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当时就想着实现理想,回报社会,目的都很简单,反而是这么纯粹的想法还能心无旁骛的学习。”
梁妈妈也点了点头,说:“是啊,我们那时上了西大之后,了解了西大的历史。
我们所有师长校友都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拾以前国立西大的荣光,可惜,时代不就……”
苏渺以前也是知道一些西大曾经的辉煌,如今梁爸梁妈正好是西大的毕业生,她便想了解得更深入些。
见三个孩子们对此都这么感兴趣,梁爸梁妈便说起了西大的前世今生来……
第628章
二十年代后期,军阀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新政府邀请拥有“北蔡南马”之称的马博士回到家乡,领导高等教育建设。
这位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学者,邀一众仁人志士以 “复兴中华,发达桂区” 为炬,在八桂大地上奠基了西大的雏形。
在战火纷飞中,西大经历多次拆解与搬迁,并没有在这些磨难中倒下,反而愈发壮大起来。
到抗战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二十多个系,师资实力和教学资源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更与三九年被升格为国立大学,成为当时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高校之一。
抗战初期,汇聚了大批的名师学者到学校任教,竺可祯的气象观测、李四光的地质锤声、李达的哲学思辨、王力的文字考据在此交织。
战火如晦,而西大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阵地,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屹立不倒的标杆!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为了集中资源办好高等教育事业,全国高校院系仿照苏联模式进行了大调整。
西大再此调整中,将所有院系拆分给了华南、中南、华东地区的19所高校,老师、学生、资料、设备全都搬走了,至此,老西大不复存在了。
看到父母深深叹息,梁曼曼说:“都拆啦?都拆到哪了?”
梁爸爸回答:“成立最早,师资最强的机械系和电机系的一部分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另一部分和化工系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
历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还有很多,我也记不清了,总之,现在不少名校都含着老西大的一点余光。
要知道,当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大学是百花齐放的,A大,B大也还没有今天这么超越的地位,西大也是和他们不分伯仲的!”
韦思雅问出重点问题:“那现在的西大?是重建的?”
“对,五八年设立自治区之后,在区内人民和各方强烈呼吁下,西大重建了。这几十年来,发展得也能算得上迅速,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荣光不在了……”梁爸爸唏嘘道。
三个孩子安静聆听,内心复杂,一时不知做何应答。
突然,梁妈妈语调轻快的说:
“别看我们桂区如今仍受反击战之困,但是发展教育一直都是发展核心。
我们桂区在历史上,是第一个立法强制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省份;是第一个把不分男女性别的义务教育列入法规并作为乡村官员考核的省份;更是第一个普及全民军事教育的省份。
对了!你们听过西大的校歌吗?原词是创校时马校长写下的,由当时化学系的汤老师作曲,中途马校长结合时局做了部分修改,但是立意没有变。”
苏渺和韦思雅摇头,表示希望能听一听。
梁爸爸和梁妈妈在自己打的拍子中,唱起了深入心中的歌曲:
复兴中华,发达桂区,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奉献,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为祖国奋斗到底!
暮色渐渐爬上窗棂,梁爸梁妈还在讲着那些关于图书馆老榕树、露天电影场、晨读角的故事。
三个女孩托着腮,仿佛看见一群穿着洗的泛白衣服的年轻人,在泛黄的岁月里奔跑,把青春的热血洒在求知的路上。
那些关于理想、奋斗与坚持的故事,此刻正穿越时空,在她们年轻的心上激起阵阵涟漪。
快乐的年假很短暂,又到时间说拜拜~
正月初八,开工大吉,苏记全线复工,员工们拿着鼓鼓的红包干劲十足。
午饭时段已经过去,店里员工都在休息,苏渺在店门口晒太阳。
小玲出来对苏渺说:“渺渺~我想来和你请个假,农历十一我家那边是炮龙节,得回去过节日,所以先把这周的休息调换一下。”
苏渺点头道:“好呀,平时店里的排班是由裕哥管的,这个你和他报备申请就行。”
“嗯嗯,我已经和他说过了,这不是看你和老板在,就来和你报备一下。”
正在门口一边剥蒜一边和苏渺聊天的李婶婆耳朵一动:
“炮龙节?小玲啊,你是阳县的?”
小玲回答道:“是呀,我家在阳县,炮龙节是我们那很重要的节日可热闹了。”
苏渺以前也听说过炮龙节,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见识一下,于是也拉着小玲详细问炮龙节是有什么庆祝活动。
“有灯酒会和舞炮龙!最热闹的就是舞炮龙了!天没亮时,舞龙队就到庙里请神,老师傅用朱砂在龙头点睛,鞭炮声里龙就‘活’了。
这样听起来和其他的舞龙舞狮没区别吧?我们特别就特别在要燃放鞭炮来弹烧狂舞之龙。
舞龙队都是最勇猛的汉子,打着赤膊边舞边躲,老人们说,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今年就越吉祥。”
小玲说起热闹的炮龙节,两眼冒光。
苏渺和李婶婆却听得胆颤心惊,苏渺问道:
“那舞龙队一边走,大家一边往龙上丢鞭炮?这会不会受伤呀?”
“没事的,大家都是有技巧的,又不是瞄准了人丢。受点轻伤是常事,为民祈福嘛,对舞龙的好汉来说算不得什么!去年我堂哥舞龙时被火星烫了个泡,他还笑着说这是‘吉祥疤’呢!”小玲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看苏渺还是满脸的不解,小玲说:“渺渺, 反正你现在放寒假,有时间,不如和元叔一起去我们阳县做客?
炮龙节真的很热闹整条街像被火光裹住,比年画还热闹!!我都形容不出来,你跟着我去看看就知道了!保准你以后年年都想来!”
在小玲热切的眼神中,苏渺默默地心动了。
晚上她和父亲说了这件事,苏元正对于热闹的炮龙节也很感兴趣。
“行呀!到时候我们跟着小玲去阳县看看炮龙节。”
“好!和我去和小玲姐说,刚才我听到她要去提前买车票呢,我去让她别买了,到时候坐我们的车回去。”
第629章
农历十一日上午,苏元正驾驶的黑色轿车便驶上了通往阳县的公路。
苏渺坐在副驾驶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车窗边缘,目光追随着路边逐渐增多田地。
小玲乐滋滋的坐在后座,后车厢里装着她提回家的东西还有苏渺特别准备的礼物。
原本小玲是要搭乘班车回家的,今天去阳县的人很多,之前她想提前去车站买票,如今好了,不用辛苦去车站挤,也不用辛苦提着这么多东西奔波了。
路上小玲对他们说了不少关于炮龙节的事,相传始于北宋年间,当地民众通过舞龙炸炮驱散瘟疫,后演变为祈福活动。
到底有没有这么久,她就不清楚了,反正肯定是从她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就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肯定的了。
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冲击和融合中渐渐演变,最终于清末有了成熟固定的庆祝模式。
苏渺问道:“小玲姐,你们的炮龙节是属于全民节日吗?每家每户都会参加。”
“对呀!基本上县里的人家都会做准备的,要买好多的鞭炮,家里也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县里的规模是最大的,有些村里的会自己扎一条舞龙来玩,有的会直接到县上凑热闹!
反正就是祈福嘛,希望这一整年都能风调雨顺,事事顺心。”
小玲的家在阳县中心地带,从邕城过去的路程,比去宁县还远了一半,所以他们中午才到。
他们刚进入县城,就被一阵喧天的锣鼓声吸引,这是遇上了彩架的游行队伍。
队伍由舞狮开路、舞龙保尾、四台彩架和乐师在中央,队伍长度将近一里。
乐师们演奏着激昂欢快的曲调,锣鼓声、弦乐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为这场盛大的游行呐喊助威。
游行队伍所到之处,街道两旁的群众夹道欢呼,热闹非凡。
“快看!是彩架游行!”小玲激动地轻拍车窗。
只见四台装饰华丽的彩架被壮汉们稳稳抬着,每台彩架上都有三四个盛装打扮的孩童,或立或坐,摆出各种戏剧造型。
一个扮作哪吒的男孩手持火尖枪,额间点着朱砂,神情专注得可爱。
苏元正将车缓缓开到路边停下,他们三人都下了车,站在街边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花架游行。
小玲兴奋地说:“真是幸运,今年竟然有游花架,这可不是年年可见的。这花架想要精致就得做很长的时间,不止扛花架的人,上面的小朋友也是经过训练的,要不上去坚持不了,还会哭鼻子。”
苏渺目不转睛地看着彩架,好奇地问道:“小玲姐,这些小朋友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会不会很累呀?”
小玲笑着解释:“肯定会有点累啦,但是他们都觉得能参加彩架游行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而且为了这一天,他们都提前训练了好久呢。”
彩架游行队伍渐渐远去,但那热闹的场景和欢快的音乐似乎还在眼前回荡。
苏元他们回到车上,继续朝着小玲家的方向前进。
一路上,街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多,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街边的民房也是尽可能的张灯结彩,苏渺往屋内看,还能看到他们准备的各种鞭炮和节庆用品。
他们来到小玲家时,小玲的父母已在门口等候,热情地迎了上来。
小玲开心地向父母介绍苏家父女,小玲的父母连忙将他们请进屋里,又是端茶又是递水果,十分热情。
他们来之前小玲已经提前打电话通知了,他们紧张地做了不少准备,毕竟要接待的可是女儿的老板呢!必定要上心才成的。
已经到了午餐时间,自然是准备了一大桌的好菜,但是苏渺和苏元正却对那碗酸溜溜的米粉特别感兴趣。
“小玲姐,这就是传说中的阳县酸粉了吧!看起来和邕城的干捞粉还真是不一样!”苏渺说道。
小玲回答道:“对呀!我们这酸粉也是历史悠久了,据说还有古籍记载呢,书中道‘酸甜爽口,解馋下酒,一醉方休;饱食不腻,醉食解酒,祛邪去灾,回味永久’。”
小玲妈妈在帮他们配酸粉,笑道:“其实酸粉毕竟适合夏天吃的,天气热的时候吃不下饭,一碗酸粉下肚,神清气爽!不过,你们难得来一趟,我们就想让你们尝一尝这里的特色。”
碗里装好宽扁雪白的米粉,配上爽口的黄瓜丝、花生米、蒜末、生辣椒等佐料,再将酸甜的酱汁拌进去,佐以叉烧、炸肉等荤菜。
一碗有荤有素有主食,色香味俱全的阳县酸粉就做好了。
苏渺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米粉爽滑,酱汁酸甜中带着微微的辣,炸肉的酥脆与黄瓜的清爽在舌尖交织,果然名不虚传。
小玲的父亲有双巧手,以前大队上的舞龙他都是有参与制作的。
可是今年他的风湿犯了,实在难以支撑,于是便在旁指导,让年轻人动手去做了,这也算是完成了传承的更新换代。
家里有不少他做的与炮龙节相关的手工艺品,比如精致的小龙灯、用竹子编制的小龙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