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蹭我脑内电视 第74章

作者:羊不服 标签: 因缘邂逅 爽文 升级流 沙雕 穿越重生

  汹涌的洪水暂时退去,没有之前那么凶猛,然而还是淹没了不少房地,而且随时可能再次暴涨。

  河水中飘着不少尸体,三三两两有人在捞尸或者找食物。

  洪水十分昏黄,街道散发臭味,好在水位不深,人们踩在河中,水只漫至膝盖,也有人在水上划船。

  前面走不过去,太子下马车,撑着伞朝于清浅说:“外面多有不便,娘子就先呆在车里吧。”

  于清浅想起自己出来的任务,又想起之前凶残的山贼:“殿下不是让臣女护您左右么?”

  于是两人坐上简陋的小船,撑伞游向堤坝。

  见到天幕,人皆激动。

  当他们处在一无所有之时,当他们无数次祈祷老天之时,竟然真的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人们仿佛抓到救命稻草,一扫之前的绝望。

  “难道佛祖真的听到我的声音了……”

  也有人痛骂:“为什么来得这么晚!我家只剩我一个了。”

  然而这一切,于清浅统统听不到,虽然隐约感受到大家聚拢的目光,但这种目光她早已习惯。

  堤坝。

  一位身着官服、带着官帽的中年人正踩在河中忙碌地指挥着,任由污水将膝盖下面的衣袍打湿,也毫不在意。

  “这里也有人,快捞起来!”

  “干什么吃的?那里有个小娃娃,你眼睛长天上了?”

  温左拾出令牌,大喝一声:“见到太子,还不拜见。”

  中年人这才反应过来。

  愣了两秒,这里无法下跪,他深深弯腰行了一礼:“罪臣刘义,拜见殿下——”

  正是汴州刺史。

  说完,他保持弯腰姿势,突然两手脱下官帽,直直递出去。

  

第53章 刘刺史此人救济

  周围人听到这竟是当朝太子,又见与他并肩的神异之人,惊得连连退到一边。

  “刘义,”太子嘴里咀嚼这个名字,忽然利眼扫去,“拿下。”

  士兵们上前将他拿住,州郡正在捞人的官兵和个别百姓见状,欲要上前阻止,又犹豫不决。

  刘刺史伸手止住,那些人这才退后,似乎十分信服他。

  太子注意到这个情况。

  刘刺史依然鞠着躬,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个情况,任由大雨砸在身上:“罪臣自知罪孽深重,只求殿下允臣为这里做最后一件事。”

  他偏头看向河中的尸体:“这些人若不尽快捞出,恐生瘟症。”

  太子没有说话,而是下船观察堤坝,随手捏起一块沙石,质地坚硬、没什么腐蚀痕迹;放眼望去,整体堤坝的高度比起之前途径的隔壁郡矮了很多。

  “为何比邻郡低矮许多?”

  刘刺史说不出话来。

  【因为这高度平时勉强没问题,然而今年早有预兆,水位涨的比之前哪年都厉害,隔壁郡提前防范,升高堤坝。偏他不信邪,觉得小题大做。】

  太子看他一眼:“材料倒是扎实,还很新。”

  刘刺史深深躬身,不敢抬头。

  【那当然,朝廷每年拨下不少银子,全用来加固堤坝了,就是从来不懂得升高、改道,不停对着上任刺史的老设计进行翻新加固,专门治河的官吏劝都劝不住。

  你想想,黄河每年流经就要留下大量的泥沙,河床不断升高,不同的河道流量也不一样,地理条件肯定发生变化。治河怎么可以不知变通?

  你固守己见便罢,还不听建议。现在其他地方虽然也有少数洪灾,但哪一个有汴州这么严重?!】

  刘刺史沉默很久,只重重吐出一句话:“臣罪该万死。”

  太子看了眼周围关注事态的百姓:“孤今日拿你,便让你死个明白。决堤那日为何弃城?”

  刘刺史终于抬起头,眼睛已经红了一圈:“洪水突然爆发,即将淹没村庄、集镇,不让百姓撤离,难不成留下等死吗?!”

  有一个百姓忍不住辩解:“刘大人是个好官……”

  但更多人沉默不语。

  太子冷笑一声:“蠢货,撤离没错,但你不安排人补救,直接让这里变成空城,让所有人流离失所。你当时但凡安排人紧急筑堤改道,洪水也不一定这么严重。

  离得远的可能根本淹不到,何至于出逃?还泛滥这么一大片,乃至洪水淹没邻郡三县才肯罢休。”

  刘刺史仿佛瞬间老了十岁,脚下差点站不稳。

  是啊,他当时怎么就这么蠢,一心觉得堵不如疏,只要先撤离,让洪水疏通完了自己退潮,百姓们就又可以回来重建家园。

  哪里想到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于清浅看了眼复杂难言的百姓,忍不住悄悄叹了口气。

  【这件事说到底朝廷也有责任。刘大人……没得说,人虽然老顽固,但一心为民、铁面无私,是个纯正无比的清官。

  如果在其他地方任职,说不定一辈子都是位备受敬仰的父母官。】

  电视播放起了刘刺史的过往。

  那几年汴州已经许久没有爆发洪水,普遍比较穷困。

  刘刺史赴任后,积极鼓励农桑;又由官府出钱,每村都置办统一耕牛,使村民可以轮换耕田;肃清官场,减少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多余赋税。

  此外,还允许那些自觉身负重大冤屈的人向他上诉,亲自审理重大冤假错案。

  当时的刘刺史赢得不少百姓的认可,整个州郡欣欣向荣。

  电视外,太子若有所思,难怪那些百姓眼神不对,原来他曾经确实是位好官。

  【可惜了,谁让你对治河什么都不懂呢?看看人家上任刺史。

  上任刺史是个技术宅,发明了挖淤泥的水车、改善简单投掷沙包的筑堤方式、选用更牢固更费钱的沙石。连皇帝都叫好,大方拨款不说,还设立专门筑堤的官员。可惜前刺史人没了。

  选继任者的时候,这朝廷非觉得已经铺好路,还每年拨款,只需要一个绝对清廉的人来管理筑堤官员。

  欸嘿,人家懂技术的咱就不要,觉得什么都不懂才不会被腐蚀,看上刘义。】

  【好么,刘义是很清廉,也确实对治河什么都不懂,觉得那些专业的治河官吏说“升高堤坝、改道什么的”就是变着法贪钱,一律不给通过。

  现在遇到决堤更是天真地纸上谈兵,错误运用“堵不如疏”,觉得让洪水自己疏够了自己退下去,到时候再回家。

  结果呢?本来洪水是会造成很多伤亡,但他的错误决策、他的偏见和固执大大加重了这一伤亡,导致多少人流离失所。】

  刘刺史在其他方面再是一位好官,都必须为自己的失误决策买单,为那些本来也许不必遭灾的百姓买单。

  看向河里的遍地尸体,刘刺史只感到深深的后悔。

  暴雨下,一向固执和威严的刘刺史重重跪在水中,跪在那些百姓和尸体面前,仿佛老了十岁。他不断呢喃:“对不起,对不起……”

  温左招手,士兵将他从水中拖下去。

  突然,刘刺史喊道:“殿下,罪臣死不足惜,只求能为那些逝者收殓遗体,将余

  下百姓安置好,之后任凭殿下处置!”

  见太子不为所动,他只好继续说:“臣对这里还算熟悉,殿下如果要治涝,臣可助殿下一臂之力。罪臣不求任何功劳,只求能放心离开……”

  不知想到什么,太子挥手,士兵们将刘刺史放下:“准。”

  ……

  眼看洪水一涨一停、似乎想要卷土重来的样子,太子让人到郡里最大的烧瓷处生产“水泥”。

  这些天,于清浅没事就往烧瓷的地方跑。各项材料的配比并非一成不变,工人们纳闷地烧制了很多次,不断调整具体配比。于清浅也不断记录着,观察烧出来的成品。

  工人胆怯地看一眼这位神人,不敢以对一般女子的方式称呼娘子:“大人,这样烧出来的是还是泥灰,不知有何用处?这锅和前几锅好像没区别。”

  “不,”于清浅目不转盯地看着即将出炉的实验品,“别小看这个泥灰……”

  说话间,新出炉的水泥已经取出,她噌地站起来:“成了!”

  ……

  太子让人借用前刺史的水车不断挖通淤泥,对河水进行引流,这段时间,洪水已经下降许多,露出堤坝的来。

  但河水每天还在缓缓上涨,只能不断通过引流降低水位。

  趁着堤坝露出水面,于清浅便着手让人修起水泥来。

  修缮的工人和路过老弱百姓无不质疑:“就这软绵绵的泥能堵住洪水?”

  “还不如沙石牢固。”

  有工人悄悄抠出一撮泥捏了捏:“用这东西筑堤,这不是开玩笑么?!”

  “嘿,”有人神神秘秘地凑过来,“你懂什么,听里面一个官兵说的,那位能“点石成金”,恐怕就是将这些灰泥变成坚固的金石。”

  “嚯!”工人们忍不住惊呼,又捂住嘴巴,悄悄看向不远处指导水泥塑性的神人,不明觉厉。

  一些水中捞人的百姓则偷偷瞥向这位可能是老天派下来的神仙,十分困惑。就这东西能抗洪?

  青壮不够,便将之前的山贼拉来修建,并严加看管。

  除了修筑堤坝、处理河中逝者,还得给断粮许久的灾民分发粮食。一个运用这次国库批下来的灾银灾粮,一个便是从那些安好的县里商户调用,刘刺史为此跑断了腿。

  在救济粮食时,郡内排起了长队。

  只因太子一句:“此时便交给娘子。”

  于清浅便严阵以待地亲自发粮。

  每户人家可以领取一小袋糙米和粗面,自从通知出去后,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一下排了四五条街。

  也就是现在人少,只有以前被困住的人,还有之前的流民看到电视返回家乡的。

  后面的人们小声交流:“大哥,你们也是一家人都在领?”

  对方尴尬一笑:“每户人家都可以领取,我家五口人,不就可以扮作五户人。你不也是这样?”

  周围人露出心照不宣的尴尬表情。毕竟现在基本断粮,不多屯点,以后不发了饿死怎么办。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