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156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把舆图拿来。”林钦怀吩咐一个衙役。

  不一会儿,舆图在案桌上铺陈开来。

  林钦怀弯腰仔细查看了一番舆图,最后手指落阳宁河的位置上:“定州只有一条比较大的河流,就是阳宁河,这条河自西向东,途径七八个州府,在定州和仁州之间形成了一道先天的分界线。若是一场波及整个定州的大洪灾,那很可能是阳宁河决堤了。”

  “定州虽然没下大暴雨,但阳宁河上游的州县可能下了大暴雨,也可能导致阳宁河中下游决堤,进而引发定州洪灾。”

  “这只怕还会有不少灾民涌入我们兴远。”有官员担忧地说。

  灾民多了很容易引起乱子,他看向钱清荣和林钦怀,这两人才是决定兴远事务的关键人物,要不要阻拦灾民入兴远得看他们怎么想。

  钱清荣清了清嗓子问道:“诸位大人怎么看?”

  崔弦说:“钱大人,咱们先前不是在招募百姓吗?何不收了这些难民?”

  “现在灾民少还好,但若是人多,很容易出乱子。”先前那位官员说道。

  崔弦也不说话了,等着钱清荣决策。

  钱清荣还是第一次外放做父母官,才上任两三个月就遇到这么大的事,他心里也很没谱,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决定。

  少许,他说:“大家先散了吧,容我想想。林将军、崔大人留一下。”

  等其他人走光之后,他直接问二人:“你们陈大人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做?”

  崔弦看了一眼林钦怀,见他没说话的意思,只得开口:“回钱大人,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陈大人一般都会接纳灾民,妥善安置。桥州灾民两次入庆川,陈大人都亲自前往,为此还斩杀了好几个刺头。”

  他举了其中一个例子,仔细说给了钱清荣听。

  钱清荣扶额:“果然是个麻烦事啊。我没你们家陈大人会打架,我也不敢亲自动手杀人啊。”

  林钦怀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做戏,不开腔。

  见他不搭话,钱清荣咳了一声,正色道:“这事我还是通知陈大人吧。”

  崔弦听着他一副要当甩手掌柜的意思,很是无语,叹道:“钱大人,就算要通知陈大人,长泰县那边也要先妥善安置灾民,不然一下子涌入太多灾民,很容易出事。”

  “哎呀,真麻烦啊,也就你们家陈大人不嫌弃麻烦。”钱清荣叹了口气,命人将信送去庆川,然后头痛地说,“我给长泰县县令写封信吧,崔大人,一会儿你帮我看看,还需要添加什么,我没经验,第一次处理这种事。”

  崔弦答应,凑过去边看边说。

  废了十几页纸,商讨了一番,信总算是写好了,钱清荣让人送去了长泰县,让长泰县先用今年的田赋赈灾,安置这些灾民。

  看他们俩忧心忡忡的样子,林钦怀道:“大量的灾民应该会涌入怀州,流入到兴远的不多,你们不必担心。”

  “那就好,我还真怕我一来就搞出不好收拾的乱子。”钱清荣叹气,“哎,这事要不要写信上奏朝廷?”

  林钦怀看了他一眼:“这场洪水来得有些突然,最好是先打听打听。”

  钱清荣点头:“我已经写信让长泰县县令查查是什么情况了。”

  

  林钦怀说的没错,因为距离的原因,涌入怀州的灾民是兴远的十数倍。

  除了灾民,还有韩子坤率领的大军也不得已退回了怀州。

  不过回到怀州之后,原本的八万大军,只剩了三万来人。

  葛镇江气得心口痛,他今年这是什么运气?先是丢了兴远,损兵折将数万,这辛辛苦苦拿下定州,最后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不说,反而折损了数万兵力,像是老天爷都跟他过不去一样。

  但他葛镇江不信命。他走到今时今日,靠的也不是所谓的命,若认命,他这时候恐怕早就饿死了。

  深吸一口气,他问韩子坤:“到底怎么回事?为何定州会突发洪水?”

  韩子坤愤怒地说:“大将军,这事肯定是朝廷所为。他们看我们葛家军势不可挡,为阻我们北上就挖开了阳宁河,如今我手底下的弟兄们伤亡过半吗,损失惨重,还丢了定州,正好如了朝廷的意。此等恶行,必要昭告天下。”

  葛镇江点了点头,看向袁桦:“军师,你怎么看?”

  袁桦神色凝重:“这次不是有不少灾民逃到怀州吗?大将军不若找几个灾民问话,总有人知道此事的原委。”

  别说,还真有幸存者。

  这是一支商队,他们数日前遇到过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在阳宁河边徘徊,穿的是禁军的衣服。

  惧于对方人多,又是官府中人,商队也没敢上前打招呼,远远地绕开了,等他们离开阳宁河四天后,洪水就来了,也就他们快走出定州了,不然也要被洪水吞没。

  得知这消息后,葛镇江确定了此事乃是朝廷所为。

  他当即赞同了韩子坤的提议,派人在怀州到处散播此事,而且还派人一路北上东进,乔装在各地宣扬朝廷的恶行,誓要将这事昭告天下。

  定州水灾这么大的事,附近的几个州府早就在留意了,这流言很快就传遍了各地,甚至一路东进,传到江南。

  韩子坤这口恶气是出了,但损失是实打实的。

  现在他的兵力已经减员严重,若不补齐兵力,他拿什么去打仗?

  正好现在就有很多难民流入了怀州。能在洪灾中存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

  所以他向葛镇江提议:“大将军,末将想从灾民中再征召三万名士兵,向青州进军,拿下青州。朝廷以为阻了我们北上的路,我就没办法了吗?我韩子坤偏偏不服输。”

  青州在怀州东南方向,比之江南地区、中原大地,是差了一些。

  可如今韩子坤手底下损兵折将,没法啃下庆川、兴远这两个硬骨头,只能往东南方向进攻了。只有拿下了一个地盘,有钱财粮食养兵,才能让他的势力重回巅峰,再报今日之仇。

  葛镇江犹豫片刻同意了:“也好,现在青州的粮食应该还没运往京城,拿下青州,右路军至少是不缺粮草了。青州虽然偏远落后了些,但朝廷现在顾及不到,也可让右路军好好休整一番。”

  商议好后,韩子坤便在怀州展开了大规模的征兵筛选。

  

  陈云州晚了两天才得知了消息。

  看完信,他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怎么如此多的灾害?老天爷还让不让人活了。

  庆川离定州比较远,中间隔了兴远,应该是波及不到他们。只是想到洪灾中死亡的无数百姓,陈云州心情就有些沉重。

  他叫来了郑深和陶建华询问道:“今年粮食收成怎么样?入库多少了?”

  这事是郑深在负责,他说:“收成很不错,现在城内外的仓库都装满了。朝廷的田赋要缴一部分应付上面吗?”

  陈云州没说话,把钱清荣派人送来的信丢到桌子上,深深地叹了口气:“你们自己看吧。”

  郑深拆开信,与陶建华一块儿看完后,眉头也跟着深深拧了起来:“哎,定州百姓苦矣。”

  陈云州说:“那些逃入兴远州的百姓咱们也不能完全不管。我寻思着不如让兴远早些修路吧,咱们把修路的粮食送过去,就召集这些难民修路,以工代赈,给他们发一些粮食赈灾,然后再看钱大人怎么安置他们吧。”

  “若是担心粮食不够,官府出面鼓励百姓现在种植一批土豆,后面官府出钱收购,作为难民的食物。”

  到底是兴远的事,陈云州也不宜插手太多。

  “我看行,兴远只有少部分地方跟定州接壤,逃难来的难民不是很多,钱大人应该处理得过来,况且还有林将军和崔弦在那帮他,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郑深对陈云州说道。

  陶建华更担心另一点:“定州发生这样的洪灾,葛家军右路军定然损失惨重。这个韩子坤上半年丢了兴远,下半年好不容易拿下定州,如今又失了定州,北上的路暂时断了,搞不好他会带兵南下再次将矛头对准兴远或是庆川。”

  陈云州颔首:“陶大人所言有理,派出探子在桥州和怀州边缘盯着,若是两地的大军有异动,立即来报。真要打,咱们也不惧那韩子坤。”

  年初兵员众多之时,他们都没能拿下庆川。

  如今庆川和兴远两地的兵力加起来已达三万人,而且其中还有三千骑兵,庆川辖下六县,还有近两万兵力。这次韩子坤若敢再犯,必让他有去无回。

  话是这样说,但陈云州还是分别给钱清荣、林钦怀各去了一封信。对钱清荣,陈云州表示庆川愿提前开始修路,以帮助灾民在兴远落脚,给林钦怀的信则提醒他注意葛家军的动向。

  除了提醒兴远注意,庆川城的戒备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城门口对过往行商、流民的审查详细了许多,以提防不怀好意之人潜入城中。

  这两封信送出去的第三天,怀州的流言也传入了庆川。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是不可置信。

  其中尤以陶建华反应最激烈:“怎么会呢?这……定州哪怕暂时陷落,那定州一两百万百姓那也是朝廷的子民,朝廷怎么会不顾他们的死活,做这种事呢?肯定是葛镇江他们故意中伤朝廷,想引起内乱的。”

  陈云州不想打击陶建华,没吭声。

  这事虽然离谱,但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而且这种不把百姓当人的事也不止一回两回。

  定州洪灾,损失最大的除了百万定州百姓,就是葛家军西路军,目前来看,他们的粮草尽失,还有数万将士葬身洪水中。

  而最受益的莫过于朝廷。

  这场洪灾不但让葛家军损兵折将,大受打击,而且还阻断了葛家军北上的步伐。

  因为洪水过后,道路、桥梁都被冲毁,定州许多地方都是淤泥沼泽。葛家军今年都没办法通过定州北上了,仁州乃至后面的中原大地都安全了。

  从谁最得利这点来说,朝廷有干这事的动机。

  郑深怜悯地看了看这个老伙计,拍他的肩宽慰道:“是啊,葛家军的话不可信,再等等吧。”

  陶建华听得出来,郑深这是在安慰他。

  他非常难受。虽然他早就对朝廷大失所望,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天地君亲师,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报效朝廷,为民做主。

  可若是他效忠的这个朝廷腐朽不堪,完全不将百姓当人呢?

  同一时间,备受打击的还有钱清荣。

  他虽然看不惯朝廷的所作所为,也知道京城的权贵们只知享乐,争权夺利,但他没想到他们竟然会这么狠!

  不过较之于消息不够灵通的陶建华,他都没法自欺欺人,因为长泰县灾民们的说辞,无不将罪魁祸首指向了朝廷。

  朝廷派了几千人的军队到阳宁河,这么大的队伍,沿途看到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

  他将信重重摔在了桌子上。若当初朝廷在江南也是此等做派,那也怪不得江南百姓要反了。

  这话终究是有些大逆不道,他只能在心里想想。

  生了一会儿闷气,他命人将信仍旧原封不动地送去了庆川,然后起身组织百姓救灾。朝廷不管,陈大人要管他们,他也要管。

  这世上虽有些丧心病狂之辈,但也有不少忠义之士,他能做的就是不同流合污。

  这一天,关于朝廷放水淹定州之事很快在各地传开了,无数人的信仰开始崩塌。

  陶建华也看到了兴远这边送来的“证据”。

  他将自己关在书房呆了许久,然后提着酒去找了郑深。

  郑深知道他心情不好,什么都没说,将他请进屋,倒上酒,一杯接一杯。

  陶建华一口气喝了五杯酒,然后将杯子重重放在桌上,抬头看着郑深说:“郑先生,如今我们庆川已经入了局。我知道大人暂时还没那个心思,可大人若不……依朝廷这德行,以后是容不下他,也容不下我们的。”

  郑深按住他拿酒壶的手:“陶大人,你喝多了。”

  陶建华推开他的手,轻哼道:“这点酒还醉不了人,我心里有数。你跟童敬、林钦怀他们早就有这个心思吧,算我一个。我老陶这辈子谁都不服,唯独服大人,此生愿追随大人,鞍前马后,纵死也不言悔。”

  他以前没正式提这事,也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可朝廷在定州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令人寒心了。

  今日定州百万百姓能被舍弃,下一个呢?会不会是他们庆川两百万官员、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