼,可她却什么都没说。她们就这么静立在青石板巷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时春出言劝慰,贞筠却一把擦干眼泪,笑靥如花,她道:“谁哭了,我才不哭。你们饿不饿,我在锅里炖了老鸭汤,要好好给你们补补。每个人都必须吃两碗,特别是你李越。我给你说,从今儿起,吃饭这事,没得商量……”

  月池忍不住叫住她:“你的伤,好些了吗?”

  贞筠看了看自己的小腹,道:“晚上一起洗,不就看到了吗?”

  圆妞吃吃地笑出声来。方婶一脸不忍直视,轿夫章四艰难道:“老爷太太,有些话,回房说……”

  这么多天过去了,不论是贞筠还是大福,还是没有从情绪中完成挣脱出来。大福表现出过度的黏人,而贞筠经宫中的历练,却是更加说一不二了。

  她起身道:“我只是眼睛进沙子了,今晚吃红枣乌鸡汤,我还叫方婶炖了燕窝……”

  若是往日,月池岂会不顺她的意,可惜今日,她却不得不回绝。她叹道:“今儿怕是不成了。”

  贞筠一偏头:“今儿怎么不成。”

  她刚问出来,就恍然大悟,忍不住咬牙切齿道:“又召你去了?”

  月池颌首:“官员空缺太多,正是要紧的时候。”

  月池来到乾清宫时,朱厚照正在分配官职。朱厚照发起战争时的目的,已经大体实现。在鞑靼之战中,平民武将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能够跻身高位,固化的阶级开始流动,军队的势力由此得到了大换血。而在宁王之乱中,有不少官员崭露头角,也有官吏英勇牺牲,文官集团也迎来一次大的更新换代的契机。

  这时,作为天子的朱厚照,要做得就是分蛋糕,将官职权力作为酬劳,分配给做出巨大贡献的官员或个人亲信,以利益和权力为核心链接,建立起一个更倾向于他的政治集团。

  这本是他一直想要的,可当真拿到手时,他却开始迟疑。他道:“论功行赏好说,武将中如江彬,文臣中如杨一清、王守仁,皆依功劳大小擢升就是了。关键是,填补空缺,这名单上都是他们举荐上来的人。”

  月池道:“您是觉得这些人都不好?”

  朱厚照道:“朕是怕换汤不换药。明面上是为国举才,可背地里是什么勾当,谁又能完全看清呢?”他辛苦一场,若是闹到最后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岂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月池一哂:“可这是举荐固有的弊端,无法根除。若不要他们举荐,您总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可若要他们举荐,就难免朋党之弊。”

  朱厚照叹道:“这也正是朕觉得为难的地方。难道就没有一个,既能选人,又能避免结党的法子吗?”

  月池眼中的微光闪动:“有。”

  朱厚照一愣,他扭头道:“你说什么?”

  月池莞尔:“我说法子不是没有。科举早已取代察举,遴选如何不能代替推荐呢?朝廷既能靠科举选士,也可在官员中再考选官。”

  朱厚照的眼睛睁大:“你是说,在官员中再考一次?”

  月池点头:“一轮笔试,一轮殿试,有真才实学者,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不过,此法只适合高官重职,如是什么官都来考一轮,耗费又太多了。”

  朱厚照霍然起身,他来回踱步了两圈:“这倒是个好法子。行或不行,考就是了。”

  月池含笑道:“题目您还可亲拟,最大限度地选出让您满意之人。”

  朱厚照眼珠一转:“还能让他们每个人都拟十道,到时候让人来抓阄,抓到哪题,就是哪题。”

  他正欣喜间,却忽然笑意一滞,他道:“不过,有考试就有主考,有主考就会有门生,有门生就一样免不了勾结。”

  月池道:“可这种关联,毕竟要散得多。您自觉比始皇帝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