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第112章

作者:笑佳人 标签: 情有独钟 甜文 爽文 轻松 日常 古代言情

所以父皇还给了她与二哥五日的假,所以初九那日早朝,父皇会有决断。

.

腊月初四、初五这两日,兴武帝让严锡正去跟耶律崇兄弟商议东胡的降书内容了,譬如东胡今后要向大齐俯首称臣且年年进贡,譬如进贡的骏马、牛羊、皮毛数量,譬如这次东胡王庭赎回耶律崇等人的赎金金额,至于大齐将士自己从草原上赶回来的数万匹战马,那是大齐的战利品,与东胡无关。

耶律崇知道自己的伤势,八成是治不好了,在自己的骨气与兄弟妻儿们的性命中间,耶律崇选择了后者。

既然谈好了降书内容,初六这日早朝,坐在椅子上被人抬进大殿的耶律崇忍辱负重地在降书上按下了东胡王印,接下来就没有耶律崇兄弟两家什么事了,等以耶律续为首的东胡使臣回到草原再把赎金送过来,大齐自会放了耶律崇以及兄弟俩的家眷。

外邦之事解决了,待耶律崇兄弟被带下后,兴武帝发布了一道旨意,让中书省将之前废太子的诏书发往各州县,昭告天下。

严锡正、戴纶才领了旨,兴武帝便靠进龙椅,连着咳嗽了很久。

帝王的老态早已有目共睹,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咳嗽,太子之位还空了,大臣们能不着急?

所以,立即就有文官奏请皇上尽快选立新太子,以固国本。

这确实是关系大齐臣民的大事,文武百官都跪了下去,恳请皇上选立新太子。

兴武帝咳了一会儿,扫视一圈下面或老迈或年富力强的臣子们,叹息道:“朕知道,朕知道,这是朕开创的大齐朝,太子的事朕比你们还急,这样,严锡正、戴纶、聂鏊,六部尚书,还有安王、雍王、吕瓒、张玠、侯万中、薛业、樊钟,散朝后你们都来御书房,帮朕参谋参谋。”

安王是废太子,却也是皇长子,兴武帝要他参与新太子人选的商议,便是彻底绝了臣子们继续拥立安王之心。

一时间,超过一半的臣子都看向了站在安王一侧的咸王,敬王还在假中没来上朝,否则也要迎接大臣们的审视。

.

散朝后,严锡正等十六人分成文武两列候在了御书房之外。

还没进去呢,樊钟先表态道:“这么大的事,我可不敢乱出主意,我也不懂,等会儿皇上问了你们尽管开口,谁也不用看我,反正最终我都会听皇上的,皇上立哪位殿下我就认哪位殿下。”

吕瓒、张玠、侯万中、薛业也都是这个意思。

同属武官阵列的雍王:“……那皇上叫你们过来做何,让你们听个热闹?”

严锡正:“关乎江山社稷,皇上既然信任我等,稍后我等秉持公心直言不讳便可,不必有太多杂念顾虑。”

众人沉默,直言不讳,哪有那么简单,支持对了还好,支持错了就要得罪新太子了。

这时,何元敬出来了,请诸位入内。

第138章

十几位重臣跟在何元敬身后走进御书房时, 发现里面除了兴武帝,还端坐着一位起居郎。

起居郎隶属中书省, 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与朝政大事,像兴武帝主持朝会、祭祀宴请、观武狩猎以及接见外邦使臣等期间起居郎必须在场履行职责,而兴武帝日常消遣或是在御书房召见大臣,他便不喜欢召起居郎随侍左右,除非他认为有必要叫起居郎过来记上几笔。

今日兴武帝要商定储君人选,这等关系到下任帝王的大事,当然要传起居郎了。

人都到齐了,兴武帝单独给虽然比严锡正还年轻一岁但今年开始拄拐当差的礼部尚书谢训文赐了座,然后就让何元敬退出去了。

兴武帝的身后悬挂着大齐的舆图,他把椅子侧着放着, 扭头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舆图,再看向排成两列的臣子们,指着舆图笑笑, 道:“十八年了, 朕把大齐治理得还不错, 你们说是不是?”

众臣异口同声地道是,严锡正再单独道:“非臣阿谀,皇上的文治武功,毫不逊于秦皇汉武。”

兴武帝在别的臣子附和之前摆摆手:“左相过誉了, 朕可不敢跟秦皇汉武比, 朕当年起事为的是让那些跟我一样受前朝昏君奸臣残害的百姓们都能吃饱肚子都有安稳觉可睡,如今朕做到了,朕就算没辜负当年诸位与天下百姓对朕的信任,朕这颗心也就踏实了。”

“但这功劳不是朕一人的。”

说话间,兴武帝站了起来, 从文官这边的严锡正开始,一一回忆在场这十几位文武大臣的功劳,其中只有御史大夫聂鏊、礼部尚书谢训文是兴武帝登基之初提拔任用的前朝官员,只有工部尚书柳杞、刑部尚书林宪是开国数年后凭才干政绩升上来的新朝能臣,这四位都没有从龙之功,却有辅佐兴武帝稳固江山、利国安民之功。

剩下的左右二相、三部尚书以及雍王等武官全都是开国功臣、兴国功臣。

回忆了一圈,夸了一圈,兴武帝停在舆图前,拍了拍京城洛阳的位置,道:“大齐能有今日的国泰民安,是因为朕为之倾注了半生的心血,是因为有你们辅佐朕为之倾注了半生的心血,少了朕,你们未必能等到一个带着你们开创新朝的皇帝,可少了你们,光靠朕自己,朕也一定做不成这个皇帝。”

严锡正带着众臣跪了下去,双眼含泪:“皇上乃天命所归的救世明君,臣等既有幸得遇明君,岂有不鞠躬尽瘁为皇上效忠之理?先有明君赏识,才有臣等的涓埃之功,全都是为臣者的本分,万万不敢在皇上面前自傲。”

兴武帝:“都起来,今日这里没有君臣,只有朕与朕的一帮老友,谁敢再动不动下跪,朕撵他出去!”

等众臣们都站好了,兴武帝坐回椅子上,叹道:“你们可以谦虚,但你们肯定都跟朕一样,盼着大齐一年比一年更强盛,这总没错吧?”

众臣颔首。

兴武帝:“想让大齐强盛,既要有你们这样的贤臣辅佐,也需要有一位明君在位掌舵。那什么样的皇帝才叫明君?朕刚登基时还说不清楚,就知道要勤政爱民不能鱼肉百姓,理政理了这么多年,如今朕总算能说个明白了。”

“第一,明君得英明睿智,得知道天灾来时如何赈灾灾后如何治理防范,得知道外邦来袭时如何排兵布阵御敌打完了如何练兵强兵改进兵器,对不对?”

众臣纷纷道是,只有秦弘想到自己监国期间的无能与头疾,羞愧满面。

兴武帝注意到了,安抚长子道:“弘儿不必羞愧,你虽然不够英明睿智更没有迎难而上的魄力,但你能够请辞就说明你有自知之明,能甘愿为了大局舍弃唾手可得的帝位江山,光凭这点,朕也高看你一眼。”

秦弘:“……”

父皇好像是在骂他,又好像真的是在夸他。

兴武帝继续道:“回到明君上,第二,明君必须知人善任,每天那么多国事,光靠明君自己用不了几年就得累死,所以明君得有辨认能臣将才的眼光,让有能力的文臣辅佐治国,让有将才的武官练兵御敌,像永康那种为了金银什么官都举荐的,像弘儿因为信任亲姐就敢帮着举荐的,这样都不算明君之材。”

秦弘涨红了一张脸,大臣们也都不好吭声。

兴武帝:“第三,明君还得勤政爱民,否则一个皇帝再睿智再知人善任,他天天把那份睿智用于想方设法地偷懒享乐,今日斗蛐蛐明日睡懒觉,那他哪来的时间去处理国事去提拔贤才?时间一长,朝堂被权臣奸臣掌控,必然生乱。”

秦弘:“……”斗蛐蛐睡懒觉,父皇是在骂二弟三弟吗?

大臣们继续不吭声。

兴武帝:“最后,明君要有远见,百姓们可以只想着今年的庄稼收成,士兵们可以只想着今年的刀枪战马都还能用,明君得想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只有心里装着让百姓能得几十年的丰衣足食、装着让将士们能几十年都打胜仗的皇帝才不敢为一时的太平懈怠,只有时时保持进取之心的皇帝才能比开国之君更上一层。”

文臣们纷纷夸赞皇上这四条总结得精妙!

既然知道明君该是什么样的了,兴武帝靠到椅背上,对着这帮肱股之臣道:“来,都说说,朕的五个子女,哪个最有明君之相。”

五个子女……

严锡正闭上了眼睛,并且也想找把椅子坐下。

聂鏊眼角抽了抽,越老越薄的嘴皮子也动了动,暂且忍耐住了。

几位文官重臣这边就不说了,便是武官那边,皇上暗示得都如此明显了,吕瓒震惊地看向身后的张玠,张玠早已垂下眼帘,侯万中、薛业眼观鼻鼻观心,樊钟还是那副我虽然听着但我什么都不懂也绝不会插嘴的大大咧咧的模样。

众人或许是不想开口,或许是在等待恰当的时机,于是,多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的雍王最先张嘴了,难以置信地看着兴武帝:“大哥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五个子女,这可是选太子,有永康、麟儿什么事?”

兴武帝盯着弟弟道:“朕开创的大齐,朕辛苦半辈子才清除了内忧外患的大齐,朕要选一个能把大齐治理得更富庶强大的明君才放心,那朕看重的就只有明君之才,朕的儿子行,那就儿子上,朕的儿子没本事,那就朕的女儿来。”

雍王:“可……”

兴武帝:“怎么,朕还做不了大齐的主,当不了老秦家的主了?”

雍王长了一身硬骨头,别的事他可以听大哥的,这事他该说的也必须要说,且说得理直气壮:“大哥当然能做主,哪边都该由大哥做主,可我没听说过谁家会把家业留给女儿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大哥真让麟儿当储君,那大齐将来到底是姓秦还是姓张?”

说着,雍王毫不掩饰怒火地看向张玠。

张玠跪了下去,叩首道:“臣不敢干涉储君选立之事,臣只发誓臣一家绝无任何叛逆之心,求皇上明鉴。”

兴武帝没有免张玠的礼,也没有生弟弟的气,笑着道:“自然是姓秦,麟儿若为储君,她的子女都只会姓秦,张家若不愿意,朕绝不勉强,收回赐婚的旨意就是。”

张玠俯首道:“臣不敢,张肃能为皇家绵延子嗣,是他之福,也是臣一家之大幸。”

雍王:“呸!当然是你们老张家的福气,就算麟儿的孩子姓秦,他们也都是你们老张家人的种,我大哥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轻轻松松就被你们老张家的种抢了得了,你张家的祖宗九泉之下都要笑活过来了!”

兴武帝依然心平气和,甚至还能打趣雍王:“朕让你们从朕的五个子女里选有明君资质的,雍王直接就认定朕会选麟儿了,莫非在雍王心里,麟儿便是最符合明君的那个?”

雍王急了:“大哥你别笑!是,我承认麟儿最有明君之相,可她当了储君后大齐就要改姓张了,这样,大哥你选老三行不行?让老三当太子,麟儿做妹妹的给他辅政,老三最听麟儿的话了,他们兄妹俩一心照样能把大齐治理好!”

兴武帝看向众臣:“你们说说,咸王可否为储君?”

杨执敏看看左右,带了个头:“咸王殿下怕是做不到勤政。”

聂鏊:“岂止,臣观咸王根本无心政事,既无治国之心,又何来治国之能?”

坐在椅子上抱着拐杖的礼部尚书谢训文见皇上看了过来,无奈地摇摇头:“咸王纯善礼贤下士,可为贤王,当不起明君之重任。”

除了雍王,无人拥护咸王,故咸王被踢出了储君备选。

雍王:“老三不行,还有老二,老二这次直捣王庭,战功彪炳……”

严锡正连话都没让雍王说完,抬脚往旁边一跨,正色反驳道:“敬王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臣与贵妃娘娘屡次劝谏其专心读书敬王都置若罔闻,连臣等至亲都无法谏言,敬王若为君,定会闭塞视听一意孤行,大齐危矣!”

兴武帝看向兵部尚书谭士逊。

谭士逊瞥眼礼部尚书谢训文,只能秉公道:“敬王勇武,可为猛将,然其好谀恶直,确实如左相所言。”

兴武帝再看向陪着一双儿女去北伐的侯万中。

侯万中:“……北伐期间,公主明令禁止东西两路奇兵乱杀胡人中的老弱妇孺,后来臣听西路奇兵所言,敬王曾因遍寻胡人部落不得而动怒滥杀,军令尚不能令敬王服从,臣等若有谏言,怕是也无法说服敬王。”

兴武帝叹道:“敬王这点跟他王叔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得有人能压着他才行,否则他敢把天捅破,回头还要怪天不够结实。”

既然无人拥护敬王,敬王也被踢了出去。

雍王犹不死心,指向秦弘:“弘儿……”

秦弘扑通跪了下去:“侄儿无才且有疾在身,求王叔不要再害我了!”

成功让雍王闭了嘴后,秦弘再朝父皇道:“方才父皇所言明君之质,庆阳殿试时曾有治国十策如今又有北伐军功,是为文武双全英明睿智。兴武十一年庆阳举荐落魄举人贾方平为官,后贾方平推行政令有功,是为知人善任。庆阳跟随父皇南巡期间,白日问政于官,夜里著书启民,是为勤政爱民。《南巡游记》中,庆阳既有解决近年黄河水患之计,又有让凉州等黄土丘陵之地化为青山减少黄河裹挟泥沙之宏图大志,是为目光长远,故儿臣举荐庆阳为大齐储君!”

今日之前,他是真没想到父皇有立妹妹的心,但当父皇亲口说出来,秦弘立即觉得妹妹确实当之无愧!

大臣们也都知道庆阳公主确实有明君之质,这点他们无法反驳,认为立庆阳公主的不妥之处,雍王那边也全都替他们说了,最关键的一条,便是等庆阳公主的子嗣继承皇位后,大齐皇室究竟是姓秦,还是明为姓秦实则姓张。

而这一点,兴武帝还没有正面回应。

兴武帝看着愤怒又焦急仿佛随时要被张家夺了老秦家江山的弟弟,笑道:“朕姓秦,但朕的骨子里也流了一半母族郭家的血脉,所以说朕明着姓秦,其实朕也可以姓郭。当然,天下百姓还是更习惯按父姓论祖宗,等朕立了麟儿,朕让麟儿的子嗣继承老秦家的父姓,那他们就只是老秦家的子嗣,这天下还是老秦家的江山。”

雍王:“大哥你这是强词夺理!”

兴武帝:“你若这么想,朕就再给你讲一个千百年来所有人都得承认的一个道理,从古到今,皇室永远都是轮流做的,没有一家能长长久久地独占这江山。朕有本事,朕可以把江山传给麟儿,麟儿有本事,她可以把江山传给她的麟儿,但总有一日,老秦家会出一个败家玩意亡国之君,总有一日,大齐会沦为前朝,会只存于青史。”

“亡国前的大齐与朕已经没有关系了,朕的胳膊再长也伸不了两三百年之远,朕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朕能看见的这代大齐子民留一位愿意庇佑也有本事庇佑他们的二代明君。”

“老秦家的那位亡国之君如何挨骂,都减损不了朕的英名,但朕若选错了二代之君,让他把江山百姓祸害了,朕必将晚节不保被后世嘲笑。”

“所以,朕才不在乎这江山将来到底姓什么,朕只要朕与朕的继位者都是明君,只要麟儿在位期间的大齐百姓比朕在位期间过得更好,朕身为开国之君的功德就圆满了,朕将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任何人。”

单独坐于大齐舆图前的兴武帝,闲话家常般对他的弟弟、长子、功臣们如此道。

第139章

兴武帝的五个子女中, 庆阳公主独有的明君之质无人质疑,庆阳公主的子嗣会继承皇姓依然属于皇室正统, 再加上兴武帝做此选择不是指望让秦氏江山千秋万代而是为了造福万民,大公无私前所未有,有了这三点,十几位重臣再无反对的理由,就连平时最坚守朝纲礼法的御史大夫聂鏊、礼部尚书谢训文也都跟着跪下了,齐声赞颂吾皇乃万古第一圣明之君。

除了大臣们的拥护,储君人选也理该得到宗室的认可,尽管兴武帝有乾纲独断的权势与威望,今日他叫雍王、安王过来,便是给了老秦家宗室的体面。

上一篇:困春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