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日常 第54章

作者:东边小耳朵 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市井生活 日常 古代言情

  元娘尴尬笑了,但无妨,作为亲生的孙女,她有杀手锏。

  只见元娘依偎着王婆婆,头靠在背上,撒娇道:“不是天天啦,只是有时饿了,又怕下楼寻吃的会吵醒你,怎么样,我是不是乖巧体贴的世上顶顶好的孙女?”

  王婆婆食指点着她的额头,推了推,元娘配合歪头。

  “贫嘴!”

  逗乐完,元娘很是厚颜地夹了一块芥辣瓜儿,别说,还挺上头。

  黄瓜本就清脆爽口,水分也多,最适合口渴或者大鱼大肉以后吃,更别提是用芥辣汁水拌的。

  芥辣是用芥菜疙瘩做的,它说辣,其实鼻腔更刺激,麻麻呛呛,鼻子发酸,一下就能把人的眼泪逼出来。

  虽说听着有些难受,可吃起来却没停的,很上劲。

  芥辣瓜儿的做法简单,就是芥辣加许多蒜末和香油,以及食醋。

  它吃起来又辣又香,刺激上头,醋味则稍稍缓解后劲,会一个劲的分泌口水,吃多了甚至会满头大汗。

  不论是夏日还是冬日,芥辣瓜儿都是很适宜的下饭小菜,在市井里最为常见,因为口感清爽,吃完以后,人也容易醒神。而且便宜,不值得几个钱。

  王婆婆做这道芥辣瓜儿,有自己的秘方,她会加点糖跟酱油,口感更有层次,留有余味。

  元娘一吃就上瘾,虽然每回都被辣得快落泪,但缓一缓还是会继续夹。

  与其下饭,倒不如闲时无聊吃,能吃许久,味道又好。

  很快,饭前偷吃的元娘就收到了王婆婆的制裁,被重重拍了手背,“你都吃了,一会儿用晚食的时候吃什么?你变一道菜出来?”

  “我变不出来,但是我有阿奶,阿奶最厉害,什么都能做到!”元娘做出谄媚样,奈何她生得好看,即便如此也只会让人注意到她眉眼弯弯似圆月,笑容灿烂又明媚。

  王婆婆乜了她一眼,并不搭话,因为她知道自己不管说什么,元娘都能讲出花来。

  倒是元娘,自顾自继续说,她悠悠叹气,“真是的,阿奶,你说下午的时候,范妙青和俞莲香是故意的吗?说是给我解围,结果我更尴尬了。”

  “你觉得的呢?”王婆婆语意不明,反问她。

  元娘想了想,摇摇头,“我不知道,但总觉得不大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想了。”

  王婆婆见她想不出什么,这才一点点帮着剖析,“你想没想过,就差一个人,你弟弟不是在外头吗,他年纪小,窦二娘旁边还候着一个婢女,唤了去喊很难吗?怎么就一定得各自的适龄兄长?

  “退一步说,她们真想不到,那就看着你输又能如何?行酒令乐的不就是一个输了饮酒,众人调侃吗?你的酒量不算好,但喝十几杯醉不了,便是醉了能怎样?俞家二婶不就醉倒了吗,有谁说什么?”

  元娘又不傻,听王婆婆说到这,哪有不明白的。

  她沉默了起来,盯着地板,好半晌才闷闷道:“所以,她们是故意的?那我往后是不是不应该再和她们往来了?”

  哪知道王婆婆却在摇头,她把万贯洗净的羊双肠放了酒和姜丝腌制,边干活边教导孙女,两不耽误,语气也轻松平淡。

  “俞莲香的自私出自她的天真,范家小娘子的好相处出自她的不天真,不论你要与她们中的谁相处,都要掂量清楚其中的份量。没有谁一定要交恶,只看你自己的权衡,再坏的人也能交好,再好的人也要提防。

  “你听不懂也无妨,我只问你,知道她们为何要把各自的兄长拉来吗?”

  这个问题元娘可知道得很,她自信点头,“莲香很明显,她想让我见她兄长,最好叫我喜欢上,对她兄长趋之若鹜,如其他的小娘子一般!如此一来,我对她也会倍加殷勤,她没什么坏心思,就是被人簇拥惯了,总想做最受人喜欢的一个。”

  “至于妙青,我觉得,她似乎也想撮合我与她兄长。”元娘的语气逐渐迟疑,“但是……不知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觉得她的念头和莲香不同。窦伯伯许诺我的嫁妆会同窦姐姐一样的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只自家几个亲戚知道,范家就是其中之一。”

  窦老员外疼爱女儿,陪嫁不菲,不说给元娘一份一样的,只消有一半*,乃至三分之一,加上她自家的嫁妆,可以想象会有多丰厚。

  而范家日渐衰弱,银钱上很紧张。

  不是元娘恶意揣测,只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殷勤,更莫说还有那么多迹象。

  她纵然不想怀疑,脑子也不允许她稀里糊涂。

  “不错,还算耳聪目明,没有蠢到家。”王婆婆赞许道。

  眼看腌制得差不多了,王婆婆也不和元娘扯闲篇,直接把她赶出去,不耐烦道:“好了好了,你快出去,等会烟起来了,别把你身上的衣裳也熏着了,到时候一身油烟,我看你还敢不敢出门玩。”

  王婆婆用手肘把元娘推出去,自己把手放进木盆里洗,因为刚刚往羊肠里灌了羊血与羊脂,手上荤腥着呢。她顺带喊万贯,“你把退了的火塞进去,煎羊白肠火得够大。”

  *

  元娘被迫离开灶房,无所事事的她,干脆去找犀郎了。

  犀郎在写先生交代的课业,但也写乏了,正在时不时盯院里的桑树,时不时目光远眺,看的东西时远时近,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护好双目。

  横竖他闲着,元娘就和他用诗句玩起了游戏。

  今日之元娘非过去目不识丁的元娘,她可厉害着呢!

  她打头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陈括苍作诗不行,背诵,呵呵,恕他直言,未曾输过。因此,他几乎毫无迟疑,当即接:“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元娘接的也快,她可是王婆婆亲自教导出来的,论博闻多识,王婆婆绝不输陈括苍的先生们。

  “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

  ……

  两人一对起来就没完,还是王婆婆喊她俩吃饭,才勉强暂时结束。

  今日的主食是莲子百合粥,清火润肺的,午食虽然丰盛,但吃得太荤腻了。

  但王婆婆却让她们先一人吃一个春卷。

  春卷是薄皮里放了豆芽、笋干、菘菜、豆干,然后薄皮左右对折后,往前卷,每个都不大,两到三指宽,卷好了放进油锅里炸。

  春卷外头的薄皮炸得金黄酥脆,尤其是刚出锅的时候,用手稍微用力一捏,外皮就碎成金黄小碎片了,吃起来一点都不费牙。但是豆芽会随着咬动被从春卷里拖出来,豆芽汁水多,豆干嚼着香,混着酥脆外皮,越吃越起劲。

  王婆婆还让她们吃完春饼以后,得咬一口生萝匐。

  虽说萝匐也有降燥气的作用,但吃它不是为了这个。

  “立春立春,就是得咬春嚼春,今年才会丰收。”王婆婆面上高兴,顺口道:“要是犀郎今年能中举,等明年立春的时候,我就去盒子铺去叫苏盘,你们是没吃过,苏盘里光是荤菜就有七八种,炒素菜也有许多,都帮着切好了,只管往薄皮里夹,可有意趣了。宣泰桥吴记盒子铺做的最好,卖得还贵,但一到立春,各家派去买苏盘的小厮能排到后一条街。“

  象征性的吃过春卷,咬了口生萝匐以后,才真的开始用晚食。

  芥辣瓜儿的好吃自不必提,旋煎羊白肠也很好吃,煎完就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咬开以后,里头的羊血香嫩可口,不知道王婆婆是如何处理的,一点腥味也没有,反倒有些像豆腐,却比嫩豆腐有滋味。

  吃过饭后,万贯将碗筷洗净。

  众人都闲下来。

  元娘本想上楼去,却被王婆婆给叫住了。

  看王婆婆的架势颇为严肃,跟着一道进屋的短短几息里,元娘把自己最近干过的事都仔细想了一遍,就差王婆婆忽然一拍桌,怒喝一声,然后她就会倒豆子一般把自己干过的坏事说完。

  然而并没有。

  王婆婆坐在深驼色的床帐下,静静道:“你渐渐大了,自己有主意,有些事我也该问个清楚。”

  “元娘,你想高嫁还是低嫁?”

第44章

  “啊?”元娘睁大双眼,表情茫然,不知道阿奶为什么会这样问。

  她再如何活泼、不拘小节,也是个正当年纪的小娘子,猛然一问,惊讶过后,多少难为情。

  元娘的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衣带缠成卷,微微偏头,不解道:“阿奶,你怎么突然问这个?”

  “你的终身大事,自然要问过你。”王婆婆一反素日里的凶悍严肃,用的是平静商议的语气。

  她坐在床榻上,暗沉的床帐虽然没有放下,但是也挡住了左右两边。

  王婆婆屋里的光线本来就不好,又是暮色昏沉的时候,阴影被拉得很长,整个屋子都像是笼罩在暗色里。一如王婆婆,她其实也不年轻了,虽然尚有几分力气,中气足得能骂街,但是也不能掩盖年纪。

  况且,她也怕。

  她这一生经历太多,知道人命有多脆弱,她的丈夫、儿子,哪怕她再怎么不愿意,也都早早离她而去。

  她怕自己的性命也会如丈夫和儿子那般说没就没了,有时候,一场急病,一个意外,世事多变换,谁也说不好。那她的元娘怎么办?

  王婆婆总希望自己能多帮元娘做点什么。

  犀郎她不担心,这个世道对男子宽宥,他怎么都能活下去,倘若侥幸考取功名,自有一番活法。元娘是女子,终身只能靠婚嫁,如此方不至颠沛流离,而且她生得太好,倘若他日真的要独立门户,还不知会有多少祸端。

  为此,她的婚事倍加艰难。

  即便是低嫁,也不是范家大郎之流的人,可以家世稍低,却绝不能护不住她的元娘。

  越是低嫁,越挑男子品性。

  否则,只会是苦难的开端。

  王婆婆怎么舍得元娘受苦,这是她一勺米一勺汤喂养到这么大的,亭亭玉立,小脸莹润。

  她还记得当初好不容易各方周旋救下儿子,最后削去官职,散尽家财,只保下一条命。那时候,说不累不难是不可能的,她豁下尊严脸面,去求人,一家人狼狈的离开汴京。

  路上还遇见了劫匪,侥幸保住性命,却只剩下她缝进衣角里的一些金子。

  但她想,没事,人活着就行,她还有儿子得护着。

  谁知道儿子在狱中伤了根本,即便一直吃药,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她在灵堂前,望着儿子的棺椁,听着外间人催债的声音,也不是没有过万念俱灰的时候。

  是年幼的元娘,还不及腿高的元娘,垫着脚,用像藕节似的有肉窝的小手努力帮她抹泪,喊着阿奶不哭。

  灵堂的风很冷,吹得灵幡簌簌,漫天的白色纸钱,就连火盆里的火都时高时低,难以琢磨。棺椁里,躺着她的儿子,面色青白,一动不动,她不必再忧心他会否下一刻就止不住的咳嗽,更不用怕阴雨天他断过的骨头会刺痛难忍。

  他解脱了。

  可她还有元娘。

  出生在流民中,自幼跟着受苦的元娘。

  需要她护着。

  其实,人心都是偏的,她疼爱犀郎,会一整夜为他诵经祈福,可她更爱元娘,元娘是在她最灰暗的时刻出生,度过了最艰苦的一段日子,她愿意为元娘豁出性命,只求元娘一生安康。

  当然,是如果可以的话。

  可惜世上没有这样划算的买卖。

  那就只好费心筹谋。

  在王婆婆追忆往昔心绪的时候,元娘上前侧坐到床榻边,抓住了王婆婆的袖子,宛若求助般,忐忑开口,“阿奶,我不知道。你教教我,高嫁如何,低嫁又如何。”

  “所谓高嫁,自是费心攀上好门第,日子富裕体面,那么必然要受些苦,事事小心谨慎。可若是低嫁,或许很累,甚至得贴补嫁妆,但能自己掌家,腰板子更直些,这里头差别可大了。”

  其实,高嫁低嫁也说不准哪个就一定更好。

上一篇: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