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310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话题终于回到建房上。

  如今卫所修复驻军采用的是夯土法,建房过程又费力又漫长。

  就不适合当下。

  有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不是有石炭么?可以烧砖啊!开十个八个砖窑,昼夜不停的烧,建一个院子就能住十几二十人!”

  当下就被一群人狂喷。

  “你知道制砖坯的泥要选什么样的泥不?”

  “烧砖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是砖坯制好最少要晾二十日才能烧制!三十几万人住的房子,得要多少砖头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些移民就是逃难的,你让他们一来就住砖房?”

  就差问他,是不是傻了!

  更何况,所有的卫所都还是泥土房呢。

  要建砖瓦房还不得紧着驻军来?

  话说回来,除了哈密城这个王城,一路走来,真的很少见到本地人住砖瓦房的。

  顺着这个思路发散。

  有位将军想到了绿洲中,那些异族人的特色民居:

  “我看本地人建的房子就很简单,就把胡杨树干、红柳枝和芦苇排扎在一起,垒成房屋的形状后,用河里的淤泥糊上这些树枝墙就可以了。”

  有人觉得好。

  也有人不同意:

  “上哪儿去找够三十几万人用的树干、红柳枝和芦苇?还有,总兵大人说关西要下四个月的雪,住这样的房子怕是会冻死人的吧?”

  听上去不是一般的简陋。

  说来说去。

  边城的那种夯土建房法下雪前还真来不及。

  本地人的那种树枝扎起来的房屋,又不具有保暖功能。

  关于这题,甘明兰还真的会。

  疆省建设兵团当年拓荒的时候,是啥条件?

  地窝子,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兵团特色产物!

  此类题材的纪录片真没有少看。

  她决定在异时空抄作业。

  于是装作苦思冥想状,半晌才开口道:

  “那就住地窝子吧!挖地窝子就很快,只要在地面以下挖约五六尺深的四方坑,坑的四周用土坯或石块垒起约三尺高的矮墙。

  房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就成。

  看坑里面的大小,三五口人住的,三五日准能搭好;要是十几二十人的大坑,十天半个月完全够用!

  沙漠里的胡杨木和红柳枝可以就地取材,把那些绿洲里的牧草,连着草皮一块挖到屋顶上。

  要是地窝子附近全都种满牧草,这样的地窝子就具备了相当强的隐蔽性!”

  说着,说着,她用熊总兵的笔墨,画出了地窝子的大概结构和轮廓。

  边画、边解释:

  “地窝子里面还可以用土坯,垒起半人高的空心火墙和土炕,只要灶里的炭火烧起来,里头都是暖哄哄的!

  唯一的缺点,是通风性较差,如果冬日不用柴火,而是用石炭,很容易被石炭的毒气闷死。”

  关于石炭燃烧过程中有毒气这一事,矿师百里晟也曾交待过。

  但只要不紧闭门窗,问题不大。

  地窝子这么一个小小的缺点,比起隐蔽性强、冬暖夏凉,省时、省力、省材料等诸多优点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又是全票通过的一个好建议。

  熊总兵高兴得直接下令:

  “甘将军,关于这个地窝子要怎么选地儿,挖到什么深度最好,屋顶怎样建最结实,还得请你帮着打个样!我让每个大营派一百人给你打下手,等他们学会了再去教给那些移民们。”

  “属下领命!”

  其他人等不及各营选出打下手的人来。

  十

几个参将和将军马上喊来了亲卫。

  “甘将军,您看这五百多人够不够使唤?不够,昂再接着喊人来!”

  “是啊,是啊!听您说得简单,要不咱就在总兵府上试一试?”

  熊总兵更是没有意见。

  说得这么好,自然要亲眼瞧一瞧。

  这个忠顺王府建得这么大,后院随便找个园子都能用。

  甘明兰能怎么办?

  反正她只需动动嘴。

  挖吧,挖吧。

  哪里用得着五百人。

  五十个大小伙子轮流不间断作业。

  忙和了不过一个时辰,就挖出了一个两米多深,大约有十平方的土坑来......

第314章 后世人对家的理解

  不到一个下午,就垒出来了一个样板地窝子。

  有炕、有灶台、左右还有挖出来的两个不到两平方的侧室做储藏室和茅房。

  有条件的,可以给两个侧室装上门帘或者门板。

  甘明兰想的仔细。

  总不能隔上十几户就给建一个公共厕所。

  春夏秋天还好。

  四个月的冬天,谁会大半夜去公厕解决生理问题?

  只要这个小厕所里的马桶倒得勤快,室内的气味应该还不至于太臭!

  能满足吃喝拉撒和储物基本条件的,才能叫做家。

  这是她,作为后世人的习惯。

  条件只能是这么个条件,她尽力了!

  秋收时节,火辣辣的骄阳在哈密卫上空高挂。

  但所有人轮流进入这个新挖出来的地窝子里,顿时感觉比外头阴凉很多。

  新挖的土,还带着些潮气。

  又试了试用青砖搭起来的火炕。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地窝子里已经变得和外面一样闷热。

  成功了!

  果真如甘将军所说,冬暖夏凉。

  别说移民们愿不愿意住这样的地窝子,不少千户长和将军们都动了心思。

  “营地里现在用的羊毛毡大帐,冬天都不见得比住地窝子暖和!”

  “大帐现在都让给了军属们在住,一个大帐里挤了几十个人,人一多成天吵吵闹闹的也容易出事。”

  “还是各家住各家的好,就这么个地窝子住上四五口人,就还挺宽敞的!”

  “昂看行!昂们瓜州卫是移民们进来的第一站,回头就建上几千个大大的地窝子,今后来再多人都能装得下!”

  “......”

  在电视里看纪录片是一回事。

  亲手照着记忆的样子,打建一个地窝子样品房出来,还真是挺有成就感的。

  后院地窝子的热闹,惊动了整个总兵府。

  左文康和甘明福、左驰瑕等制图团队的人都跑来凑热闹。

  在围观了他媳妇/他姐的作品后,两人激动兴奋过后,默默回到制图队,埋头苦干!

  媳妇儿/姐姐这么厉害,他们可不能给她后腿。

  今晚就接着加班吧!

  西域地形图,他们一定要在明年夏天之前全部制作完成。

  要说地窝子的选址,真不算复杂。

  地势最好能高一些,土质也得硬,软沙地是没法用的。

  甘明兰只是简单的提点了一些注意事项,就交给了下面的人去执行。

  她从来不小看古人的模仿和创新能力。

  晚饭前。

  一个人领了十头牛的奖赏,就溜溜达达回了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