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 第139章

作者:流云南 标签: 系统 正剧 穿越重生

  “请立刻派车马来把她接回去。”

  魏璋挂断手机,走到赵凝身旁,五句话就把她骂哭了,一句警告又让她强行止哭,乖乖地站在墙角当装饰。

  医护们第一次见识到魏璋的严厉,虽然知道他深藏不露,但没想到他能言词这么激烈。

  于是这一天,赵凝先挨了廖医生和卢芳的训话,又被阿娘痛骂一顿,紧接着又挨了魏璋的训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赵凝向卢芳借了纸笔,窝在角落罚站的同时,体会医护们穿防护服的闷热、口罩的勒脸,以及呼吸的憋闷。

  即使这样,赵凝还是拿着纸笔,记录下病患的情况、大郸医师们的勇敢和坚持、飞来医馆医生的诊断和医嘱、护士们校对并执行医嘱的情况……

  事无巨细,方方面面,当安静的人形记录仪,观察并记录城西病区的方方面面。

  天武军按卢芳的要求到城外竹林砍合适的竹子当输液支架,一车又一车地运往城西病区。

  廖医生和同事们初步看完所有病人后,先按他们不同的脱水程度补液、补电解质、止血药,然后根据北狄使团的抗生素用量,再结合滑州伤寒病人的体重给药。

  医生们下完所有医嘱就能稍微喘口气。

  护士们的忙碌开始第二轮,核对并执行医嘱,给这么多病人配药、换水、观察药物反应……

  李知州面对前所未见的一切,即使又累又困也舍不得眨眼,生怕所见所闻都是累极时的幻觉。

  虽然听郑院使说过飞来医馆的神奇,也在府衙吃过飞来医馆的速食,但面对如此高效的医治,还是忍不住再三倒吸气。

  只有话本子上的“药到病除”,就这样发生在眼前。

  一个下午的时间,病人们因为便血腹痛而严重萎靡的精神很快改善,腹痛减轻、腹泻便血基本消除……

  李知州暗想着,这飞来医馆就是医仙聚集之所,一定是!

  下完所有医嘱的医生们,开始诊治此前染病的滑州医师,染上风寒咳嗽不止的都送去滑州城府衙,高热不退的先给退热药。

  疲惫的太医们像负重前行的驮夫,忽然就卸下所有沉重的背负,这么多天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哦,虽然飞来医馆的口罩戴着有些憋闷,但还是太好了!

  傍晚时分,所有输液都已经结束,医护们用垃圾袋收好所有的输液器、一次性输液针头等等,准备吃晚饭。

  医护们婉拒李知州一起回府衙吃晚饭的邀请,带着赵凝离开城西病区,径直出城回到临时停车区。

  赵凝跟着结束治疗的医护们脱掉防护装备,塞进超大垃圾袋,洗手消毒,回到车上补充水份。

  每个人渴得五分钟喝完两瓶饮料,然后努力深呼吸。

  正在这时,远远看到一辆马车驶来,越来越近才发现,车夫旁边坐的是小葛警官,特别热情地招呼:

  “廖医生,肖护师,大家吃晚饭啦!”

  每个人都累得不想动,挥手意思一下。

  很快,小葛警官和车夫抬着一个大竹筐走过来,给每个人发特供盒饭。

  廖医生这人吧,长得很有特色,像某动画电影里的人物,平时说话走路都慢吞吞,特别符合内科医生的刻板印象,但工作时处理事情的速度飞快。

  高强度工作这么久,整个人处理余电状态,慢慢伸手接过盒饭,慢慢打开,慢慢拿筷子,慢慢吃……

  卢芳也没好到哪里去,但疑问还是要提的:“食堂大厨在哪儿做的饭啊?总不能在城外搭土灶台吧?”

  小葛警官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你们不知道吧,食堂大厨报名,在食堂进修的大郸厨子也跟来了。”

  ? ? ?

  大家一脸懵,不是,滑州城是什么好地方吗?连大郸厨子也跟过来? !

  “李知州知道大厨们也来,派人把他们安排在滑州城内最大的羊饭店,给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幸亏大郸厨子们,一个下午就理顺了,才能按时出晚餐。”

  小葛警官光顾着显摆,冷不丁看到离自己最远的一名医护,吓得直接弹了起来:“不,不对,她不是那什么郡主还是公主来着?”

  魏璋一记眼刀Biu过去。

  小葛警官立刻闭嘴,默默过去递了一份盒饭。

  魏璋吃完自己的,往大竹筐里瞥了一眼:“怎么还剩这么多?天气这么热容易坏啊。”

  “大厨说大家太辛苦了,按每人两份盒饭准备的。”小葛警官自己也要吃两份。

  医护们吃完一份发现,再吃一份嫌多,吃一份半刚好,在滑州城这样的地方浪费粮食太可耻了。

  卢芳提议:“这样,我们两人吃一份,剩下没动的送到城西病区,给那里的太医和医师们当宵夜。”

  本来是要留人值夜班的,但太医和医师们坚决不同意,所以大家才能一起离开。

  “也行,”魏璋吃饱后,把大竹筐抬上车,从车夫手里接过马鞭,戴上口罩,“我去去就来。”

  于是,城西病区的太医再次听到马车声,出去察看时,意外见到魏璋赶马车,瞬间又惊到了,他这也太熟练了吧?

  魏璋搬下大竹筐,招呼道:“飞来医馆的盒饭,你们尝尝?”

  太医才三个人,盒饭倒有十份。

  魏璋向里面招呼:“滑州城的医师们,都来尝尝飞来医馆的盒饭。”

  呼啦啦一下,医师们都出来了,望着从未见过的浅黄色饭盒,既期待又无措地搓搓手:“这……怎么好意思?”

  魏璋给每个人都分了一份,然后拿出垃圾袋:“趁热吃着才香,吃完把筷子盒子都扔进来。”

  饭盒一打开,食物的香气就直扑鼻尖,太医也好,医师们也好,接过筷子就大吃起来。

  飞来医馆的物品真是件件神奇,明明累得好几天都没胃口,也刚吃过晚食,闻到食物的香气瞬间就饿了,一筷子入口,立刻感叹怎么能这么好吃?

  十分钟后,吃得特别干净的饭盒和筷子都扔进垃圾袋里。

  魏璋一点都不奇怪,听大厨说,高强度工作压力、出汗多的人,就是更喜欢重口味的饭菜,这是生理性需求。

  魏璋带上马车向他们挥了挥手:“辛苦了。”

  “有劳!”太医和医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又能再撑三日。

  魏璋赶着马车回到城外,把马车和竹筐还给车夫。

  就在大家讨论该怎么洗漱时,李知州骑马赶来,郑重其事地邀请大家去滑州城内最大的旅店滑州驿休息。

  如果是平时,大家肯定拒绝,但天气热又出了不知道多少汗,不洗澡实在不能忍。

  于是,魏璋带领医护们道谢,入住滑州驿,发现呼吸科的医护们已经入住,大家热情地打扫呼,进入厢房后发现大浴桶时,每个人都喜出望外,太好了!

  ……

  李知州安排医护们入住后,又赶回府衙,府衙后面的大校场,已经临时辟为风寒治疗区。

  染上风寒高热、咳嗽不止的滑州医师、保护太医们的捧日军以及其他冒雨奔波的府衙差役,全都住在这里。

  呼吸科的医护们中午到达后,同样是编号牌条,检查病人情况,听肺部呼吸音、判断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

  全都排查一遍后才下医嘱,给退热药,给抗生素治疗。

  感染风寒的病患数量远低于城西的伤寒病区,所以,一下午的时间,所有治疗全都结束。

  退热药使用后一身大汗,立刻退热。

  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的病患们,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傍晚时分,咳得几晚睡不着的病人们,吃过晚食,喝过水,又按要求吃了止咳药水,只觉得咽喉清凉呼吸畅快,一个个倒头就睡。

  李知州回到府衙去校场时,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正在这时,管事匆匆来报:“李知州,国都城的稳婆,太医院孟太医又领了一批人过来援助,还带了许多草药。”

  “他们说是因为马车比不上大铁马,所以来迟了。”

  李知州痛快地长舒一口气,早晨还觉得自己这个知州要到头了,只是短短的一天时间,因为飞来医馆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走,把他们都领入城,同住旅店,看飞来医馆如何安排?”

  “是!”管事带人出去。

  李知州走回书房,毫无形象可言地摊开在地榻上,激动地大喊:“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

  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

  滑州驿是大郸的官方馆驿,平日招待来往的各级官员,设施和服务都是滑州地界最好的。

  夜幕降临,医护们舒服地沐浴过后,虽然累但睡不着,于是三三两两窝在厢房内闲聊。

  没多久,滑州府衙管事又送来了国都城的稳婆,太医孟鸿才和学生们。

  稳婆们入住后,就急着找老师,谭主任和裴莹干脆给她们排好了接下来七天的悲田坊值班表。

  既可以让悲田坊的稳婆们休息几日,又能让接生这项大事高效地进行。

  相形之下,太医孟鸿才和学生们就有些尴尬,他们主学外科,但很明显的,滑州城的病患们主要是内科,不怎么需要用刀针。

  所以他们一时不知道找呼吸科还是消化科。

  刚好两科的医护们聚在一起聊天,讲到支撑到现在的滑州医师和太医们,干脆给他们也排了工作表,明天开始给滑州城百姓们义诊。

  据医护们的观察,滑州城连续大雨和抗洪,随行的捧日军也好,共同守城的百姓也好,身上的外伤都不少,现在天气炎热不及时处理伤口,后果会很严重。

  孟太医的眼睛忽然就亮了,刚好带学生们动手,毕竟实践积累是成长最快的路径。

  未来几天的安排结束,医护们放心地回房休息,明天只会更加忙碌。

  ……

  景佑元年四月初八这天对滑州城百姓而言,宛如话本子里的天降神明拯救苍生。

  先是飞来医馆的大铁马一辆又一辆,停在城西门外,走出一身白衣的飞来医馆医仙们,他们分头去了城南悲田坊,城西伤寒病区和府衙大校场。

  百姓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有什么人,这些人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和孩子,这些日子的担惊受怕,惴惴不安,到傍晚时分都成为过去。

  飞来医馆的医仙们,用堪称鬼神之技的医术,和前所未见的法器。

  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先是悲田坊传出二十位“母子/女平安”的好消息,震惊了整个滑州城的百姓。

  以往是一脚踩进鬼门关的临盆,怎么能如此顺利和平安?

  紧接着,在城西负责清扫的杂役又传出消息,伤寒病区的病患们都用了飞来医馆特有的药物,便血的人少多了,高热的也在退了,虽然很多人浑身疹子但精神变好了。

  最后是府衙大校场外,频繁的咳嗽声少了许多。

  一时间,百姓们提到嗓子眼的心默默落回胸膛,这还只是第一天,还有明天和后天,虽然此前根本不敢这么想,连梦都不敢做,可眼下怎么就成真了?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城东关闭多日的医馆就开了,挂出义诊的旗幡,是擅长刀针的孟太医和学生们,给这些日子受伤的百姓们处理伤口。

  这让多日没有医师开诊,有病痛全靠忍的百姓们惊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