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头山
欧阳远他们的房子虽然小,那郭为民也羡慕,好歹是单独的房子啊,尤其是他们夫妻现在还没孩子,就他们两个住。
这问题欧阳远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要不等会儿直接问问我媳妇,她知道的更多,这段时间她一直看报纸了解这些。”
郭为民点点头,心里思索着怎么说。
到了午饭时间,欧阳远和李稻花就在走廊炒菜,欧阳远主厨。
吃饭的时候,郭为民主动提起自己前几天看了李稻花写的小说,就说自己想实践实践,就是对这方面不了解。
“我也不会做你小说里写的那些东西,别的我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能在现在就决定干个体户的,都是有几分破釜沉舟思想的。
国家刚开放个体户,市场也不明朗,不像九十年代,第一波人已经探好路,知道挣钱,一堆人下饺子一样下海经商。
“那你做过什么工作,或者是对哪个行业比较了解?”
郭为民苦笑:“我跟小远一样,初中毕业就下乡去了
,也没参加过工作,我爸在学校的锅炉房烧锅炉,我对烧锅炉还算了解……不过我爷爷在钢铁厂。”
哦,李稻花点点头,他爸爸也属于非技术工种。
“那你对什么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去了解。”
“开车!那种小轿车知道吧,我就想当小轿车司机。”
这个李稻花了解,这时候的司机跟后来的不一样,还是非常牛气的职业,司机也不是会开车就行,还要会修车。
这时候的汽车质量普遍一般,再加上路况不好,汽车在半路坏掉是很普通的事,这时候就需要司机自己去修。
当上司机不仅有车开,有面子,也是有单位有编制的代表。
因为汽车都是挂靠在单位的,不完全属于私家车。
但是当小轿车司机还不如当大卡车司机呢,很多小轿车司机,在原单位倒闭之后,只能去当出租车司机。
大卡车司机在改革开放后只会更吃香,国内经济腾飞,需要更多的卡车维持物流。
“司机也不是个体户啊。”李稻花给泼盆冷水。
其实八十年代,只要认真干,干个体,很多行业都能挣钱,重点就在于开始。
李幺妹的产品是自己做的,郭为民想要自己搞个体,产品来源是问题。
“你刚才说,你爷爷在钢铁厂对吧?”
“对。”
李稻花告诉郭为民,他可以用他爷爷的关系,从钢铁厂拿货,回来自己生产炒菜锅。
“炒菜锅……”郭为民感觉很不靠谱啊,虽说现在锅不好买,但是他自己做,价格也不会便宜啊。
“那你想不想把产品卖到国外赚外汇?”
郭为民听到之后,双眼发亮,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如果能把东西卖到国外,回家他能横着走。
老郭家从此顶门立户的就是他郭为民。
“炒菜锅还能卖到国外啊?”他可是没少听他爷爷抱怨。
首钢主要生产的是钢铁,钢铁能卖出去,但是价格都太低了,没办法,为了外汇,只能忍受压价。
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销路都不怎么好。
“普通的炒菜锅当然不行,咱们卖的肯定是精品锅,这个说起来就长了,你先回家问问你爷爷,钢铁这块能不能供上,能供上再说别的。”
没原料,说出大天来也不管用。
郭为民急啊,吃完饭,都来不及跟欧阳远多说话,带上老婆孩子,急匆匆的回家去,他得去找他爷。
他爷爷没跟他们住在一起,在首钢那呢,他当天去,回不来那就住一晚上,挤挤没问题。
等到郭为民带着好消息兴冲冲的来找李稻花的时候,正好碰上同样来取经的孟和平等人。
孟和平他们跟郭为民可不一样,一群人大包小包的,除了他们的产品,还有送给李稻花的礼品。
两波人在职工大楼前面碰上的时候都没想到他们找的是同一个人。
这么多人,李稻花家站都站不下,只能找欧阳远,在北邮帮他们找了个没人的教室。
“我知道,你们都是看了下岗记想要学习进步的,我先提一个要求。”
“您说。”
“是这样,你们刚来北平,可能不了解,我的下岗记发表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我写的异想天开,写的不是改革文学,是空想文学,所以,我希望借助你们,证明,我写的就是改革文学,是可以实现的!”
孟和平他们还真不知道这事,首先,下岗记刚发表没多久,还没达到全国都知道的程度。
各种各样的讨论也只是局限在北平,最近才勉强扩张到北平四周。
但是李稻花这么说,那就说明她肯定会全力帮助他们,不会藏着掖着,这他们求之不得啊。
“这是应该的,就算您不提,我们也不会忘记您的帮助。”
“好,那咱们等会儿,我让我老公去请报刊记者了,等记者来,咱们就开始讲讲具体怎么改革。”
说完,李稻花坐下,郭为民赶紧举手:“我,我有好消息,我爷爷说,只要能挣外汇,厂里的钢铁有多少拉多少,当然,要钱的,外汇。”
“他们说完就轮到你。”
郭为民美滋滋的坐下,这次能听课的,他可听说了,是川省的一个棉纺厂的骨干人员,他,一个待业工人。
就算是上岗了,那也是个锅炉工,跟骨干差的远了,现在大家一起坐在这。
很快,北平日报,北平晚报和梁宁都来了,这都是老熟人,最近李稻花在报纸上骂架就是在日报和晚报上。
“人都到齐,咱们现在开始,孟厂长先说说你们厂的问题。”
“是这样的……”孟和平把他们厂的问题简单叙述一遍,其实是老生长谈的问题,对于工人的管理,他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市场问题。
尤其是厂里每年的外汇指标都完成不了,他这个厂长也脸面无光。
“其实,看完下岗记,我们厂里也根据上面的内容,生产了一些新产品,就是心里没底……”
孟和平把他们的产品一一摆在书桌上,两位记者抓紧时间给产品拍了张合影。
李稻花看了,产品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比后来很多工厂粗制滥造的产品不知道要好多少。
“其实我一直觉得,在对外市场上,我们的工厂太不了解市场经济,更不了解市场营销。
就像你们拿出来的这个熊猫布娃娃,如果让你们在春交会向外宾介绍,你们会怎么介绍?”
尽管有些不明所以,孟和平还是拿着布娃娃,清清嗓子,装作向外宾推销的样子,还要先经过身边的翻译人员翻译。
“这是我们川省棉纺厂自主生产的一款熊猫布娃娃,可以送给小朋友,熊猫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动物,这样的特色产品很有纪念意义,物美价廉,如果要的多,价格还可以谈。”
这都是他们商量之后的说辞,不商量的话,更简洁。
只见最前面的李稻花摇摇头,痛心疾首的说:“同志们,这就是问题所在,这段话术完全没办法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没有凸显出你们产品的特色、优势,你的产品能卖出去,但是没办法爆火。”
台下,不止是孟和平他们,就连报刊记者和梁宁也都是用清澈的眼神,疑惑的询问。
看看这些单纯的脑袋瓜吧,接收暴风雨的洗礼吧!
第10章 抢钱啊“你们的这个布娃娃应该是……
“你们的这个布娃娃应该是手工缝的吧?”
“对,我们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加工机器,但是如果能出口创汇,就可以换上专门的机器。”
李稻花摇摇手指:“纯手工制作,远离工业污染,更好的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啊?”孟和平不明所以。
“这就是你们产品的一个卖点,主要目标人群是中高收入,追求健康环保生活的人。
这类人,你卖的便宜了,他们反而要怀疑你是不是弄虚作假,贵的就是好的。”
国内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环保并没有太多概念,健康环保,是在生活有保障之后考虑的。
“参与做这个娃娃年龄最大的有多少岁?”
这么刁钻的问题,孟和平一下子还真答不上来,只能跟其他人讨论,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大概65岁。
他们这次带来的一件小孩衣服就是位65岁的老太太绣的,还是厂里特地去找的人。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进了绣坊学习刺绣,现在主要是带徒弟。
“大师级品质,拥有五十年刺绣经验的大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独一无二,全球限量。”
孟和平左右看看其他人,他真的想找人讨论讨论,文化人都是这样吗,不好好说话,非要搞这些有的没的?
“当然,这是宣传口号,你们的解说词都要围绕着这些亮点来解说,比如健康环保的部分。
解说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天然手工制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比如说降低婴儿过敏概率,有些婴儿的皮肤比较娇嫩,身体抵抗力不如成年人,当然就需要用更加安全健康的纯天然手工产品。
还有大师级,限量版……价格是绝对不能降下来的,还是我说的那句话,好的,就应该贵,不然怎么证明它好呢。”
说到最后,李稻花还特别提醒:“你们最好是只介绍自己的优势,让工作人员别拉踩工业产品。”
“为什么?”李稻花说的
话,他们都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有些脑袋瓜转的快的,已经在下面添加自己想到的话术了。
他们添加的话术里就有类似工业产品对婴儿小孩有什么样的危害,不如纯天然手工制作。
李稻花意味深长的说:“我怕你们挨揍啊。”
听到她这话,孟和平他们大大咧咧的说:“这个不怕,大家都是文明人,都是一家人,只要能挣外汇,谁挣不都一样。”
全然忘记了,当初自己看到别的厂子挣外汇是多么的羡慕嫉妒恨,恨不得取而代之,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
两个记者把这间教室里发生的事情完整的记录了下来,甚至还特地拍了孟和平他们赠送给李稻花布娃娃的画面。
“这是我的一点小改革思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
接下来孟和平找李稻花问了几个问题,李稻花又给他讲了几个细节,这场分享会才算彻底结束。
最后和欧阳远一起送恋恋不舍的众人离开,接下来他们要开小会。
两个记者回到报社就开始起草报道,但是不是现在登报,他们会申请跟着孟和平他们继续看效果,直到最终结果出来。
梁宁则是把她的见闻报告给李清泉,以此来证明,她选的小说没错,李稻花的下一篇小说也很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