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470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但如今不是工业化时代,不需要大量提炼汽油或柴油等燃料。

  就这么些也是足够用的!

  石油提炼是很危险的,蒸馏房还在建设中。

  甘明兰打算照着《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油烟墨制作方法,用现在每天冒出来的石油试一试。

  于是乎。

  寒冬腊月天,各卫所告示栏里贴出了招工告示。

  关西墨坊招募墨工一百人。

  有三年制墨经验者优先录用,月薪五两起。

  八年以上制墨经验的墨工,月薪十两以上......

  得知消息的新移民们,哪里还能在炕上窝冬:

  “啥玩意?这个制墨工的待遇竟这么高?干过三年的,比工地上干了十几年的泥瓦匠、石匠、木匠的工钱都要高!”

  “关键是,

在墨坊里做工,不像工作地上,干个一年半载就结束了,人家今后月月都能拿这么多!”

  “不知道我十六岁的儿子现在去墨坊当学徒,卫所能不能收?我儿子可以不要工钱,免费的干活!”

  “这话说的,有这样的好事谁家儿子不乐意去?人家卫所差你这点学徒工钱么?没看上面说得明白,要熟手,熟手!”

  “谁不是从学徒到熟手的?我家大儿现在认得五百个字,学什么都快,这个墨工肯定也难不倒他......”

  不怪移民们对份招工告示的积极性这般高。

  就是关军军属们都很心动。

  个个都在打听,这新出炉油墨坊到底是何方金鸡?

  青山书院山长方墨林,带着一脑门的疑惑求见甘大将军:

  “大将军,前朝的墨工都集中在江南徽州,咱们,咱们关西应该很难找到熟手墨工的,难道您要让毫无经验的匠人自己摸索着制墨?”

  质疑归质疑,也挡不住方墨林对自制墨的期待。

  算起来,在文房四宝中最费钱的就是纸与墨。

  青山书院现在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三百人,这些学生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科举好苗子。

  书院不吝于给学生们提供笔墨纸砚。

  明年要参加童子试的二十几人,纸和墨的消耗量甚大!

  甘明兰拿出一本《梦溪笔谈》,指着里面关于延川石液制作一页问:

  “山长,我们在委鲁母几百里外发现了石油,您觉得沈公书上所著的延川石液,能不能自制?”

  方墨林再不复以往的云淡风轻,人淡如菊,下巴上的胡子都抖了起来:

  “老......老夫倒是通读过《梦溪笔谈》,对石油的印象只停留文字描述里,没见过实物......也无从考究其制墨的可行性。

  大将军这......这油烟墨很值得一试啊!失败了,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工钱,但若能大成,关西的学堂仅用墨这一项,一年都省下好几百两!”

  甘明兰大费周章的招人,为的自然不是省这三瓜两枣。

  她道:“油烟墨是不是真比松烟墨好用,暂且不论。但就从两者的制作成本来说,制松烟墨的原材料在于松脂,松脂量少难得。油烟墨用的石油却是无限量的。

  如果做出的墨品质比松油墨差,我们就用量大价廉来铺市场。

  如果品质真如沈公说的那般好,我们就将其作为关西特色献给陛下。

  如此一来,用油烟墨打下江南徽墨的垄断,指日可待。

  依我之见,在研究油烟墨制作期间索性连同文房四宝中的另两样,一块研究得了!”

  方墨林惊得,连打了几个嗝儿:“文......文房四宝?关西,关西的工匠们都这么能干了吗?”

  不是他小瞧了关西的工匠,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不外传的技术。

  “山长您看,说到文房四宝,人人都只知道宣州的纸、徽州的墨、湖州的笔和端州的砚。

  实际呢,难道其它州府就没有好的笔墨纸砚了么?

  在宣州学造纸十年的宏明禅师都说,咱们关西的楮皮纸不比宣纸差!

  还有笔,制毛笔最重要的就是笔尖的毛。

  兔毛、羊毛、马毛、狼毛、鸡鸭鹅毛,咱们大西北还缺这些皮毛?

  只要舍得在制笔的工艺上下功夫,这些成本只要几文钱的笔,真有那么难制?

  砚台,说白了就是石头!

  戈壁滩上最不缺的就是各色的玉石、泥石,难道这些还挑不出适合做砚台的石头来?”

  她这么一通分析下来,方墨林的脑子嗡嗡响。

  动辄好十几两银才能置办一套中等品质的文房四宝,在镇西大将军口中,竟然工艺都如此简单!

  别说。

  还真别说。

  听上去,可操性极强!

  方墨林表示他别的帮不上忙太多,但可以带上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帮忙试笔、试砚台、试墨。

  甘明兰:“......”

  她在用人方面,还是太拘泥于惯性思维了!

  且看,这是多么好的产品体验官啊!

  次日。

  又是几则招工告示出炉。

  继墨工之后,再招数百笔工、石匠和砚雕师。

  一出手就是几百个高薪工作岗位,真真是在大冷的天,撩拨得数十万人急出了一身火气。

  看见高薪拿不到手的移民们,上火。

第490章 用工.不易

  甘明兰的火气也不小!

  发出这些告示已经半个来月了,五百个高薪岗位还在虚位以待。

  一天一问。

  一问一个不吱声。

  军需后勤创业中心的负责人,都快被逼疯了。

  甘明兰忍不住和左文康抱怨:

  “制墨能有多难?关西十卫一百多万人里,都找不到一个有制墨经验的熟手!还有笔匠、会选砚台石的石匠和雕砚师,鬼影子都找不着!”

  左文康帮着她分析:

  “这些熟手不与工坊签死契是不会被重用的!哪怕乱世那几年,这些匠师们也会被家主藏起来养着,只待乱世结束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有技术,有技术工,可不是分分钟就起来了么!

  现在贩卖到关西来的文房四宝,江南行商占了三分之二!

  “哼!没什么技术是学不会的!只要有样品,有制作流程,本将军不信就做不出来。”

  “娘子有何好主意?”

  “我还就不用那些被豪商们养着的死契熟手了!咱自己培养,从新手村改道开始!”

  “新手村是什么村?”

  “就比如,咱可以让陶瓷匠人来捶打墨泥!还比如,毛笔的笔杆制作需要木工技艺。那木匠是不是也能用?

  笔头制作,需要对毛发进行梳理、整理和加工,编织匠的这些技能就可以迁移过来!

  制砚台的匠人,最容易找到平替。

  砚台的主要材料就是石头,本地人对当地的石料最了解。

  只要各卫所给出优厚的收购价,并言明需要质地致密滋润、细中有锋、硬度适中、厚度较大的石头。

  我相信那些土著小孩,放羊的时候都会把漫山遍野的石头翻上一翻。

  至于雕砚师?手巧的木匠和石匠都能胜任!”

  左文康再次膜拜,他家神仙媳妇儿有大才!

  经过一番修修改改,招工启示在第一轮杳无音信后,再次出炉。

  果然。

  拐了一个弯,招工无比丝滑。

  每个岗位竞争者过百,还能优中选优。

  在此基础上,各工坊又招了数百个学徒工。

  关西的学徒工都是带薪的,还能招到识文断字又手脚麻利的好小子。

  油墨坊最先开了工。

  取烟灰,能有多难?

  油灯上罩着碗,耐心守候就是了。

  再然后,一个令急性子感到焦虑的问题摆在眼前。

  收集到的油烟灰需要淘洗后,阴干,最少要放一年后才能用。

  这一步,在制墨过程中叫做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