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一宇
这些话,配上莺儿的眼泪,宝玉顿时就心软了,同时对宝钗也十分不满,于是怒气冲冲的去找宝钗理论。
可讲道理这事儿,十个宝玉也抵不上一个宝钗。
“二爷这话说的真是好笑,我是二爷明媒正娶的妻子,那么,二爷的儿子就都是我的儿子,三妹妹和环儿,不都叫太太母亲?怎么到了二爷这里,祖宗的规矩都不要了?”宝钗根本不想和宝玉多说,“何况,芷哥儿也不小了,该去念书了,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跟着宋家的哥儿们读书,二爷偏偏还拦着。咱们府里族学早就没有了,二爷,难不成儿子不要读书?”
一席话,说的宝玉完全没法子反驳。
但宝玉仍不死心,就抱着芷哥儿,来找老太太:现如今太太精神不济,且太太的话,肯定是支持让芷哥儿去念书的。
宝钗这会儿到了贾母跟前,也是相当有底气的,原因无他,因宝钗很清楚,现如今府里到了这个境况,贾母定然也是希望她这个重孙子,将来能有出息的。
因此,宝钗很是冷静的开了口:“老太太,事儿是这样的,前段时日,瑞郡王妃提起孩子们读书的事儿,说起宋家家学,如今咱们家族学已经没了,芷哥儿也到了启蒙的时间了,所以孙媳妇就厚着脸皮向王妃开了个口,好不容易才得了个能让芷哥儿去念书的机会。”
贾母一听,这倒是个正经事,于是就逗芷哥儿:“想不想去跟小哥哥们玩呀?”
芷哥儿胖乎乎的小脸蛋上写满了疑惑:“哪里有小哥哥?”
“去读书,就有小哥哥一起啦。”贾母握着重孙子肉乎乎的小手,心底想着,太子妃如此明确的告诉自己,不再理会荣国府任何事,也不会帮忙,那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所以,芷哥儿能去读书,是好事。
宝玉一听,赶紧开口:“老太太,芷哥儿还这么小,而且宋家也不见得就是好地方......”
贾母不等宝玉说完,就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宝玉,你也该长大了,孩子都这么大了。”
宝玉头一次见贾母神情如此悲伤,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了。
“宝玉,如今咱们府里,可不比当初了,你应该知道。爵位被褫夺,你父亲不过是一个翰林侍讲,将来你们一家子,该如何过活?”贾母看着眼前这个自己宠了一辈子的孙子,很是担忧,“你瞧兰哥儿,如今在云涛书院很有出息,还和六皇子交好,日后他的前途只怕是不可限量的。芷哥儿想来也会大有出息。”
贾母想着,宝钗到底也是知书识字的,听闻以前作诗也很有水平,比起莺儿,更适合教孩子。
“可是,可是,孩子到底还太小了,芷哥儿这会儿去,只怕受他们的欺负呢。”宝玉想起当初族学,不由得低下了头,那时候也有族里旁支的子弟来念书,可其中有一些,就是会受欺负的。那时候宝玉并不关心,这会儿想起来,自然也就担心芷哥儿了。
“要说小,芷哥儿的确不大,但他如今可不是国公府的公子哥儿,外面比他还小的孩子,早就懂事了。”贾母感叹一句,若不是如今这个状况,她也不舍得,芷哥儿的样子,和宝玉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宝玉还是舍不得,可当他对上贾母的眼睛后,就再也说不出一个字。
宝钗心底冷笑,面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既然老太太也觉得可行,那孙媳妇就给王妃回个话,也好安排好人手,毕竟要送哥儿去念书,该准备的笔墨纸砚、给先生的束修等,都要提前备好才是。”
贾母点了点头,宝钗就先下去了,宝玉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贾母,一时间心绪复杂。
过完年后,芷哥儿就去了宋家的家学念书,宝玉很是担心,一整日坐立难安。
却不想芷哥儿回来倒是很高兴,因为在学里找到了一起玩的小伙伴。
宝钗还很得意,如今她是日日都会吩咐厨房给孩子做好吃的,还每日都等着孩子回来,问他在学里学了什么,玩了什么。
倒是渐渐一副母慈子孝的模样来,宝玉见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如今天儿还冷,宝钗准备的很是细心,暖手炉子、手捂子等自然是不可少的,还吩咐丫头小厮们,路上也要十分精心,轿子暖暖和和的,可不能冻着了孩子。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年的倒春寒来的这么猛,竟然下起了雪来。三月底下雪,十年都不曾有一次了。
芷哥儿回来说起,宋家一个孩子病了,宝钗就赶紧让郎中来替芷哥儿瞧瞧,哪知道当时没事儿,第二日一早,芷哥儿就发起了高热。
郎中赶紧用药,原以为只是普通伤害之症,可哪知道,孩子的高热第二天还不退,宝钗顿时慌了,当即就去请示贾母,看看能不能以贾母的名义,去请个太医来瞧瞧。
贾母心疼重孙子,当然赶紧让人去,可那人回来却告诉贾母和宝钗:“宫里的小郡主也病了,听说情况不好,太医们全都被叫去了德麟宫。”
第230章 女儿生病黛玉忧心
从悦悦开始发热到现在,才短短五日,孩子就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郡主,变成了因高烧而晕厥,失去了意识的小姑娘。
看着女儿苍白的小脸蛋儿,黛玉几乎都快落下泪来。她想起当年她的幼弟,也是这般高热不退。
太医院的人也一个一个的十分紧张:小郡主深受天子喜欢,若是这真的出了点儿什么事,他们可就担待不起了,脖子上的脑袋都怕保不住。
其实他们还建议,太子妃不要来,因为他们不敢确定,这病究竟会不会传染给他人——这病与寻常病症不同,太医院最是经验老道的太医,往日也不曾见过。
小郡主旁的症状一点儿也不见,但就是高热不退,普通的法子早就试过了,比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可却丝毫不见效。
但就连皇后都见不得太子妃落泪的模样,一时也没有能够阻止,太子劝解一阵,见妻子执意如此,便也由了黛玉。
不过虽然黛玉心疼女儿,但脑子却是很清醒的,她让紫鹃把德麟宫内伺候的人分为三波,轮班去吃饭睡觉,要确保一部分人醒着随时答应着吩咐。
得了太医建议的皇后,让太监们焚烧艾叶和苍术,装在香炉里,不单单是地面需要,还要安排人脚踩梯子,攀爬到宫殿的各个角落,以确保整个宫殿都能被熏到,如此用来隔绝疾病传染。
这活儿每天都要重复,直到小郡主好了才能停止。
但眼看郡主迟迟不醒,太医院的太医们和德麟宫伺候的宫女太监们全都十分忧心。
医女孟氏忍不住在贺太医面前道:“臣妇在乡野间的时候,听老人说,可以用烈酒擦拭身子,以达到退热的目的,不知道能不能试试?”
贺太医和另一位儿科圣手的苏太医交流了一下,贺太医觉得:“虽然烈酒擦身可以退烧,但小郡主到底年幼,只怕不宜用这样激烈的法子。臣等会给郡主用麦管喂药进去……”
而苏太医则在思索一番后,决定问问太子妃:“臣当初看过医圣张仲景的《疫疠横行》,也曾提到,用酒精退热的法子,虽然小郡主年幼,但臣想,不如斗胆一试......”
他的话没有说完,就被黛玉打断,现如今看着孩子这模样,黛玉心疼的不行,当即道:“苏太医,那就试试,出了事儿本宫担着。”
而后又问:“要多烈的酒?”
“普通的酒,只要不是果子酒就行。”苏太医见太子妃如此果断,赶紧就说。
不用黛玉吩咐,紫鹃已经带着人将德麟宫内的好几坛子酒全都搬来了。又赶紧送来了干净的棉布。
孟氏赶紧上前与紫鹃等一起,将棉布裁剪好,然后放在盛着开水的铜盆中,烫了几遍后才捞出来,拧干。
黛玉接过已经在酒水里面泡后拧好的小棉布巾,按照苏太医的指示,给悦悦的腋窝、腹股沟等慢慢擦拭,过了一会儿后,又重复擦拭。
反复擦拭了五次后,黛玉发现女儿似乎张了张嘴,她害怕自己眼花了,赶紧让雪雁守着,好好看着。
贺太医眼神很好,当即表示:“臣赶紧把汤药喂进去。”
风炉上一直熬着药,预备着万一能给小郡主灌进去,也要试试的。而另外还有一只风炉不间断的熬着参汤和米粥,预备着太子妃喝。
这一次,小郡主竟然把药吞下去了,虽然只有一小口,但也给了黛玉等希望,贺太医赶紧吩咐宫女们,继续熬药,另外几个太医也一起,调整着药方。
萧霆钧忙完了事情,也在当晚就进来。
“你怎么来了,不行,快出去......”黛玉很清楚,万一这病要传染,那萧霆钧这个太子,是万万不能进来的。
萧霆钧握住妻子的手:“放心吧,父皇都是同意我来的,我相信,咱们的女儿一定是吉人自有天象的。”
黛玉点了了点头,也没在说什么:其实都五日过去了,也许不会传染吧。
直到第七天的晚上,小郡主终于醒了。
小姑娘只觉得自己全身都僵疼,忍不住发出一声闷哼,黛玉当即就瞪大了眼睛:“悦悦?”
小姑娘盯着母亲好一会儿,才喊出一声娘来。
而闻声上来的苏太医,把喜悦而颤抖的手按在小郡主的脉搏上,好一会儿后,苏太医的声音里是盖不住的欢喜。
“娘娘,小郡主的脉象,稳下来了。”
黛玉听了这话,眼泪再也忍不住,落了下来。
与黛玉轮流守着悦悦的萧霆钧,这会儿才去休息片刻,听到动静也赶了过来,上前摸着女儿的脸,眼眶一热。
满屋子的人全都松了口气,就连外头的太医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贺太医亲自端着药来,交给太子妃,不过这会儿,悦悦还是不能自己喝,得继续用麦管一点儿一点儿的喂。
赵秉信也很机灵,他赶紧到外头去,向门板外的小太监拍门示意——为了隔绝怕病气传染,其他人并不进来,而是在门板外等消息。
“快去通知陛下和皇后娘娘。“
紫鹃则端着熬好的清粥来给黛玉:“娘娘这会儿该喝点儿了,不然等着郡主好了,您又累病了。”
这几日,黛玉完全吃不下东西。
紫鹃端来的,是熬得几乎不见米粒的清粥。
黛玉接过来慢慢喝了,萧霆钧已经在问苏太医,能不能打开大门了,如今悦悦都好了,自己和玉儿等人全都没事,这病自然是不会传染人的。
“可以,只是太子殿下,还是让宫里的主子们都不要来的好,再过几日,万无一失才好。“苏太医是太医院院判,自然要考虑的更周到些。
晨光熹微,恍如隔世。
德麟宫的所有人终于有心情开始看晨光明媚,小郡主这一睁眼,乖乖喝药,既有太医院太医们的不停调整药方,还有德麟宫上下的悉心照顾,倒是很快就好起来了。
其实并不是所有太医都被叫到了德麟宫,毕竟还是要留下太医,预备着天子皇后等万一不适。
但荣国府如今可不比当初,所以一听贾母病了,留值的太医们想着,她一个老人家,时常生病也没什么,所以就没有派人来。
荣国府,传来一声凄厉的哭泣。
第231章 儿子早夭宝玉出家
整个荣国府,都沉浸在了悲痛之中。当然有的人心底是高兴的,只不过面上还得做出万分悲伤来。
宝玉的儿子,贾政的另一个孙子,贾母的另一个重孙子,这一病就没能活下来。
宝玉整个人都像是傻了一般,一开始还知道哭,后来也不哭了,就那么枯坐着。
宝钗心底也是十分难过,她甚至不明白,怎么好好的一个孩子,说没有就没有了呢。不过是发热,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这孩子,好不容易才和她亲热起来,每天读书回来,都很高兴的和自己说话,一起吃点心,宝钗教他认字,教他画画。
宝钗甚至想过,这辈子,有了芷哥儿,她也可以安安心心起来的。
上苍总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让她失望。
看着好几日不吃不喝的宝玉,宝钗直接不理会。莺儿倒是十分着急,到宝玉面前各种劝慰,又把女儿也抱了去,想着能唤醒宝玉,告诉他,他不只有儿子,还有女儿。
但无论莺儿说什么,做什么,宝玉都依旧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就这么基本上过了半个月,一日晨起,宝玉先是对着莺儿说:“这些年,也是苦了你了,日后,孩子也只能交给你了。”
莺儿不明所以,然而没等她发问,宝玉已经去见宝钗了。
宝玉对着宝钗作了个揖,神情中带着严肃与悲悯:“宝姐姐,过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宝姐姐就当一切,都是云烟。”
宝钗顿时惊住了,因为自打自己嫁过来之后,宝玉从未喊过自己宝姐姐,也从没与如此态度温和的与自己说话,只不过这话,总觉得有几分离别的味道。
宝钗还来不及开口,宝玉又道:“那一年听戏,宝姐姐点了一出《山门》,里头那《寄生草》,辞藻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说着宝玉就念了出来: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我也要芒鞋破钵去了,宝姐姐珍重。”宝玉又作了一个揖后,转身朝着门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