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 第173章

作者:冰河时代 标签: 穿越重生

  连跟她一道走的赵澜都忍不住问,“阿锦,你打算让我们就河水吃粗馍?”

  苏若锦一本正经的点头,“对,把河水烧开,放上油盐,就是有滋有味的白水汤。”

  叶怀真:……

  赵澜:……

  胡主簿等人是开路先锋,他们最先到达了蔡家村,早已在村口搭起木板台子,天色蒙蒙亮,台子前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伍,都是前两天提前通知让过来领麦种的。

  队伍长的好像看不到尽头。

  九月初,晨光微熹,薄雾缭绕,远远的看过去,好似云澜仙境,朝近看,小路沆沆洼洼,茅草屋破旧灰败,人们穿着灰不潦倒。

  入眼之处,漫上心头的只有一个字‘穷’。

  这还属于京畿之带。

  苏言礼看得忍不住摇头叹气。

  有老者在边上观看了半天,发现大官人举止有度,忧心忧民,忍不住心生亲近之意,不知不觉靠了过来。

  “你就是那个许我们种菜的苏县尊?”

  “老人家客气,叫我予之即可。”

  老汉摇摇头,那敢叫县太爷的字,不过也改了口,“苏大人,老汉我活了快七十年,第一次看到县太爷亲自下乡发种子,你是我们蔡家村……不,是我们尉州县真正的衣食父母哪!”

  苏言礼可不敢当老汉这么夸奖,连忙谦虚拱手,“老人家,折煞我了,予之刚任县令之职,还没有经验,多有不顾,惭愧……惭愧……”

  老汉一看县太爷这么谦虚有度,更有好感,不知不觉话就多起来,家长里短唠叨个不停,见县太爷听的认真,越说越带劲,喜怒哀乐轮番上阵。

  说到激动之处,竟还落起泪,抬手就用袖子擦眼泪,余光像是看到什么,倏的转头,竟有小郎君执笔记录他的话,疑惑的问道,“苏大人,你这是……”

  “老人家,你刚才提的想通渠引水之类的想法很好,我让犬子先记下,只要有机会,我来一一落实。”

  苏三郎可不想当爹的书童,可是爹的长随忙的很,他被阿姐拉来充壮丁,充当爹与村民聊天的速记员,就在他觉得有什么好记的时候,那老汉竟扑嗵一声跪到他爹面前。

  大哭道,“苏大人,那怕以后你没机会做这些事,可就今天这行为,老汉我替所有蔡家村人感谢大人的为民之心。”

  老汉伏下身子就磕头。

  苏言礼赶紧上前扶起老人家。

  现在,他突然明白女儿让他闲着、看着的意义了。

  作为一方执政者,哪怕就是一个县城,他所要做的不是今天批了多少文件,具体做了什么事,而是,站在高处去看,怎么做才能改善目前的困境,怎么才能把尉州县变成富饶之地。

  这才是他做一县之令的意义。

第235章 大乱炖 闲人

  太阳越升越高,眼看领种子的老百姓走了一拨又一拨,不知不觉,中午将至。

  苏四郎跟村里的小屁孩们从陌生到熟悉,玩得肚子呱呱叫,他跑到苏若锦跟前,“阿姐,我饿了,想吃东西。”

  此刻,已是上午十点,该是煮午饭之时,若是平时在家里,小家伙会吃些零食垫垫饥,比如糕点、麻花、糍粑等,可现在他没看到阿姐带这些东西来,不知吃啥垫小肚子。

  苏若锦朝跟来的小屁孩们望过去,从挎包里拿出麦芽糖,笑眯眯道,“想吃的排在苏承之后面哈,不要争,不要抢,每人都有份,吃完后,阿姐请你们帮忙问问家里的阿娘,有没有菘菜、鸡毛菜、鸡蛋、腌肉等物,如果有,可以拿过来卖给我,价钱按赶集时的价格,童叟无欺哈!”

  在农村里,糖可是个精贵物,小屁孩们个个眼冒精光,却也害羞不好意思动。

  阿姐给伙伴们发糖,苏承之可得意了,连忙转身,伸手就拉跟他玩的好小伙伴,把他们排成队,受苏若锦的影响,拉了两三个最要好的以后,就按从小到大排。

  一边拉一边学他阿姐的话:“不要争,不要抢,人人都有份。”

  赵澜站在树荫下,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面带笑意。

  阳光透过大树枝头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照在人身上,如梦似幻,青年郎君犹如从缥缈水墨画中走下来的谪仙,让人不敢正视。

  于水莲蹲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后,苏大人下乡发种子,在义广堂里找了十三岁以上的孩子过来帮忙,每天五十文,选了六个,她是唯一一个小娘子。

  见小娘子少,原本不打算带小娘子的,是她求着跟过来的,为何非要跟过来,除了有五十文可拿,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上官公子。

  想到上官公子要与苏大人的千金一起做事,她就忍不住心酸难过,更忍不住不过来,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世上居然还有比上官公子更好看的男子。

  一时之间,她竟看呆了。

  “于小娘子。”

  毛丫忍不住提醒她,“水开了,不要再加木材了。”

  “哦哦。”偷看被人瞧到,于水莲臊的满脸通红,低下头,手忙脚乱的把刚刚塞进去的木材拿出来。

  小屁孩们每人都分到了一粒糖,拿到手里,跟宝似的,个个喜的嘴咧到耳根子。

  苏若锦提醒他们,“吃了我的糖,就要帮我回家问问有没有菘菜哟!”

  有个穿肚兜的小屁孩马上举手,“漂亮阿姐,我家有,我家有,我现在就回家让娘拿过来……”话还没说完,他就像风一样跑了。

  其它孩子纷纷效仿。

  转眼间,一群猫狗都嫌的小屁孩瞬间消失在眼前。

  原来阿锦是打的这个主意,见小孩子们都跑了,他走过来,伸出修长的手,笑若灿阳。

  苏若锦抿嘴一笑,从挎包里拿出一粒奶糖,“这个可不一样哟。”

  他看出来了。

  被小娘子特别对待,赵澜跟得了欢喜团子一般,拿过糖就放到嘴里,哇,果然好甜。

  被撒了一脸狗粮的花平,差点忘了正事,“阿锦,大人问今天中午吃什么,能不能帮老人家带一份。”

  “能,当然能。”苏若锦笑道,“董妈妈,粗面馍做了多少啦,可以开蒸了吧。”

  董妈妈带着春晓、秋月、毛丫以及雇来的几个小男娃,早已和上粗面,捏上馍馍了,就等小主人一声令下就往临时搭的大灶上放。

  大蒸屉摞了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是二三十个,一共有八层,就这些,当然不够一百多少人吃的,这锅蒸完,还得继续蒸。

  随着热气蒸腾,临时搭的吃饭地,跟村里办喜事一样热闹,有看热闹的老头老太闲汉婆娘,有拖着鼻涕的小娃娃围在两口大锅灶前傻傻的看着。

  “二娘子,就……”真吃这些东西?

  虽说下乡办差不能铺张浪废,可这也太简陋了。

  苏若锦故意逗他,“那花叔想吃什么?”

  “至少弄个汤或是带个小咸菜什么。”光吃馍,谁吃得下啊!

  苏若锦忍不住大笑,“看把花叔急的,咱今天中午,不但有汤有小咸菜,还有好吃的大乱炖。”

  “那岂不是要五花肉、蘑菇,我咋没看你带呢?”

  “此大乱炖,非彼大乱炖,反正中午能让花叔满意。”

  要让他满意,除非苏若锦亲自掌勺。

  花平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那怕是白开水,他也很期待。

  苏若锦要是知道花叔怎么想的,肯定给个大白眼,不过她已经没功夫了,得了糖的小屁孩们已经把家里的女家长叫过来了,妇人们提着篮子,里面什么都有。

  从松菜到不知放了多久的腌五花肉、还有花平惦记的蘑菇等物,总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她们拿不出的。

  当然,这里仅指村里能长、山上能生的普通寻常之物。

  没一会儿,苏若锦就收了满满三大篮子,总共也就花了二百多文,分到每个农妇手里,也就是个几文,可这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农家妇人来说,就是一笔意外横财,她们可把苏若锦说成了一朵花,问她明天还来不来。

  明天肯定出来的,但不是这个村。

  虽然只要妇人们拿来的,苏若锦都买了,但是却并不是都能一锅下的,有些食物相冲的,苏若锦就它先拿出来,下顿再用。

  董妈妈领着几个帮工,在水井台边洗洗切切。

  人多力量大,没一会儿就搞好了。

  苏若锦挽起袖子,拿起大锅铲开干。

  先把切片的五花肉下锅煸炒出油,滋油之时,香味直冒,飘的二里地都是猪油的香气,馋得孩子们纷纷围上来,站在灶台边上不自觉的流口水。

  苏若锦:……她这才炸个锅而以,就这样了?

  难道这拨野炊有点过了?

  不管怎么样,肉香味都已出来了,想低调也低不了,谁还不爱美食?

  虽说是大乱炖,可是什么食材先放,什么食材后放,都有讲究,苏若锦不急不徐,站在灶前,像是指挥千军万马,有气势的很。

  赵澜站在她身侧,始终面带笑意,七年前,那个搬小凳够灶台的小娘子不知啥时候已经变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灶台低的需要她弯腰了。

  岁月有时很热闹,有时也很清淡,但总要有人相伴。

  赵澜侧头,看向小娘子,忙碌中,耳边一缕碎发落下,“阿锦——”

  “啊!”正在炒菜的苏若锦转头。

  赵澜指指她耳边。

  哦,苏若锦马上领会,抬手把碍事的碎发别到耳边。

  跟着侧脸。

  二人相视一笑。

  温馨而又美好。

  打下手的叶怀真:……转头别开眼。

  灶后的于水莲低头,整张脸烧的火辣。

  花平:……又是被人无情碾压的一天。

  调查过民意的苏言礼,带着老人家朝香气扑鼻的大灶走来,猝不及防被一对年轻人闪了下眼。

  这……以前不是他与妻子的日常吗?

  难道这些行为不知不觉影响到了女儿?现在收敛行为还来得及吗?

  腌肉、蘑菇等已调出汤汁的鲜味,现在开始把各式蔬菜往汤里放。

  做大乱炖,所有的菜最好用手撕,这样的菜做的过程中容易进味,还不破坏菜的营养。

  苏若锦把菜篮子放在锅边,把撕好的菜按易熟程度往锅里放。

  赵澜忍不住,也拿菜往锅里放,被苏若锦嫌弃,“手洗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