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日常 第31章

作者:东边小耳朵 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市井生活 日常 古代言情

  元娘小心问道:“阿奶,那若是学不好,要打手板吗?”

第27章

  元娘嘴上这么问,心里却欢喜得很。

  是人都有虚荣心,元娘自然也有一点点,读书识字做女秀才,可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

  识字,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尊敬。

  她脑海里浮现自己穿着湛蓝瑞香纹上衣,下着殷红白花裙裳,披短袖长褙子,盘髻上插着镶蓝宝石梳篦,手持一卷书走在路上,矜持地抿嘴笑,路过的人纷纷同她打招呼,眼中流露艳羡、敬佩,喊她女秀才的情形。

  那可太风光啦!

  虽然这些形容都是在评书那里听来的,但她能把画面想象得仔仔细细。

  不过,正畅想中以至于笑得牙不见眼的元娘,很快被王婆婆打断了思绪。

  “识字哪有不挨手板子的。”王婆婆故意板着脸道。

  她本来没想过这事,还是元娘提醒了她,吓吓元娘也好,免得她到时候心思浮躁读不进书。王婆婆是亲阿奶,自忖对元娘知之甚深,这孩子聪明是聪明,人也灵巧,就是静不下心,时不时得压一压。

  嘻嘻,不嘻嘻。

  这两者之间,元娘只用了一瞬就成功变幻。

  她现在想学读书人,大喊一声呜呼哀哉,然后站在庭院的桑树下,拿着卷书,背手叹气,树叶再萧萧落下。

  但是这件事有两个阻碍。

  第一,她现在手上没有书,如果去抢犀郎的,很可能在走到桑树下叹气之前,会先被阿奶捉住,然后……恐怕就是真哭了。

  第二,阿奶做的饭食太香了,勾得她不自觉跟在身后亦步亦趋,压根控制不住自己。

  再说了,万一待那一会儿菜凉了怎么办?

  她可不是那起子有福气到连用饭都能怠慢的人。

  元娘愉快地决定把装读书人的行径抛之脑后,等她真识字了再试试也无妨,不急这一时半刻的。

  陈元娘心潮澎湃,果断入座。

  王婆婆把最后一盘炒好的糟萝匐炒鸡子端上桌后,便安坐着了。

  自有万贯主动布碗筷,帮家里人舀饭,但做完以后,也能和陈家人一块坐着。

  不过她坐的位置靠门侧,风大容易吹到身上冷不说,而且上菜布菜往往都是这个位置,是座次中由最小辈或是身份最末的人坐的,算是不成文的规矩。

  让万贯服侍,连往碗里装饭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元娘和陈括苍开始都很不习惯。

  倒是王婆婆和岑娘子,她们都泰然自若,好像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王婆婆自不提,岑娘子平日最是心软性弱,被人服侍,竟也坐得住,而且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姿态。

  元娘心底多少好奇,可这话不好说出去,只自己瞎琢磨,想是怎么回事。她只知道故去的爹是个好人,曾经是县丞,为官声誉不错,而阿娘家世较阿爹家要差一些,后娶进来的继母很苛刻,待阿娘不好,总之是有很多龌龊,自她出生前就断绝往来了。

  也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但元娘有分寸,知道那是阿娘的伤心事,所以不曾问过,只是心里偷偷好奇,并心疼阿娘。

  就是这么回想愣神的一瞬功夫,碗里的汤都被舀好了。

  赶在众人动筷之前,元娘本能回过神,她从不在吃上错过一丝一毫。

  今日王婆婆做了两菜一汤,蒸鲤鱼、糟萝匐炒鸡子,还有一道豆腐蛏子汤。

  最近蛏子在桌上出现的次数极多,这玩意元娘在乡下从未吃过,来汴京后吃到了腻。不知是不是汴京水运发达的缘故,蛏子在汴京人的吃食中很常见,蒸、煮、炒、拌什么样的做法都有。

  但做成豆腐汤她还是很爱喝的,因为汤里会吸纳蛏子的鲜,哪怕不放盐都自有鲜咸滋味,是其他任何河鲜海鲜都煮不出的鲜美味道,而汤面透胶白色,却又清澈见底。每回元娘吃完饭都能喝一大碗。

  糟萝匐炒鸡子中的糟萝匐是今日去方婆婆家送吃食时,方婆婆所送。

  王婆婆尝了,腌得很好,萝匐切成筷子粗细,腌制中脱去多余水分,以至颜色泛黄,口感嘎嘣脆,萝匐本身臭味也在腌制中散去,咬的时候只余浓郁甜味及淡淡辛辣。

  鸡子打破壳后,王婆婆往里加了一点酒,一点盐,然后才用筷子搅匀下锅煎炒至金黄。

  别小看那几滴酒,加了以后,鸡子的腥味就尝不出了。

  鸡子和糟萝匐放一块炒后,鸡子沾染萝匐的清爽,脆口的萝匐则多了柴火熏染的锅气,这道菜吃起来脆爽可口,后味辛辣不腻。

  非但适合做菜配白米饭,就是用来下酒,或是加入清水煮的面里头,都是极有滋味的。

  至于另一道蒸鲤鱼,没有什么复杂做法,就是简单蒸鱼,出奇就出奇在蒸之前涂抹的酱水用到了香料,是用花椒、砂仁、酱擂碎加水、酒、葱。

  这个酱水能祛除鱼腥味,吃起来除了鱼肉本身的鲜甜,回味还有微微的麻和香,口中不会有鱼冷后的腥腻。

  就是鲤鱼刺有些多,元娘不小心夹到了一块尽是刺的鱼肉,吃得苦不堪言。

  她不得不全神贯注和鱼刺作斗争,生怕不小心鱼刺入喉,被阿奶灌一大勺酸掉眉毛的醋是小事,不小心噎死是大事。

  她小时候村里就有因为饿得太久,吃鱼狼吞虎咽,结果活生生被鱼刺噎死的人。他死前被还痛苦折磨了一段时间,据说咳出来的都是血,给小小的元娘留下巨大的阴影。

  总之,自那以后,不管再饿再馋,元娘也是有基本吃相的。

  她爱吃,但也惜命。

  不过,正是这份专注让她没注意到阿奶和犀郎说了什么,等她好不容易吃完那块鱼肉,只知道十日后旬假,犀郎有个同窗回来拜访。

  至于对方是哪的人,因何而拜访,是否和犀郎关系很好,学问上专不专心等等,她是一点不知道。

  当元娘想问的时候,王婆婆直接把鱼头侧面边沿的月牙肉都给夹到她碗里,然后道:“用饭便用饭,别多话。”

  月牙肉是一条鱼里最好吃的两块肉,绝不会有刺,较鱼腹部的肉还要嫩滑。

  可谓是整条鱼之精华。

  被阿奶投喂了月牙肉,元娘很愉快的继续干饭,也不瞎问了。

  而且,因为得知自己要识字这个消息,元娘心情过于激荡,导致胃口起伏,她比平时更饿,连吃了三碗饭。

  之所以只吃了三碗,是因为王婆婆不让再吃了,她这个年岁长身体吃得多不稀奇,但天色渐晚,这个点若是吃撑了,夜里睡觉的时候仍然不克化,很容易伤肠胃。

  甚至吃第三碗饭的时候,王婆婆就不大让,目露不虞,还是元娘自己眼疾手快先装进碗里,才没被拦下。

  而且,为了防止阿奶改主意,元娘扒着筷子,吃得可快了,她直接放弃了刺多的鲤鱼,专心用糟萝匐炒鸡子下饭。

  但正是因此,元娘在吃完饭下桌以后,就开始打嗝。

  她努力想和嗝做斗争,但要是打嗝能被主人用意念控制,就没那么多出糗的事了。

  她打得疲惫不堪,甚至神色颓唐,决定放任自流,爱打就打。还是岑娘子看不过眼,倒了碗清水,让她喝一大口,分几次咽下去,期间尽量不要打嗝。等喝个两三口就不会打了。

  话音刚落,元娘捂着嘴,又开始打嗝。

  “怎么办,阿娘,不见效。”元娘瓮着声,捂着嘴,睁大眼睛和岑娘子求助。

  岑娘子也没了办法。

  最后,还是王婆婆站了出来。

  王婆婆交代元娘,一会儿自己问她吃饱了没有,她要回答吃饱了。

  元娘虽听得迷迷瞪瞪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她很听话的点点头,长辈说什么就做什么嘛,横竖不会害她。

  “你吃饱了吗?”

  “吃饱了。”

  这就结束了??

  元娘等了一息两息三息,也没等到后续。

  她禁不住主动问,“然后咧?”

  “什么然后?”阿奶沉声道:“你自己看看你还打嗝吗?”

  被阿奶这个一提醒,元娘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打嗝了,她目瞪口呆,不可置信道:“这样就成了吗?”

  “天爷啊,阿奶你会术法吗,怎生这般厉害?”

  王婆婆拿着一圆环的钥匙,正准备去堂屋侧边的大库房里,当初魏家退婚送的那些东西除了交子、首饰和田契,那些吃的用的都被锁在里头了。

  魏家出手,自然都是上好的东西,在市面上等闲买不到的。

  正适宜送人。

  被元娘这么一问,她索性停下来,神情无奈道:“我若是会术法,早变出这一屋子的东西了,你们还用受那么多苦?”

  好像也是,元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

  *

  到了夜里入睡的时候,元娘才知道阿奶拦着她不让多吃的做法有多么对了。

  吃的时候不觉得,但脾胃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开始隐隐发撑了,到床榻上的时候,更是隐隐胀得难受,她翻来覆去睡不好,偏又不到难受得发疼的地步,既然能忍着,就不必要找长辈,否则还要挨骂。

  她索性不躺床榻上了,自己踮着脚尖,绕着屋子一遍遍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消食。

  还别说,这样走了小半个时辰,真的没有那么胀了。

  她这才重新躺回去。

  元娘以为这样就能好好入睡了。

  哪知道身上舒服了,脑子又不安生。

  她始终想着识字的事,不知道读书难不难,字写起来是什么感觉?她应该也会像犀郎那样有一把自己的毛笔吧?她是不是也会先学《三字经》呢?阿奶对自己会不会很严厉?

  ……

  诸如此种的念头,占据了元娘的思绪,纷纷扰扰始不停歇,搅得她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好。

  月亮都攀上高山尖了,巷子里犬也不吠了,脑袋伏着双爪闭目而睡,只有元娘的屋子还在窸窸窣窣,那是她不断翻身时,衣角与被褥摩擦发出的声响。

  第二日,元娘睁眼时,外面的日头浓烈到隔着帐子都能把床照亮堂。

  她掀起床帐子,被恰好从窗外映射进来的金黄色光线刺激得眯眼侧头。

  天都这么亮了?

  她下床穿鞋时,整张架子床都被笼罩在暖黄色光晕里,照得屋子金灿灿,还有些燥热。

  元娘看着这不要钱的日头,估量了一下,现在少说也是巳时了。

  她就着昨夜剩的冷水简单洗漱了一番,照着铜镜感觉头发没怎么乱,也懒得重新编,穿了衣裳便下楼了。她着急忙慌的,主要是心里发虚。

上一篇: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