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二伯母正带着工人摘木瓜呢,看到他们回来也惊喜跑过来,连抱在手里的木瓜都没记得放下。
“渺渺~你回来啦~嗯!看着真精神!肯定考得好!”
苏渺笑着点头,亲昵地过去挽二伯母的手:“二伯母,这次考试我答题可顺了,辛苦你和二伯帮我给祖宗烧香了。”
二伯母轻抚了一下她的脸,说:“有什么辛苦的,你是我们家最有出息的,都盼着你高中呢。”
二伯伸手来拿苏渺手上的行李袋,说:“别在太阳地下晒着了,先把行李放进小屋里,我带你们去看看小树。”
因为之前苏组长已经提醒过,所以在台风季来临之前,二伯就已经围了一圈防风网了。
但是小树的抓地力不够,还是被吹翻了一些。
种小树的地是和德飞哥长租的,和原本的园子紧连着,正好合成一大片。
二伯指着小树说:“倒了一小半,一些伤了主根的苏组长说救活的可能性比较小,我就先集中种到一角,到时候实在不行了再挪出去。
其他伤到细根的就扶正,剪了一些枝叶,补了养分,应该问题不大。”
苏渺仔细的观察那些小树,伤了主根的那一批,枝叶明显已经蔫了,看起来不太妙,可能是要损失掉了。
“二伯,按着以往来说,台风季不止一个台风,看天气预报这次都还不算太大,我们得防着后面可能会有的大台风。”
二伯一脸愁容的说:“是啊!前几天那场,感觉把土都吹松了,我们给夯了一遍。苏组长说每棵树单独做支撑是最好的,但是工作量太大,明天要过来看看别的办法。”
苏渺点点头,说:“好,那等明天苏组长来了,我们再一起讨论。”
他们回来,最高兴的就是三婆了,拉着苏渺的手,一遍一遍的问她好不好,考试怎么样,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放假了有没有吃到好吃的,好玩的,将来要到哪里去上大学,远不远,过节放不放假,一年能回来几次。
苏渺耐心地一一回答,倒是二伯在旁边听着直摇头,笑道:“妈,这分数还没下来呢,哪就知道要去哪个学校,再说了学校放不放假也不是学生说了算了。”
三婆转过脸来赶大儿子走开:“去去去!一边儿去!你又没上过学你知道个屁!
我渺渺一定能去她填的第一个学校!而且放不放假都有法定的,法是谁定的?是人民定的,我们就是人民。
我是不知道现在的政策才问的嘛,你真当你妈是文盲老太太呢!”
二伯连忙哄道:“好好好!是儿子我忘了您是私塾里的头名,全村最有文化的老太太,儿子我连您一根脚趾都比不上。您是生不逢时,身处乱世,往前点往后点,您都能是状元!”
三婆傲娇地哼了一声:“哼!你知道就好,干活去,别在这碍眼。”
“遵命!”
见二伯连蹦带跳的往后院去了,苏渺好奇的问:“三婆!您以前读过私塾呢!还是头名!太厉害了,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跟我说说。”
年纪大了,就是喜欢追忆往事的,特别是人生高光时刻,家里的孩子听得都能背了,如今有个愿意听的,三婆高兴极了。
“渺渺,你听三婆说啊……”
第436章
三婆的眼神中透着一丝追忆,缓缓开口和苏渺说起那段往事。
三婆和她奶奶娘家姓潘,潘氏一族曾经是有名的大地主,有着大片的田地和山头。
因为潘氏一族人丁不算兴旺,没有大家族中常见的争权夺利,亲戚间反倒是十分的和睦团结,族人们相互扶持。
三婆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十分的优渥,住在宽敞明亮的宅院里,还专门有一个“阿姐”照顾她的日常起居。
家族里孩子不多,所以没有太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难得的。
三婆三岁的时候,就被允许去私塾听课,到了五岁,三婆正式踏入私塾的大门,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那所私塾是家族出资办的,但也不只局限于家族里的孩子可以读,村里品行好的,聪慧的孩子,经过潘氏族长的同意也可以进私塾里读书。
读书除了笔墨自备,其他都是免费的,私塾的修缮,所需书本和先生的束脩都是从潘氏中公出的。
潘氏一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更多有学识的人才,为家族和村子的未来贡献力量。
私塾里的先生十分博学,却不是那种迂腐的老学究。
他曾经留过洋闹过革命,在一次游行时被抓进牢里,再出来的时候,就只能坐着轮椅了。
当时乱起来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去了海外,所以身残之后的他无依无靠。
潘氏族长听闻了先生的遭遇,将他请了来,包下他一切生活起居,看病费用。
全族上下都很善待他,希望他能教导本族后生。
那先生得了潘氏一族的礼待,也是尽心竭力的倾囊相授,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培养出不少人才。
可惜身处风雨飘摇的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很多事情也是无能为力。
曾经鼎盛的潘氏一族最终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倒下了,大部分的产业也被瓜分而去。
最有出息的几个子弟不幸陨落,潘氏族长看着家族的衰败,心中满是悲愤,最终饮恨而亡。
先生当时也是油尽灯枯之时,他用尽自己最后的人脉,将几个潘氏后生送到海外,希望他们能在那里寻得一条生路,延续家族的希望。
几次变故之后,原本人丁就不旺的潘氏就散得差不多了,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族人们偷藏起来的细软还能保证不被饿死。
当三婆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长辈们千挑万选给她选定了离家很远的苏家村一族。
出嫁前夜,她母亲一边哭一边帮她梳头,泪水滴落在梳子上,也滴落在三婆的心头。
母亲说他们潘家吃了人丁不旺的亏,所以希望她能嫁进一个大家族里,万事都有依靠。
他们细细的考察过苏家,祖上出过能人,大多数族人都是温良淳朴。
给她说的那户人家,虽不是最富裕的,但是人品端正,家婆也是文雅的性格,没有传出过苛待媳妇的名声。
离家远些,是希望以后还有祸事能不牵连到她,归家不易,以后只能靠她自己了。
好在长辈们的眼光确实是不错,三婆嫁进来之后过的都是舒心日子。
有一年春节,苏渺的奶奶千里迢迢的来探望她,还没走到村口却踩到坑里把脚崴了。
同来的兄弟原本说要背着她走,正好撞上了苏渺的爷爷,他知道他们是来探望三嫂的后,直接去套了牛车出来接他们。
那时苏渺奶奶才十几岁,走了那么远的路才看到从小带着自己的表姐,又累又委屈,嘤嘤嘤的就哭了出来,三婆哄了她好一会儿才哄好。
家人来住了三天,看她一切无碍,留下一些钱就回去了。
苏渺眨了眨眼睛,说:“回去了?就这样回去了?我奶奶不留下和我爷爷结婚了?”
“哈哈哈哈!小丫头,你想什么呢,那时候你奶奶才比你现在大一点而已,还是个孩子呢。”三婆笑着摸了摸苏渺的头。
“哦~那然后?”苏渺迫不及待地追问。
“然后你爷爷就去当兵了,17岁正是闯的年纪,最后还真是混出本事来了。
你曾祖父母去得早,你爷爷从小就跟着你三爷长大的。
他刚去的时候,你三爷爷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要不就是半夜惊醒,满头大汗地说梦到自己兄弟被炸死了。”
我叫他不要自己吓自己,没事就去祠堂里给祖宗烧点香。”
“然后祖宗就保佑我爷爷平安回来了!”苏渺兴奋地说。
三婆的声音中满是感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岁月。
“唉~有好几个一起去的堂兄弟都没了,每次接到信报,你三爷爷都连滚带爬的去看。一年后,一同去的八个兄弟就只有两个没有音信了。
再过了一年,那个堂兄断了一条腿回来了,哦,你要叫二爷爷。他说他在战场上被炸晕,整个连的人都不剩几个了。
你爷爷跟着另外的部队往北去了,具体是哪个他也说不清,就这样等啊等啊,又过了几年,天安门都已经讲话了,还是不见你爷爷回来,我们都以为他已经没了。
再过了一两个月,部队打进来了,我们这里也解放了,突然有天早上,你爷爷就活生生的站在院门口!还带着你奶奶!
你三爷抱着你爷爷嗷嗷地哭,又扯着他上山给祖宗烧香去了。”
“就这么出现了?让我猜猜,我爷爷是跟着部队回来解放桂区的吧?那我奶奶呢?”苏渺好奇极了。
“呵呵~你猜的不错,你爷爷受了伤了,你奶奶正好是护士,就这么又遇上了。隔了好几年,你奶奶都已经长大了,你爷爷一开始还没认出来呢!
是你奶奶提了我的名字他才想起来这个小妹妹的,再过了一年你爷爷退伍了,和你奶奶结婚,然后有了你爸,再后来又有了你。
可惜他们走得太早了,要不然现在看见你爸和你都这么有出息该又多开心呀。”
苏渺安慰她:“能看到呀!他们在天上看到也能很开心!”
谁知三婆却摆了摆手,洒脱的说:“哪能看得到,都死了多久了,早就各自投胎去了。”
第437章
苏渺静静地坐在三婆身旁,微微向前倾着身子,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听得着迷极了。
她的思绪在三婆讲述的那些过去的故事中穿梭,想起三婆前面说的有亲戚去了海外,于是问:
“三婆,出国的那几个亲戚现在已经是彻底断了联系吗?”
三婆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遗憾的神色,缓缓地点了点头:
“是啊,以前还时不时能联系得上,长长几十年间,至少还能知道谁走了谁还在,后来渐渐的就没有音信了。
最后一次,已经是82年了,我的一个堂兄寄了几张外汇券回来。
那时候,收到外汇卷还挺稀罕的,可以去外汇商店买高档货,大家都高兴了好久,但是之后就联系不上了。
唉,他们也老了,说不定都已经不在了,子孙们不在家乡长大,甚至都不认识我们,没有感情更不会和我们联系了。”
苏渺也觉得很遗憾,三婆娘家人剩得不多,年纪又这么大了,如果能见到兄弟们的子孙应该是会很高兴的。
次日,苏组长一早就来了,直接骑着自行车去了果园,二伯让大黑和大黄回去通知苏元正和苏渺。
此时,苏渺正坐在院子里,和三婆有说有笑地聊着天。
院子里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倾听着她们的对话。
大黑和大黄急急忙忙地跑进来,对着苏渺汪汪直叫,还一直往院门撇头,似乎在催促着她赶紧跟它们走。
三婆笑道:“狗子在喊你呢,应该是苏组长到了,你快喊上你爸到果园去吧,别让人家久等了。”
父女俩来到果园,就看到苏组长蹲在伤了主根的木瓜小树前,一脸惋惜的摇头。
苏元正和他打招呼:“苏组长,好久不见,果园的事情让你费心了。”
“元正哥!渺渺!好久不见了,你们是回来看小树的吧。”苏组长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是啊,渺渺刚高考完,听我二哥说被吹翻了好些树,我们就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