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五十步的固定靶,还有小半人都打不出九十环的成绩来!你们这就是在浪费子弹,浪费银子!”
“......”
这样
的唾骂,每逢大考小考都要来上一遭。
学生们双手交叉后背,呈马步状,一动不动,更不敢用手抹掉教官喷到自己脸上的唾沫。
神枪手,真不是那么容易练成的。
迄今为止。
三千学生中,火铳手能做到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百分百中,指哪儿打哪儿的,仅有一百来人。
炮手要好一些,大炮的目标比火铳的大得多。
去年秋末,三千学生被拉到雪山北麓搞了一场军事演习。
又是火铳又是大炮,甚至还用上了燃烧弹。
一不小心,就轰平了几个山头,还把雪山北麓的枯草烧了近百里。
这可把雪山北麓的几十个游牧部落,吓懵了。
各部落首领连忙赶来表态,表态他们愿意像伊里河谷一般,归顺天朝,成为雍泰朝的子民。
至此,雪山北麓至阿尔泰山山脉,统统纳入了雍泰朝的版图。
不要以为混乱的前朝被取代,新的统治秩序建立后,老天爷就会另眼相待。
这几年的冬季,是一年比一年来得早,又一年更比一年冷。
要不是有高产粮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要不是朝廷征收田税从前三年全免,到现在仅征收两成。
雍泰朝六成以上的百姓,至今都别想吃上饱饭。
别人不知道这种极端的气候,是怎么一回事。
甘明兰这个后来人知道啊!
按照历史的轨迹,雍泰朝与她前世那个时空的大清差不多是同时建国的。
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时期,持续了五个世纪!
这都被她遇上了,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是大力发展纺织业。
好在她阴差阳错来到了西域,后世的疆省。
除了囤田种粮,关西这几年在垦荒种棉花上,规模是一年更比一年大。
有她这个木系异能者在,关西的棉花产量都能与后世比肩。
为了垦荒种棉,关西不仅继续搞惹无数御史抨击的老移民介绍新移民政策,甚至还把部分牧民也发展成了农人。
棉纺加工业,现在是关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关西,有一种神奇的现象。
除了军人,就属匠人的社会地位最高。
任何工匠和手艺人,只要在某个生产工具、产品工艺上有所突破,都能得到官方颁发的重大贡献奖。
给银子、给豪宅、给土地,能实现财富自由的那一种。
关西棉纺织坊的生产工具,因此每隔上半年都会有所改进。
棉布的织染技术,已达到现有的最高生产水平。
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都是一等一的畅销品。
此外,关西的羊毛织坊和丝织坊在抢占中高端市场,也不逞多让。
随着这些工坊开足马力,全年无休生产,关西纺织交给朝廷的税收,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左文康这个关西织造都督,也因此从一个正五品破例升到了从四品。
受关西纺织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江南织造。
在前朝的数百年内,有着天下衣被尽出江南之称的江南,发展到现在遇到了强敌。
江南有良田、肥地,但数量有限。
无论是种棉花,还是种桑养蚕,都拼不过地广人稀还所有植物都高产的关西。
同样是种地,关西农人的收益名列全国第一。
同样做织工,进关西织坊,那些从事丝织品的织匠,一年工钱不低于百两。
就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棉纺织坊和羊毛织坊,生产线上的普通女工,每月都能挣到三五两。
关西的招工条件,每每会随着行商的所见所闻在江南传播开来。
于是乎。
江南如今的各纺织作坊,家家都是用工荒。
工人都不够用了,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研发新技术和新花样。
南越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此时正繁荣着呢。
南越国的织造业并不发达,他们出口海外的丝织品,九成都来自江南。
几年下来,江南的纺织品,无论是材质、样式、价格都比不得关西。
关西的边贸八卦城,连通的是西域以西的陆地丝绸之路,终点在欧洲罗马。
而南越国的海贸,最远也会到欧洲。
那么问题来了。
同样是来自东方古国的丝织品,差距怎会如此之大?
欧洲的上层贵妇们,一旦见识过关西的七彩蚕织成的蜀锦,用过关西细棉布包着的蚕丝被,就再不把江南的老样式看在眼里。
然后。
本来已经有些没落,以为会逐渐被海贸淘汰的陆地丝绸之路上,今年又来了比往年多出数百倍的番商......
第497章 奢侈品(上)
夏末秋初。
关西的军屯和农人们,彻底忙了起来。
葡萄、甜瓜、香梨、石榴、杏、桃子等水果陆续成熟。
该酿酒的,得酿酒。
该制果干的,也要制作起来。
自从学会了用泥盒储存水果,关内的百姓们到了冬天都能吃上关西的新鲜水果啦。
为此,还诞生了一大批往返关内关外的水果商贩。
农人们前脚才收拾完三五亩种植的水果,后脚又要忙着收棉花。
在关西,排名第一的经济作物无疑是桑树,其次就是棉花。
棉花这玩意儿吧,种的时候总觉得地不够用,采摘的时候是真要命。
现在哪有什么机器作业?
所有采摘都得靠人工!
棉桃的外壳炸开后会变硬,顶端异常尖锐,摘棉花的时候稍不留意就会扎破人的指头。
想要把棉桃内的棉花全部掏出来,下手就得精准。
还得不停的弯腰,用双手去摘。
关西的白日又很长,午间前后很是炎热。
更要命的是,棉花的枝条刮在腿上会刺破夏日的棉裤,腿上又痒又痛。
想要请人帮忙干活都不成。
谁家没有几十百来亩棉地?
你就摘吧!
一摘一个不吱声!
摘棉季,就是关西孩子们的童年噩梦。
但凡不是吃奶的年龄和躺床上起不来的老人,全都得加入摘棉花大军。
农人们是累并快乐着。
别看关西现在种植的棉地不少,但棉花价格却是一年更比一年高。
只
要从地里摘下来,就有附近的织坊派了驼车来附近收购。
有那家族人丁兴旺的人家,一天能摘十来亩,当天就能变现三十两银!
劳累一天,抵过去全家干十年!
再算上两季小麦和水果的收益,一个家庭年入百两真的不是梦。
新老移民们只恨自家的亲戚不够多,能介绍来关西的,这几年基本都介绍了一个遍。
介绍费都拿得手软。
且,但凡跟来了的,没谁不对介绍人感恩戴德。
上一篇:画风清奇小师妹风靡修仙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