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315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哇!”

  周围认识铁匠的,都为他这么快拿下工作机会而欢喜。

  “老铁头这回发财了!他可是咱们镇上铁匠铺手艺最老的老师傅!”

  “要说穷人还就得有点安身立命的手艺,逃荒也好逃难也罢,都能为自己挣一口饭吃。”

  “......”

  队伍中,有一个年纪看起来约莫三十出头,高高瘦瘦,脸上满是愁苦的汉子。

  刚刚那位老铁头的事迹,汉子也听了一耳朵。

  他推断关西七卫这些刚收回来的故土,接下来应该会大搞基础建设,修建城池和卫所等。

  需要的,就是手艺人和能干重体力活的。

  他陆修远沦落至今,秀才身份可能都比不得一个匠人在关西好讨生活。

  为自己暗自捏了一把冷汗。

  心中的腹稿还没有打好,就传来了排在他前面的一个汉子也被录用了的消息。

  泥瓦匠,六十文工钱的大匠师。

  羡煞死个人!

  轮到他时。

  驻军还是老三问:“姓甚名谁?哪里人?会些个什么手艺?”

  陆修远舔了舔嘴唇,最终还是诚实的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他打算赌一把。

  不想,对方接过他的相关凭证反复打量,最后拱手道:

  “原来还是个秀才公!让您去做木匠不是屈才了么?哈密新城工程量不小,每日那么多匠人计算工时什么的都需要登记造册,秀才公愿不愿意做个工地文书?管吃住,月钱三两银子。”

  陆修远差点没有哭出声来。

  他竟然赌对了!

  忙不迭的点头:“我愿意,我愿意......”

  继各种匠工之后,秀才公、童生、大夫、厨子、屠户等与工程无关的职业,也相继得了好差事。

  关西是真缺人。

  就连最后被淘汰下来,没手艺、干不了重体力活儿的三千多人也领到了差事。

  他们被带到一处坡地上。

  领头的一个百夫长道:

  “听说,你们的妻儿老小半个月之后也会抵达瓜州卫。

  这个地界儿再过一个多月就会下雪,趁着你们家里人来之前,先把你们的家给挖出来吧。”

  地窝子半地下室屋子,瓜州卫的驻军已经挖了五百来个。

  样品房,就摆在他们跟前!

第319章 手有余粮,心里不慌。

  关西全体成员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中。

  三千里之外的边城。

  也终于熬到了今年军田的大丰收。

  被大黄风埋了的良田,后来又补了种子。

  之后的整个生长期还算是风调雨顺。

  粮食颗粒归仓后。

  赵牧云一颗提着的心,才算是放回了肚子里。

  

这会儿,正和大胡子在醉香居的包间里饮酒闲聊。

  他慢悠悠的撕了一只兔子大腿肉吃了,又喝了几盅葡萄酒,感慨道:

  “得亏移民了近三十万边军和军属去关西九卫,边城五卫少了近一半的人口,今年的粮食还增产了三成,从现在到明年秋收之前,本王再不用发愁粮食不够吃的老大难问题了。”

  “王爷,昂觉得光粮食够吃还不够!有备无患,谁知道会不会又来一个移民潮?眼下,野兔养殖还能再扩大一下规模!

  今年用西麓牧场的牧草养野兔,真的帮了大忙了!甘将军的胞弟说,他收集了好些个品种牧草的草籽,可以让野兔养殖坊冬日在炕床上试着种一种。”

  “他是怎么想的?在冬日的室内种草!能行么?”

  “小的反复问过他,他说只要炕床上能保持温暖,问题不大。而且牧草比蔬菜什么的好种,也长得快。”

  “哈哈哈,是个好小子!没想到管了半年牧场还琢磨出了这些个道道来!既然如此,就让他继续收集草籽,只要这个炕床种草能成功,他的草籽有多少咱们买多少!”

  “嘿嘿,王爷!如此一来,昂们的醉香居是不是可以在怀庆府开个分店了!怀庆府的那些老饕们来一回埋怨一回,都说边城离怀庆府还是远了些。”

  “嗯,本王上个月还看了看醉香居这几个月的账本!万万没想到,加上熊总兵他们从火州运回来的葡萄酒,边城这样的小地方,醉香居每个月除去所有的开支后,都能保持五百两银子左右的利!去了怀庆府,这个盈利翻上一到两番,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那是王爷您低估了那些老饕们的馋劲儿,尤其是从火州来的葡萄酒,以往是有钱都买不到!现在都以在昂们醉香居,用西域美酒和手撕烤兔宴客为贵呢。”

  “好好好,安排,让军需官们安排明日就去怀庆府开分店!”

  “小的等下就去传话......”

  赵牧云现在是典型的家里有粮、有银钱,万事不慌张。

  与他同频的还有渔阳城的幽州王。

  幽州军田面积是边城的数倍,人家一季丰产足以养活大军三年的量。

  各地军田也都传来了丰收的喜悦。

  但,关内的百姓们就不是这般感同身受了。

  据不完全统计:

  上半年,跟着起义的农人超过了百万人,逃难离开故土的难民也有数百万。

  这些主要劳动力不知道跟着打砸抢,得了多少银钱,但可以肯定的是,都错过了春耕。

  国内半数以上的耕地都处于荒废状。

  现在随着三个异姓王爷的崛起,好不容易达到了一个诡异的消停期。

  苦等了这一季粮食的粮商们,迅速奔赴各个村子里收粮。

  一找一个荒凉。

  十个村子有八个村地里都长满了杂草,村里也空荡荡。

  走上三五天的,好不容易才遇到了一个有人烟的村庄。

  进村后,才知道。

  有一帮由五十多人组成的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粮差,比粮商们先来了一步。

  这些人正与村民们对峙。

  气氛很是紧张。

  有那五六十岁的老人竟然坐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痛诉:

  “没天理了,建国两百多年就没听过,朝廷收这么高的田税!亩产一石米,税率为六成;亩产二石米的田地,税率为三成;亩产三石米以上的良田,要收税两成!”

  “天杀的,真不给我们一点活路啊!今年春,老婆子家卖了三个孙女才买来那么点稻种!拢共就接手了六亩薄田,要是照着粮差的要求交田税,只能剩两石多点米,老婆子家里七个男丁指着这点子米,如何能熬到冬?”

  “交不了,这田税一点都交不了!谁要逼着劳资纳粮,劳资就和他血战到底。看看人家定南王,不就是翻身农人做了异姓王么?大不了,再闹上一回,说不定也给劳资封个什么王!”

  “咳咳,听我说!现在州府的府兵都没了,县衙里干事的也都是一些小混混,谁知道这些粮差奉的又是哪门子的皇命?”

  “对,乡亲们,不要怂!抄家伙把那些个假传皇命的粮差统统赶出村子去!”

  “滚滚滚!再不滚就把你们留下来当地肥!”

  五十多个粮差竟然被全村村民赶出了村,追赶过程中,差点没被那些老婆子们浓痰给淹死。

  实在是太腌臜了!

  粮差们走之前,隐约还听见那个村长在扯着脖子招呼村里人:

  “从明儿起,咱们村就要设路障,不认识的一律不要放进村子里来!硬闯的,就甭客气!”

  继粮差被赶走后,粮商们也得了相同的待遇。

  那个村长得知粮商们的身份后,大嗓门又开了腔:

  “各家的粮食各家藏好了!谁知道接下来又有什么天灾人祸,可不能眼皮子浅的卖了。”

  “村长您说的对!自家人都不够吃的,哪有多余的粮食往外卖!”

  “就是,任他们说出一朵花来也没用,除非这些人愿意拿和粮食一样重的金子来换,不然休想从我们手里买走一粒米!”

  “掌柜的,你也别在咱们村浪费口水了,你看十里之内有几个村还有活人的?粮食就是人命呐!”

  “......”

  粮商们不信邪。

  一连转了半个月走了几十个村子,也没买到一粒米。

  这下,苟延残喘的城里人傻眼了。

  历经一年多的流民起义,都没有把这些城里人给杀光。

  能活到现在的,都不缺手腕和门道。

  但大部分城里人是没有田产的。

  他们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才盼到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