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520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主子,说起来,镇西国公的幼子真不负他爹娘给起的乳名,福宝,福宝,确实是个有福气的。

  小家伙跑去钟表作坊,被洋人小孩从老家带来的土豆子烤着吃给馋哭了。

  后来又和洋人小孩打了一架,洋人工匠家属得知他的身份后,就把剩下的土豆全送给了他当赔偿!

  镇西国公为了让小儿子今后有吃不完的土豆,就把土豆种在了将军府的花园里。

  今年是试种的第二次,本想种上三季待产量稳定后才向朝廷汇报的,臣这回去宣旨就赶了巧!

  陛下,这个有福气的小家伙还是个小财迷!

  这几年,关西那么多学生学洋文,人家和打过架的洋人小孩交上了朋友,不过两三年,就会通了两门洋文。

  今年关西不是来了一万多个洋人么,小财迷跑去当翻译挣银子了。

  关于乌香药烟,就是洋人花重金请他当翻译,福宝和他的两位兄长,听洋人各种吹嘘这个药烟的药性对身体如何好。他的两个兄长好歹已经是秀才,做事更稳妥,就请那位前朝国手帮着检验药性。

  这不,就被镇西国公等人发现了洋人的阴谋!”

  “哈哈哈,这么一说,小家伙还立了两次功!子肖母,确实是个有福气的!通洋文好啊!最好能多学几门,等长大后,就来理藩院替朝廷办事嘛!”

  “主子您不知道,福宝的志向可不在理藩院!嗯,昂怀疑这小子就不是那读书科举的料。

  昂回来之前,还拍着胸脯给昂打包票,说是等他成丁了就带人去欧洲,要给朝廷多打几个属国回来。”

  “哈哈哈,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强则国强!朕巴不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六岁的福宝可不知道,在这个大胡子叔叔面前,他不过是夸了一句海口,就被商都的乾武帝给惦记上了。

  之后,乾武帝就从国子监调了十几个大儒去关西搞教育。

  爱国教育,须得从娃娃抓起。

  尤其是这种根正苗红的。

  得培养。

  好好的培养!

第547章 关西仕子

  搁在十年前。

  你要让满腹经纶的大儒们,放弃商都的富贵生活去西域都护府教学?

  那相当于,把国内最有文化的一批人给流放了!

  人家又没犯法!

  你当皇帝的敢随意下这种圣旨,就有不畏皇权的大儒,敢骂到殿前。

  现在的情况,和十年前大不同。

  关西?

  那是你想去,就轮得到你去的地方吗?

  区区十几个教书先生的名额,根本不够用!

  一群平均年龄上了六十岁的老头,为了这些名额,吵到最后就差没在大庭广众下,违背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行事准则了!

  在香饽饽面前,他们可不想谦让。

  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装着的墨水,都倒出来给乾武帝看看。

  大儒们不是稀罕关西如火如荼的边贸,八卦城那日进斗金的繁荣景象。

  作为国内文化顶流,他们随意书写一副字画就价值千金。

  人家什么样的富贵没见过?

  平日吃的都是细糠!

  他们也不是多稀罕,关西滞留的数十个小国的夷商,正在关西进行文化交流(做外教)。

  堂堂天朝上国,且文化自信着呢!

  众大儒:汉语,就是全世界最优美的语言!

  那他们稀罕的到底是啥呢?

  “自然是关西第一军事学堂、青山书院、以及关西各卫所开办的免费学校。”

  “第一军事学堂毕业生的能耐,江南水军都指挥使茅逸勇逢汇报必提。”

  要是能到第一军事学堂给这些学生上课,他们就有机会给家中的晚辈开个后门。

  谁家没点糟心的子孙?

  文不成?

  塞进学堂练练枪法也是好的!

  封闭式教学,尤适合纨绔!

  还有大儒道:

  “老夫想要见见,让关西百姓都赞不绝口,男童女童都可以念书的免费学堂。还想知道,这些学生在学堂里三五年下来都能学到什么?”

  在出了,甘明兰这么一个,收复西域的镇西国公的大前提下。

  再迂腐的老头,在争取这个教书先生名额的关键时刻。

  都不敢提,前朝《女范捷录》里说的:

  “妇人应以柔顺为德,以安静为容,若持戈挽弓,非宜也。”

  更不用强调《女诫》里所说,“妇德不必才明绝异!”

  所谓那些规矩,都是约束内宅妇人用的。

  镇西国公,又不是平常妇人!

  由这样一位奇女子掌权的边境,受文化教育后的女子们,又是何模样?

  老头们迫切的想去探寻一个答案。

  再说回,当今备受文官们瞩目的青山书院。

  在前朝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院,今朝这些年大放异彩。

  秀才年年有。

  举人也不少见。

  每届殿试,都有出自该书院的学子。

  数量倒是不多,也就一到两个。

  名次几乎都不在一榜内,勉强只算得上一个二榜进士出身。

  但,关西的这些新科进士都很年轻。

  都在二十五岁之内!

  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调阅过青山书院学子们试卷的大儒们,都有深刻印象。

  这些学子的诗文辞藻明显比不上江南学子,但他们的策论却叫一个言之凿凿。

  严谨且务实。

  和世家精心培养出来的学子,泾渭分明。

  照当今的惯例。

  殿试后,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授官。

  二甲、三甲进士,需先“观政”(实习)。

  通常会分派去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学习政务三到九个月。

  优秀者可留京,授给事中、主事等职。

  表现一般且没有门路的,就会被外派去地方做知县、推官等。

  你问关西的新科进士们,观政期间表现优秀吗?

  答案,自然是优秀的!

  他们在关西,年年寒暑假都会去各卫所打工。

  观政,可不要太懂了!

  但关西的新科进士们实习结束后,偏不爱留京任职,个个都要求外放去雍泰朝条件最艰苦的州县。

  奇哉!

  怪哉!

  大儒们就这么冷眼旁观着。

  一年,不显。

  两年,不显。

  三五年后再

回头看。

  一个个的,竟真在那些穷山恶水之地,折腾出了些名堂来。

  当地百姓在这些年轻县令的带领下,高喊着:

  “修一渠,富一乡;水渠通,五谷丰!”

  “精耕三年,不愁饥慌!”

  “养猪种桑,不愁衣裳!”

  “一村一业,百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