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222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高考那天,每个考场门口肯定都有不少家长去蹲守。到时候你让阿姨包一些小粽子,再去找一些竹竿把粽子绑到顶上,竹子节节高,绑上粽子就是‘高粽(中)’,肯定会有很多家长愿意买!”

林旺听得目瞪口呆,结结巴巴的说:“还……还能这样?”

苏渺笃定的说:“当然可以,也不用做肉粽那么麻烦,就做那种小小条的凉棕,寓意到了就行,那天去了嘴甜一点,一定卖得火。

那些家长守在外头又热又急躁,冰糖水也不要断,多煮几锅。那么多个考场呢,这个卖得差不多了就去下一个,辛苦一点跑一天,绝对翻番的赚!”

林旺越听越觉得这个点子实在精妙,把考生和家长的心理抓得死死的,于是兴奋地说:“好!那天我就这样卖!苏渺那天你们是在哪个考场?是我们学校吗?”

苏渺摇了摇头:“不是,今年我们学校是文科考场,我们要去二中考,挺麻烦的,不过我爸骑车送我去,不算远也还好,明天我们就去看考场了。”

林旺了然的点点头,笑道:“好!那天我早早地就去二中,给你们都送‘高粽(中)’,祝你们金榜题名!”

第424章

今年,教委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

这个制度,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而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

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严肃的氛围。

每个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高考前的准备工作,考场的布置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按照规定,每个学校的考场都要提前两天布置好,每张桌椅间隔要摆好,既保证考生有足够的空间答题,又避免相互干扰。

桌子要反过来摆,抽屉不能对着考生,以防出现任何作弊的可能,多余的桌椅要集中堆叠到教室后方去。

“高考组”的老师要仔细检查每个考场,认真清点桌椅的数量,还要重点检查每个抽屉是否已经清空,没有留下任何可能影响考试公平的物品。

检查完毕后,老师们会用浆糊,在桌角贴上座位号,便于考生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一系列考场布置工作进行时,考生们便不能再待在教室里了。

住校生们纷纷回到宿舍,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他们有的在安静地背诵知识点,有的在认真地翻看错题集;外宿生则可以回家,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

而苏渺这一波要去别校考试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看考场。

提前看考场虽说不是硬性规定,但却是每个学校默认的重要程序。

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考试当天能够胸有成竹,不至于因为跑错考场而乱了阵脚。

毕竟高考时间紧张,一旦迟到,那可真就两眼一抹黑,影响的可是自己的前途。

不过其他学校最多就是能把学生带到考试点校门外看看,可一高就是有特权,不止协调了三辆公交车来拉学生们过去,还能直接带到考点学校里面,这就是全区第一中学的含金量。

年级主任器宇轩昂的在前面走着,二中的年级主任迎出来和他握手,而紧跟其后的苏渺却仿佛看到了两人之间四射的火花,那是一种无形的竞争与较量。

“林主任,你可真是尽责啊,亲自带着学生们来了。”

二中高三年级主任招呼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客套与调侃。

林主任回以爽朗的笑声:“黄主任,对孩子们要上心才行啊,今天你们学校的文科生不是也要去我们学校看吗?你怎么没跟着去。”

黄主任回答道:“我这不是留下来迎接你嘛!而且我对学生们有信心,不用跟着,他们就能自己搞定。”

话里话外透着对自己学生的信任,也暗暗地噎了林主任一下。

林主任依旧笑容满面,仿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转身朝苏渺和王凯比了比,自豪地说:

“这是上一届的中考状元,这是前两届的中考状元,都是青年才俊啊。

不过做师长的,孩子们再优秀,我们也是有操不完的心,我是一定要跟着的,不然回家可睡不着觉哦。”

言语间满是对学生的关爱与骄傲。

黄主任看着苏渺和王凯,眼中都是充满了赞赏:

“这精神头,看着就很不错,前途无量啊!你们是林主任的学生,可要向他好好学习啊!

你们不知道吧,他是恢复高考后,我们省第一个文科探花郎啊,我还是他师弟呢!”

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文科探花郎?意思是林主任是七七年文科第三名?这一点同学们还真是不知道,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

苏渺的小脑袋瓜子又开始不合时宜的转动起来,古代科举中探花郎最初并不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而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在三甲制度正式确立之前,探花这一称谓比榜眼更早出现。

其名称源自唐朝设立的一个特别酒会,名为探花宴会。

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直到北宋晚期,“探花”一词才开始专指第三名,但是对于相貌的要求也依然存在。

有的考生甚至因为相貌太过出众,从卷面第二名或第四被特点为第三名探花的。

她看着胖胖的林主任笑出了一脸褶子,嗯……要是放在那个时候,林主任也许就不能是探花郎了。

林主任笑着摆手,谦虚地说:“这都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自古后浪推前浪,这些孩子才是未来的栋梁。我们去看考场吧,劳烦黄主任带路了。”

准考证已经提前发放到考生们手上了,所以他们都是知道自己的考场号。

黄主任带着他们在划为考场的那栋教学楼走了一遭,让他们各自记好自己考场的位置,反正现在教室都已经上了锁,又有他跟着,也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同学们放心,到时候会在进校门的地方贴有详细表格,会指导你们考场在几楼,如果实在不明白,可以问老师们,让他们直接带你们去都是可以的。”

黄主任温和地说道,给学生们吃下定心丸。

林主任也叮嘱道:“有任何问题,马上向老师反映,高考的时候你们最大,一定要保持好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把试卷写完。还有你们的准考证啊!一定要像保护人民财产一样死死守护住啊!”

话语中带着关切与幽默,让紧张的氛围缓和了不少。

同学们听到林主任的比喻,都笑了起来,倒是黄主任难得和林主任站在统一战线上,说道:

“林主任的话你们要牢牢记住!准考证很重要啊!不要因为这小小的一张纸让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白费了,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

同学们此时停下了笑声,纷纷摸起来口袋,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准考证是否安然无恙。

看完了考场,大家又井然有序地坐上了专车回到了学校,然后各自回宿舍、回家去了,带着对高考的期待,继续为梦想而拼搏。

第425章

苏渺回到家,就听到父亲在打电话,语调急促又带着几分期待:“对对对,7 号到 9 号,早早就要去了。对对对!”

这一连串的 “对对对” 让苏渺心生疑惑,不禁暗自揣测父亲究竟是在和谁通话,又在谈论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苏元正瞧见女儿走进来,立刻朝她招手,示意她过去。

待苏渺走近,他便迫不及待地说道:“是你二伯,他们已经准备好了,高考那天早早的上山去烧香。”

苏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与不解,脱口而出:

“啊?要到山上去?直接在祠堂不行嘛?”

在她看来,祠堂是家族祭祀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祈福也一样能表达心意,何必大费周章去山上呢。

苏元正直接将听筒递过来,说道:“你听电话,让二伯和你说。”

苏渺将听筒靠近耳边,听到二伯那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喂?喂?渺渺听到了吗?”

苏渺赶忙回应:“二伯,我听到了。”

二伯显然是听到了刚才苏渺和父亲的对话,解释道:“考试那几天,天一亮二伯就先去祠堂上香,然后直接到老祖宗坟前去。

喊他这位老神仙来保佑你考试顺利,虽然几百年的那些大官老祖宗的墓,到底在哪我们也搞不清楚了,但是在祖坟前面念一念他们一定能听到的。

所以你不要紧张,好好考就是了。”

二伯的话语里满是对苏渺的关切与期待,那质朴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苏渺原本有些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苏渺乖巧的应答:“我知道了二伯,辛苦你了。”

至于那天供什么怎么供,要怎么把老祖宗召唤来,二伯和苏元正慢慢地沟通细节,苏渺则回房看书去了。

前一天晚上,苏渺躺在床上,本以为自己不会紧张,可脑子却像是被放空了一样,一片空白。

她翻来覆去,许久才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所以当清晨闹钟尖锐的铃声响起时,她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爬起来,而是在被窝里又赖了一会儿,直到父亲那轻轻的敲门声传来,她才彻底清醒过来。

早餐是营养又清淡的,得吃饱但不能吃撑,因为考试的时候最怕的除了丢准考证,再来就是出现肠胃问题,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情绪。

苏渺表现得很淡定,有条不紊地吃着早餐,可一旁的苏元正却有些紧张。

他一会儿看看时间,一会儿又检查苏渺的考试用品,一直在院子里忙个不停。

但他又怕自己的紧张情绪影响到女儿,所以只能强忍着不吭声,就在那无声地团团转,时不时还偷偷看向苏渺,眼神里满是关切与担忧。

因为想准备得从容一点,苏渺他们提前了不少时间起床。

苏渺打算吃完早餐后去蹲一下厕所,减轻肠胃负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可她早餐还没有吃完,惠姐就端着一碗水,一脸为难的进来了。

“十叔,渺渺,这是……屋子后头吴婶婆端来的,那说是老家的偏方,考试前喝一碗脑子会更清醒。

我问她是什么煮的,她说是用金项链熬的水,喝了就能金榜题名。

我说谢谢她的好意,不用了,可她硬要给,说喝不喝由你。”

苏渺好奇地接过惠姐手中的碗,仔细看了看,碗里的液体清澈透明,没什么出奇的,感觉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凉白开。

苏元正在旁边紧张地说:“渺渺,考试前可不能乱吃乱喝啊,这毕竟什么我们自家做……”

他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女儿把水泼到树根底下了。

苏渺把空碗递还惠姐,说:“惠姐,帮忙把碗还给吴婶婆吧,就说我已经喝了一口,余下的也装进杯子里了,谢谢她为我操心。”

惠姐接过碗,笑着说:“好嘞,我这就去跟她说,渺渺你好好考试啊。裕哥说等你考完试,我们整一场烧烤!到时候请你的同学们也来!”

“好!我一定努力!”

出门前,苏渺又把包里的物品都重新检查了一遍,确定无遗漏之后才放心地背上包,坐上了父亲的车子。

他们抵达考场的时间并不晚,但是考场外已经站着许多家长和考生了。

虽然高考比中考更要紧些,但是前来送孩子的家长并没有中考那么多。

大抵是因为参加高考的学生基本都已经成年,到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年纪了,家长们也渐渐学会了放手,选择在背后默默支持。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