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晚上,她们去买了一些零食小吃,又将自己带来的一些吃食堆到桌子上。
孟琳琳带来的柿饼裹着白霜,茯苓夹饼白色的饼皮夹着琥珀色内馅,玻璃罐里的果脯在昏黄灯光下泛着蜜色光泽。
王映彤从行李深处掏出一个铁盒:
“我带了武夷山岩茶,过年时亲戚送的,一会儿泡来配零食就不干巴了。”
铁盒打开时发出 "咔哒" 轻响,武夷山岩茶的条索紧结乌润,当滚烫的开水注入搪瓷茶缸,自然的花香和果香瞬间漫过桌面。
何蓉摆出几个精致的纸盒,说:“我带了采芝斋的松子糖,还有一些点心。”
郭晓洁看得眼睛都直了:“你们这都是高档货啊,就我带的是土特产……”
“怎么会,你带的都是好东西呢,倒是我的芝麻饼显得寒酸了。”苏渺说道。
“害!说什么寒酸不寒酸,都是从自己家里拿的东西,心意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讲究这个,我们来聊聊寒假都干了些什么吧。”王映彤一边泡茶一边说。
王映彤纤细的手指捏着搪瓷茶缸,滚烫的岩茶香气随着水汽袅袅升起。
宿舍的灯有些昏黄,五个女孩围坐在书桌旁,开了一盏台灯,照着满桌的各色吃食。
郭晓洁抓了一把南瓜子,迫不及待地开口:
“我这个寒假可精彩了!腊月二十五那天,我家杀年猪,请了亲戚们来吃杀猪菜。之后又是其他亲戚家杀,一家一家的吃过去,把我都给吃胖了……”
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杀猪时的热闹场景,如何接猪血、烫猪毛,她妈妈如何用大铁锅炖了满满一锅肉。
说到兴奋处,她甚至站起来模仿屠夫挥刀的动作,差点打翻王映彤刚泡好的茶。
“小心点!”王映彤护住茶缸,嗔怪道:“我这茶叶可是珍品,半斤要八十多块钱呢!”
“八十多?!够我家买两头小猪崽了!”郭晓洁瞪圆了眼睛。
何蓉捂嘴轻笑,拿起一颗果脯细细品尝:
“今年过年,我家里冷冷清清的,爸妈都没回来,所以我去和小姨过的。
她是个医生,今年要下到县城半年,也是孤零零,我俩正好凑一起了。除夕那晚正好轮到她值班,我就在医院里陪她。”
“还能去医院陪的吗?”郭晓洁惊奇地问道。
“可以呀,大过年的医院也不会说什么的。那天晚上病患还不少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位赤脚医生,走了二十多里山路送一个难产的孕妇来医院。”
她讲述的故事让寝室安静下来,那个赤脚医生如何用竹竿和床单做成简易担架,如何在寒夜里跋涉几个小时,最终保住了母子平安。
讲到动情处,何蓉的眼眶微微发红。
“真了不起。”孟琳琳轻声说,递给她一块绣着梅花的手帕。
王映彤给每人倒了半杯岩茶,茶汤金黄透亮:
“要说变化大,还得是上海。年前我和爸妈去看望姑姑,那边新开了好几家外资餐厅,要穿着打扮够档次才能进去吃饭呢。”
她描述着南京路上的霓虹灯、和平饭店的爵士乐,以及她第一次吃到的“奶油蛋糕”。
“那么小小一块,要五块钱!但真的好吃,入口即化……”
“五块钱?!”郭晓洁又一次惊呼,“够我在食堂吃一个星期了!”
“你呀,就知道算饭钱。”
孟琳琳笑着戳了戳郭晓洁的额头,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笔记本:
“我参加了青年文学沙龙,见到了著名作家张志承……对了!说起来,他是渺渺和蓉蓉的师哥呢。”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黑白照片: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位男子周围,神情专注地听着什么。
照片上的孟琳琳穿着素雅的中式棉袄,盘着精致地发型,在一众蓝灰中格外醒目。
“我们讨论了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张老师说,文学应该扎根于土地……”
孟琳琳的声音轻柔而坚定,眼睛里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苏渺窝在被子里悄悄的想,扎根于土地?那她的小说也扎了,扎得死死的。
“渺渺,你呢?”何蓉突然问道,“你寒假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苏渺。
她犹豫了一下,把农资店售卖不合格化肥的事情说了,当然,隐去了潘家帮忙的细节,只说是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了。
郭晓洁拍案而起,震得茶杯里的茶水荡出几滴:“太可恶了!这些黑心商人就该抓起来枪毙!”
王映彤若有所思:“市场经济初期难免鱼龙混杂,我爸爸说现在南方已经有不少打假案例了,以后监管力度会渐渐加强的。”
孟琳琳轻轻握住苏渺的手:“农民太不容易了。张老师说,文学应该为这些普通人发声……”
夜深了,茶已续过三巡,零食也消灭了大半。窗外的校园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猫叫。五个女孩挤在两张下铺,盖着同一条毯子,继续着她们的夜谈。
话题从社会见闻转到校园八卦,又转到新学期的计划。
王映彤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回到自己床上,从书包里抽出一张报纸。
“你们看看,九月份,亚运会就要在京举办了,现在正准备要招募青年志愿者呢!”
她展开的《青年报》边角还带着油墨香,头版下方赫然印着“第十一届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启事”的字样,旁边还配有吉祥物熊猫“盼盼”的图案。
几颗脑袋立刻凑了上去,郭晓洁眼睛瞪得溜圆,说到:
“青年志愿者?那岂不是我们也能报名”
王映彤兴奋地指着报名条件:“当然!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普通话标准就可报名参加,不过还得进行筛选。
现在报纸上都在倡议我们大学生踊跃参加呢!这不止是为国家出力,更是不可多得的社会实践经验!”
她讲完这话,寝室瞬间安静了下来,苏渺默默地举手:“我……我没满18。”
郭晓洁也是一脸沮丧:“我也是。”
“额……没关系,万一报名的人不够……说不定会降低年龄条件呢!”孟琳琳安慰道。
茶缸里的岩茶早凉了,南瓜子壳堆成小山,采芝斋的空盒子里还剩半块松子糖。
五个女孩分挤在两张下铺,毯子下的脚丫碰在一起。
那是属于她们的,即将在1990年展开的,带着茶香和梦想的青春。
第643章
开学一个月后的清晨,三月的风裹挟着清凉掠过校园,苏渺和几个室友站在办公楼前的梧桐树下,看着报名处排起的长队。
红色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她们是一起去食堂吃午饭,回来的时候听说今天亚运组委会来学校招志愿者,学生会在此协助,便一起过来看看。
“看那边!”郭晓洁突然拽了拽苏渺的袖子,“那不是李想学长吗?”
苏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李想穿着白衬衫和灰色毛背心,正在协助维持秩序,发放着报名表。
孟琳琳看乌泱泱的人群,说:“这怕是来了几百号人吧,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志愿者,有没有名额限制。”
“不管有没有名额限制,我们早点去排队领表,早填早交总是没错的。”
王映彤拉着人就要往里挤,何蓉转头对两个小的说:“你们在外面等等我们啊!”
看着三人兴高采烈的去了,郭晓洁遗憾地说:
“渺渺,我第一次觉得年纪小一点都不好,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我们没赶上!”
“没关系的,即使不能做志愿者,我们也可以在别的方面支持亚运啊,以后还会有机会亲身参与的。”苏渺安慰她道。
就在她们等了一会儿之后,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干部从厕所的方向快步走来。
她剪着短发齐耳,穿着亚组委的藏青色制服,胸前别着"盼盼"徽章。
当她走过苏渺身前时,突然一顿,声音温婉地问道:
“同学,你报名参加志愿者了吗?”
苏渺和郭晓洁齐齐摇头:“老师,我们没报名。”
“嗯?为什么没报名呢?这次的活动意义非凡哦!机会难得!”
苏渺解释道:“因为我们还没有满18岁,看到报纸是有年龄限制的。”
女干部了然的点头,说:“因为志愿者在上一年末的时候已经招了大部分了,11月25日的时候还成立了亚运会义务服务总队。
因为现在是补缺,需要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了,所以社招的话最好是满18岁,但是优秀高校生是可以放宽要求的。”
她往后退了一步,上下打量了一眼苏渺,满意的问:
“同学,你有多高?”
“现在好像是1米67。”
“嗯,真不错!你的外形条件和精神面貌特别好,我希望你也能够参加到队伍中来,向外国友人展示一下我们的青年一辈的风采。”
郭晓洁在背后悄悄戳了戳苏渺的背,小声说:“渺渺,你快答应呀。”
苏渺露出微笑,说:“老师,我很愿意参加,我的舍友对志愿者队伍也很是向往,请问她能不能也一起报名?”
郭晓洁没想到苏渺会提到自己,连忙向前半步,腰板挺得直直的,希望能让一米六的自己显得高一些。
女干部点点头,朝李想招了招手。
李想跑过来,看到苏渺和郭晓洁,点头示意了一下, 问道:
“老师,有什么事吗?”
“让这两位同学填一下报名表,然后直接交到我这里来。”
女干部交代完之后,对苏渺和郭晓洁说:
“报名表交上来之后,下周会有简单的面试,到时候会根据面试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录取,和分配到哪个服务岗位上。
你们不用太紧张,主要是考察一下你们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处理方式,好了,我要去忙了。”
“好的,谢谢老师!”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掩不住的雀跃。
李想抽出两张表格递给她们,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
苏渺接过钢笔时,金属笔身还留有前面使用的同学们的体温。
李想提醒道:“要填详细些,外语水平那栏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