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你怎么自己出来卖外汇券,你家大人呢?”
苏渺话音未落,巷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呵斥声,几个穿制服的人影在巷口晃动。
“我叫李向阳。”
男孩压低声音回答,然后熟练地将外汇券塞进解放鞋里。
几位公安走过巷口,看到他们,径直走了过来。
当他们走近时,李向阳已经变成个普通顽童模样,正歪着头看苏渺书包上挂的生肖挂件。
“姐姐这个小老虎是苏绣吗?”他声音清脆,与方才的精明判若两人。
为首的公安眼神锐利,上下打量着他们:“同志,你们在小巷子干什么?看见有人在这倒卖外汇券了吗?”
苏元正神色自若地回答:“我女儿想去买雨花石,我们迷路了,没有看到什么人。”
公安同志还是有点不相信,说道:
“麻烦你们出示一下证件,我们需要进行核验。”
当他看到苏渺掏出的A大学生证的时候,怀疑瞬间消失了,不止告诉他们哪里买雨花石比较好,走之前都还说了声祝他们旅途愉快。
李向阳的眼睛在昏暗的巷子里亮得出奇,他盯着苏渺的学生证:
“姐姐,你是A大的学生?我姐说那是全国最好的大学。”
苏渺问:“你是放寒假了吧?家长呢?知道你出来倒卖外汇券吗?”
“知道啊!券就是我爸弄来的,我和我姐到不同的地方卖!我可是能给家里赚钱的!一天就能顶别人一个月工资!”李向阳一脸的骄傲。
苏元正皱了皱眉头:“你知道倒卖外汇券是违法行为吗?要是被抓到可不得了。”
李向阳梗着脖子反驳:“我是小孩儿,抓到也不会重判,而且我跑得也挺快。
我爸说了,一个国家搞区别待遇本来就不公平,凭什么一般的民众不能去买进口货,有需求就有生意做,我们还是帮助了大家呢!”
苏元正还想再说什么,苏渺拉了拉他的衣袖,他又给咽了回去。
“小朋友,我们不需要外汇券,你去卖给其他人吧,但是刚才的那句话,就不要再说了。而且不要把钱拿在手里晃,要是今天我们两个是坏人,你这把钞票说不定就没了。”
说罢,苏渺就要拉着父亲走出小巷。
李向阳看了看手上的创可贴,上前几步,将一张50面值的外汇券塞到苏渺手里。
“你们帮我躲过了警察,这是感谢费,我爸说了行走江湖要有大气!以后有需要外汇券就来这边找我!”
说完就往巷子的反方向跑去,一转弯不见了。
苏元正一脸为难的看着那张外汇券,说:“这可怎么还回去,好几十块钱呢。”
苏渺坦然的塞进口袋里,回答道:“这不是感谢费嘛,收了就不用还了呗。爸,正好我们的胶卷快用完了,我们去友谊商店看看呗,就买这50块钱的。”
第582章
友谊商店里商品众多,除了一些衣着光鲜的人在购物,不时还能看到几个外国友人。
父女俩买了两卷柯达金100,那张50付过去还余了一块钱,苏渺又买了一块巧克力,放进嘴里有苦有甜,老人言意外之财最好马上花光。
走出门口,旁边树下蹲着几个男人,应该也是倒卖外汇券的。
这些人应该也是倒卖外汇券的,苏渺心想:这几年应该是外汇“黄牛”最后的疯狂时刻了。
苏元正却还在为刚才遇见的那个孩子忧心忡忡:
“那么小的年纪,就干这种营生,实在太危险了。他的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
苏渺俏皮地歪着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爸,如果是我想去做呢?"
“什么?”苏元正一愣。
“爸爸,如果是我说这门生意来钱快,我也想去做的呢?”苏渺一本正经地问道。
苏元正一脸为难地皱着眉头,思索良久才开口,说:
“也不是不行吧,你那么聪明,看上的门路一定可以。”
苏渺忍不住笑了:“说不定那个孩子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
苏元正这下倒是想通了,笑了笑,但过了半晌还是摇头说:
“不对,他爸妈可比不上我,要是你想要做这个生意,那爸爸就去做。不让你去,那么危险,要是被抓前途可就毁了,而且还有可能遇上劫匪!”
父女俩亲密的挽着手走着,新街口的十字路口,巨大的广告牌正在更换。
工人们吊起新的喷绘布,上面是穿着皮尔·卡丹西服的模特,广告语“与世界接轨”的“轨”字还没完全展开,在风中猎猎作响。
苏渺突然想起台庄的铁皮青蛙,想起徐小红说的“下放劳改”,还有那张在暗处流通的外汇券。
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此刻在她脑海中渐渐拼凑出一幅宏大的时代图景——个旧秩序正在瓦解,新规则即将建立的变革时代。
回到旅店时,前台的老妇人正在听收音机里的戏曲。
苏渺路过柜台时,里头咿咿呀呀的腔调让她听不真切。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胶卷,在这个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年代,每张纸券背后都藏着套利的密码,而读懂这些密码的人,正在悄然改写游戏的规则。
秦淮河的夜色愈发深沉,河面上画舫的灯笼次第亮起,点点红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漂浮的外汇券,闪烁不定。
苏渺想起李向阳塞给她券时说的行走江湖要有大气,不禁莞尔。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江湖里,那张50元外汇券不过是最轻飘的浪花,而真正的潮汐,正在更深处涌动。
次日中午,沪市站钟楼的指针刚划过十二点,月台上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吴侬软语的报站声扑面而来。
当然,这和苏渺没啥关系,他们是开车来的,只不过和人约好了在车站碰头。
苏渺和苏元正将车停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接头人。
“爸,是不是那位?” 苏渺眼尖,指着不远处喊道。
只见一个身着呢子大衣、脚蹬锃亮皮鞋的男人,手中高举着写有 “京城,苏大哥”"的大纸牌,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不时踮脚张望,眼神中透着期待。
看到苏渺和苏元正向他走来,男人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
“是苏大哥和渺渺吗?我是朱国明。”
苏元正伸出手与他相握:
“国明兄弟!真是打扰你了,我就是和你通话的苏元正,这是小女渺渺。”
朱国明接到了人,乐呵呵的把纸牌折起来小一点,说:
“说什么打扰,你们是阿四师兄的好友,远道而来,我应该要招待你们的,先带你们去旅馆安顿下来?”
朱国明坐上了苏家的车后排,不时指点着方向,言语间满是对这座城市的熟稔与自豪,车子拐进街道时,梧桐枝丫间的阳光突然明亮起来。
在父女俩决定自驾回邕城之后,苏渺就打定了主意要来沪市买股票了。
但是这人生地不熟的,又是在上交所还没有正式成立,债券、股票的交易买卖方式比较原始,开户也比较麻烦。
要是能有一个本地人带路,即使是对股票不是很了解的,也总好过父女俩像无头苍蝇似的乱问,还容易被骗。
但是他们家并没有沪市的朋友和亲戚,思来想去,苏渺给阿四伯打了个电话。
之前听他说有两个师弟在沪市,希望他能帮忙引荐一下,找到一个靠谱的向导。
朱国明是阿四伯的小师弟,现在在服装厂做打板师傅,一接到阿四伯的电话,毫不犹豫就应下来,说亲自来接待他们。
来之前他们还通过了电话,最终约好在火车站碰头。
朱国明带他们来的旅馆看起来挺新,应该是翻修过的,建筑风格上保留着“洋味”。
下车前他拿出一张盖着红章的介绍信,说:
“这是公私合营的店,一会儿开北楼的房间,因为南楼要外汇券,不值当。这张是我托关系开的出差证明,房费可以打八折。”
苏渺好奇地看着那张介绍信,问:“公私合营还能打折?平时出差不是自己单位报销房费,或者直接是招待所免房费吗?”
“正因为是公私合营,盈亏自负,所以能打折呀!现在旅店慢慢多起来,他们也要竞争了,不再像以前待着就行了。”
他们办好手续之后,要从旁边的小路绕一下才能到北楼。
此刻的北楼门厅里,几个着装讲究的中年人正围坐着讨论什么,茶几上摊开的《XX经济导报》被风吹起一角,露出“静安证券业务部”的报道标题。
放好了行李,朱国明邀请两人去家里做客。
“本来应该介绍家里人和你们认识的,但是碰巧孩子放寒假,我夫人领着他回娘家看望老人了。
我已经买好了菜,回去给你们做最地道的沪市特色菜!再好好的聊一聊,我已经快二十年没有回邕城了,你们听听,我说话都已经有沪市口音了。”
第583章
朱国明家的房子是妻子的单位分配的,在一栋地段很好的老洋房里。
街道老墙上,褪色的“将无产阶级文华大阁命进行到底”标语已经被被用白漆覆盖,新刷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鲜红大字。
这座老洋房被各种分割,就像京城的众多大杂院一样,里头住着将近二十户人家。
原本的花园小院都被搭建的各种设施占据了,有晾衣杆,公共厕所和公共厨房等。
朱国明家在二楼,大概有三十平米,自己隔出了一房一厅。
里面十平米的房间给了儿子,夫妻俩的床放置在客厅里,再加上沙发茶几等家具,客厅显得很是拥挤。
“房子比较小,不要嫌弃啊。”
苏元正看了看房子,说道:“这是单位分的房子吧?有单位就是好呀,住房都给解决了,刚才听旅馆的人说,这一带是最好的地段了。”
朱国明苦笑道:
“苏大哥,你就不用安慰了,这房子住起来什么样我还能不知道吗?手碰手,脚碰脚的,哪里有你们个体户自己买的大房子舒服。
这是我夫人单位分的,我在服装厂工作,充其量就是个打工的。
我要是能像师兄们那么有本事,开个服装店,也就能给妻儿改善改善生活了。”
朱国明从冰箱里拿出一大篮子的食材,要去楼下的公共厨房做饭,让他们在家休息一下。
父女俩自然是不想干坐着的,便一起来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