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他们一人或几人租住一间,厕所、厨房和水龙头都是公用的,这样均摊下来的租金就便宜很多。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环境住得有些杂乱,但是这刚好是某些人想要的。
“阿伟,你衣服怎么湿了?”
阿伟就是刚才被汤水泼到的男人,他把饭递给友人,边换衣服边说:“打包饭的时候,不小心被汤水泼到了。”
阿龙接过饭,大快朵颐起来:“这家的饭菜确实好吃,听说他们家的生滚粥也不错,可惜我们不能堂食,明天你去买个保温桶吧,打包回来吃。”
“现在什么时候,还想着吃,再好吃也不能天天吃他家的饭,每天都要换一家,不然给别人留下印象就不好了,等交完了货,我们马上离开这里,等钱到手了,龙肉都能吃得上。”
阿龙掏了掏耳朵,不耐烦的说:“吃龙肉还不简单,我啃自己一口不就行了,反正离开之前我一定要吃上一次生滚粥。”
第213章
隔天,来吃饭的老公安又被苏渺拉进了后院。
进了客厅,苏渺迫不及待的问:“韦伯伯,你们是不是要抓毒贩?”
老公安原本平和的神情猛然一正,严肃的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昨天有个来吃饭的客人被汤水泼到,他把袖子拉起来的时候我看到他手肘有好些针口。”
“他晓得你注意到他的针口了吗?”
苏渺摇摇头:“应该没有,他就自己拉起来看了一眼而已,我也是无意中看到的。”
老公安从口袋里掏出几张有些模糊的照片,问:“你看看,是不是这些其中一个?”
苏渺认真的辨认后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说:“是他!招风耳!而且我还偷看到他拐进了二组三巷。”
老公安兴奋的说:“果然是他们,想摸到他们的踪迹还真是费劲啊。渺渺!多谢你提供的线索。但是,从现在开始你把这件事情全部忘掉!公安的一切行动你都不要关注,也不要再去观察这个人,不要和他有任何的接触!”
苏渺做了一个堵住耳朵的动作,说:“好的,我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
老公安出了苏记就赶回局里汇报了情况,他特意没有提到一句苏渺,只说是自己在居民区里蹲点时发现的情况。
在进一步布置监控及抓捕计划的时候,老公安提出了自己的忧虑:“照目前掌握的线索来看,这两人手里极有可能拥有枪支,他们现在藏身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内,这是非常危险的。”
另一个公安说:“现在需要掌握他们确切的隐藏位置,趁其不备的时候冲进去对其进行抓捕,最好不要发生对抗,就能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
老公安想了想说:“据可靠情报,他们很有可能是租住在二组三巷里的某一个院子。小黄,明天你把包子摊挪到正对着巷口的位置,照常卖包子,等他们再出来买东西的时候,观察他们的动态。”
围绕如何抓捕两个嫌犯的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而两个嫌犯除了每天轮流出去买吃食,其他时候都窝在房间里不动,等着交货的那一天。
而在掌握了他们确切窝藏点后,为了尽量低的削弱他们的抵抗力,公安民警决定在白天对他们分开抓捕。
在白天是因为白天居民区里人多声杂,可以掩盖住一些公安民警行动时的声音。
至于如何分开,自然是选在他们外出觅食的时候。
这天中午,阿龙来苏记打包生滚粥,刚准备返回就被一个男人狠狠撞了一下,手中的保温桶“乓”的一声掉在地上,里面的粥也撒了出来。
“喂!出门带不带眼睛!”撞到阿龙的男人恶人先告状的喊道。
阿龙心心念念的生滚粥撒了一地,竟然还被人无辜咒骂,火气腾的就着起来了。
立刻和那人对骂起来,那男人骂得实在难听,几个回合过后两人口角变成了互殴。
一辆警车不知怎么就停在了沉浸在比武的两人身边,冲下来两个警察把他们按住了。
“怎么回事!当街打架成何体统!全都拉回去!”
阿龙自然不肯,连忙说道:“公安同志!不是我惹的事啊!是他!他撞了我还骂人!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大家都看到了,你们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嘛!”
“少啰嗦!回去录了笔录我们自然会搞清楚事情经过!到时候真不是你的责任话,自然会让他给你赔礼道歉。”
阿龙就这么着稀里糊涂的被押上了警车,被两个公安,一左一右夹坐在后座。
他不服气的指了指和他对打的男人,说:“他怎么能坐副驾?”
“废话!后排能坐四个人吗?懂不懂交规!”
阿龙无奈的翻了翻白眼,心里想,幸好办了假身份证,一会儿应该录了笔录就能走了,只希望阿伟不要因为自己太久没回去就自己跑了。
他心心念念的阿伟这时被另一队公安的盯上了。
白天院子里空荡荡的,除了阿伟,其他人都出去务工了。
院门“吱”的一声打开,阿伟警觉的掀开窗帘一角向院子看去。
只见屋主带着三个穿着很普通的年轻人走进来,一边说着:“你们也是运气好,我这刚腾出来一间,里头有一个高低架,你们三个人的话自己再去旧货市场淘一张小床回来就行。”
注意到窗后的阿伟,他打招呼说:“今天没去上工?”
阿伟扯了扯嘴角说道:“哦!今天休息,有新租客了?”
“对啊,这不是搬走了两个嘛,得赶紧续上,空着一天我可少一天的钱呢!”
说罢,继续带人看房子。
阿伟听屋主絮絮叨叨的说:“电费按间算,但是水费要按人头来算的……”
阿伟放下警惕躺回床上,肚子饿得咕咕响,希望阿龙一会儿打包的是大份的生滚粥,小份的可不够他们两个一起吃。
正当他期待着美食的时候,房门被人一脚踹开,刚才跟着屋主来看房的那三个年轻人破门而入。
他下意识的将手探入枕头下,抽出藏着的枪支。
可还没等他有下一步动作,就被按倒了,同时从外面又涌入了四个身姿挺拔的男人。
他不死心的嚷嚷:“干什么!你们是谁!怎么乱打人!”
一位便衣民警厉声问道:“是不是黄明伟!”
“什么伟!你们认错人了!”
“嘴硬是吧,搜!”
黄明伟被死死的压住,眼看着白花花的粉末被他们从床底掏了出来。
他两眼一黑,这下真的完了。
已经瘫软的黄明伟被从房间架出来,看到屋主正双手抱头面对着大水缸蹲着。
一个公安过去扶他起来,说:“同志,我们是公安局的,过来抓捕嫌犯,让你受到惊吓了。”
话说完,黄明伟已经被带出了院外,屋主朝公安眨了眨眼睛,示意他演得挺好,这样嫌犯就不知道他们是事先商量好的了。
黄明伟直接被押进了停在小巷口的一辆面包车上。
车子一溜烟带着他走了,除了屋主,没有其他居民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第214章
过几天,老公安再来吃饭时,特地向苏渺表达了谢意。
“妹崽,你这次是立了大功的,但是我没有跟任何人透露你的事,你能理解吗?”
“韦伯伯,我理解的,那些毒贩都是亡命之徒,要是知道我通风报信,肯定会打击报复的。”
老公安叹了一口气,说:“是啊,这些毒贩为了发财,携带的Du量都巨大,只要抓到,就必然是死刑,所以他们都会拼了命的反抗。
这一伙人是从边境向国内运毒,我们好几位缉毒同志都牺牲在与他们的对抗中。这两个是漏网之鱼,竟还不放弃交易,这次正好赶在他们交易之前将他们抓住,顺藤摸瓜,也将买家一网打尽了。”
苏渺为毒贩落网而高兴,又为牺牲在缉毒战线上的英雄而痛心。
缉毒警很多时候被称为隐秘的英雄,他们生前不能露脸,死后墓碑无名。
许多缉毒警察都是用的化名,因为如果使用真名,心狠手辣的毒贩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他们的信息,对缉毒警及其家人进行报复。
从70年代后期开始,毒品交易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位于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的一个三角形地带被称为“金三角”,这一地区盛产鸦片等Du品,是世界上主要的Du品产地。
当地居民世代种植罂Su,并把自己武装起来与几国的政府对抗,不少Du品大亨更是转战“金三角”占地为王,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泰国和缅甸两国的军队曾对毒贩集团进行围剿,摧毁了一批罂Su种植场。
为了稳定当地经济,说服居民放弃从事Du品行业,联合国控制滥用Du品基金会还拨出了专款,在“金三角”推行以种植谷物和咖啡,来代替罂Su。
这个政策在一段时间内曾取得成效,罂Su产量大幅度下降。
但是好景不长,在各种复杂原因的交错中,没过几年那里又成为了世界Du品的最大生产基地,各方势力汇集于此,成为了国际上难以根除的毒瘤。
而那三国都是我们的边境国,边境线长达四千多公里,滇省扛起了西南边境禁毒防守最重的担子,也挡在了禁毒的最前线。
苏渺所在的桂区与滇省相邻,不止要和吗喽国打仗,也还要时刻防守着毒品的流入。
近代的屈辱史让人们牢记Du品小可亡家,大可亡国,禁毒的教育从孩子就开始抓起。
曾经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小偷入室盗窃,发现地板上散落可疑白粉,便顾不上自己是否会被抓直接报了警。
事后他说,他也不知道是毒贩还是吸毒人员留下了,总之Du品就是不能碰!买也不能买,购毒的每一分钱,都是打向缉毒警的一颗子弹,他虽然是小偷,但还是有自己的底线。
这个故事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在禁毒办和宣传部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更多的人意识到Du品的对于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在无数英雄的守护下,居民区里的人们照常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此刻氛围中多了一丝热切与温度,因为首批回大陆探亲的湾湾同胞抵达厦门,全国人民都在电视机上,看到了他们与分别多年的亲人相拥而泣的画面。
湾湾开放探亲是经过了漫长的磋商,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国内外各方的争取下,1987年9月16日,湾湾党中常会上宣布将开放大陆探亲,打破两岸僵局,开启两岸民间交流。
至10月15日,湾湾党当局正式宣布开放探亲,在正式开放后短短几日,前去登记的人就多达数万,可以感受到大家对重回故土的渴望。
浅浅海峡,深深沟壑,疾风呜咽,为骨肉亲情,为离别愁苦。
1987年11月2号,湾湾出入境管理部门开始正式办理探亲登记,他们通过了层层的审查,才终于得到了登上归家轮船的资格。
次日,厦门“鼓浪屿号”客轮经香港,载着首批共21位回大陆探亲的台胞,抵达厦门和平码头。
前方记者用镜头和充满情感的话语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无数国人在电视机前感动不已。
“整个和平码头弥漫着激动而又感伤的气氛,处处可见亲人相见抱头痛哭的场景”。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他们走的时候正值青春壮年,再踏入故土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
不止是他们,在码头焦急等待的亲人亦是如此,这个时刻他们已经等得太久太久,而很多期盼孩子的父亲母亲,还没有等到就已经抱憾而终了。
两岸交流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打破了两岸接近四十年的的封闭状态,开启了民间交流的序幕,在之后的日子里,有大批同胞回内地与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