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18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康熙帝怒道:“朕就不该听你在这里胡说八道!”

说着,甩开他的手,背手急速向前走。

德亨忙追上去,道:“皇上,我还没说完呢。”

康熙帝呵斥道:“拿出证据来,再来朕面前说话,你再弄这些无稽之谈,朕定不饶你。”

德亨以为康熙帝是让他拿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自古通往来的证据来,眼睛一亮,就道:“那您得让我去文华殿翻阅典籍才行。”

看我不给你找出一条中、朝边界线出来。

已经到了澹泊为德行宫了,康熙帝被他吵的不行,没好气道:“去,你现在就去,朕看着你就心烦。”

德亨住脚:“嗻。”

侍卫在太后宫门口依次列站定,眼睛都不住往被拒在宫门口之外的德亨身上瞟,德隆脸色不大好看,小声说德亨:“你胆子太大了,你怎么敢得罪皇上。”

德亨奇怪:“我没得罪皇上啊,皇上又没罚我。”

德隆:“你……”

德亨推他:“行了,你快跟上去伴驾,我去文华殿了,你好好当差,等我回来。”

说完,就在各种视线下,转身大步离开了。

徒留站在宫门口不知是进还是去追他的德隆左右为难,最终跺了跺脚,咬牙进宫门去了。

还是先伴驾要紧。

等回头,他再和德亨掰扯他在御前太过胆大包天,什么话都敢说的事情。

要不就等雍亲王回京了,告诉他,让他教一教德亨,不要什么话都往外说的道理。

第214章

文华殿, 是紫禁城之内的皇家图书馆,明朝时,这里是“太子视事之所”, 后为皇帝经筵之所,同时,每届科举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到了康熙帝朝, 文华殿殿宇重新修缮,继续沿用之前的作用,以及,前明遗传下来的典籍,也都在文华殿储藏。

有清一朝,朝廷演化出了“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其中,文华殿大学士之职, 统辖百官, 为百官之首。

所以,要是翻阅史书及前人记载, 去文华殿准没错。

现任文华殿大学士是萧永藻,任职吏部尚书。

吏部这两年也是频频更换尚书,四十八年,原吏部尚书马尔汉乞休,康熙帝准了,迁礼部尚书富宁安为吏部尚书, 代替了马尔汉, 为吏部满尚书。

然后, 在康熙四十九年, 徐潮因病,乞休,康熙帝也准了,迁兵部尚书萧永藻为吏部汉尚书,同年,授文华殿大学士。

这老一辈的大学士、汉臣们,像是陈廷敬、李光地、张玉书等,都到了年纪了,病痛的病痛,少力的少力,能致仕的,都乞骸骨了,不能致仕的,不是不想,而是康熙帝不放。

比如陈廷敬,去年就生了一场病,他再三跟康熙帝请求致仕,康熙帝都不允许,而是派遣了御医去他府上诊治,然后让他安心在京城家中养病,等皇帝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得托着老迈的身子去皇帝身边当差。

人生老病死之事,最是莫可奈何,皇帝不放,陈廷敬也无法,只能在京城家中修养,而不是回祖籍山西阳城,叶落归根。

因为康熙帝带着皇太后常住畅春园,侍卫、护军、大臣、官员等都随驾迁去了畅春园办公,只留下一些末等、不入流的小官小吏,以及日常轮班站岗的三等侍卫们守卫这座巍峨的皇宫。

所以,紫禁城中静悄悄的。

但静,也只是暂时的。

等康熙帝有了决定,皇太后下懿旨,大选开始,这紫禁城的后宫中,可就热闹了。

其实就算是现在,紫禁城的后宫中也很热闹,比如,四福晋就时不时的进宫“陪伴”德妃,其他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等,递牌子进宫,也比往日更加频繁。

因此,这热闹,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有康熙帝的口谕,德亨又拿着御前侍卫的腰牌,他很轻易的就进了文华殿。

但是,看着这浩如烟海的图书殿堂,德亨一时间有些麻爪了。

德亨问看守文华殿的书办:“有关朝鲜的书籍等,在哪个地方?”

书办茫然:“并没有记录朝鲜的书籍。您若是想要朝鲜藩属国的文书,您应该去理藩院查找。”

德亨换了个问法:“自秦汉以来,凡是记录中、朝两国战事等书籍,在哪一列?”

文书死鱼眼,觉着德亨是来消遣他的,压抑着性子道:“回德公爷,奴才不知。”

德亨奇怪:“你不是这文华殿的书办吗,你怎么会不知?”

书办呵呵笑:“老奴要是啥子都知道,也不在这这里做个书办了。”

德亨:……

行吧,你让个图书管理员在大脑里检索内容,确实为难人家了。

德亨:“那,史书在什么地方?”

书办松口气,道:“您跟奴才来。”

将德亨带到一立书架旁,道:“您要的史书典籍,都在此了。”

德亨看着上面的《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彻底歇了让书办代找的心思。

德亨:“你还是跟我说说,这文华殿的书籍,都是怎么编立的吧。”

于是,书办就指着书架,道:“这是史部,那是文部,那是游记部,那是……”

德亨听的脑子嗡嗡的,打断他道:“就没有个规律吗?这一架上的书是什么?”

书办:“……没有整理过的杂书,应该都是没用的吧。”

德亨心下一凉,从落满灰尘的书架一角,掏出一本卷了边的书,抚平,一看书页:《素书》二字,赫然纸上。

德亨打开,大体看了一眼,有缺页,有水渍洇过的痕迹,有……一看就是因保存不当,才被丢弃在这里的。

德亨将书本放下,突然问了句:“可有前明的《永乐大典》?”

书办迟疑问道:“不知这永乐大典,是记录什么的?既是‘典’,应有名有录,奴才孤陋寡闻……并未听说过此等典籍。”

德亨张了张嘴,觉着滑稽可笑同时,又深深的无奈。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没有义务教育的时代,在文华殿任职的书办,算是学识最渊博的底层百姓了。就连他,都不知道世上有《永乐大典》,更别提宫外汉家百姓了。

更有甚者,可能,也许,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都不知道,前明,曾有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这些未来的国家栋梁们,若是连《永乐大典》都不知道,更遑论明朝的功举了。

他们知道郑和吗?他们知道七宝大船吗?他们知道,他们现在主张所禁的海关,有很多,就是明朝建起来的吗?

……

算了,在这里一本本书找下来,找到胡子花白都不一定能找的到。

德亨出了文华殿,踱步走在这座空旷静默的宫城里,恍惚间,有了他只是此间游客的感觉。只要出了文华门,外面就是挤的走不动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导游拿着大喇叭的吆喝声。

站在文华们内,德亨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抬脚,走了出去。

外头,仍旧是安静一片,不是他以为的熙攘与喧闹。

“德亨。”

德亨抹了一把眼睛,深吸一口气,回头,笑招呼道:“阿尔松阿,你怎么在这里。”

阿尔松阿看了眼他似乎有些发红的眼睛,道:“我听说你进宫了,来了文华殿这边,就过来看看……咱们有些日子没聚了。你不是在畅春园当差吗?皇上给你派了差事?”

德亨笑道:“算是吧。我跟皇上请旨,来文华殿查阅一些典籍,结果,这文华殿里书海浩渺,实在不知该从何找起。”

阿尔松阿问道:“若是方便的话,可能跟我说说,你要找什么样的典籍,可有我知道的?”

德亨道:“没什么不能说的,就是找一些前朝记载的,朝鲜和中国接壤的一些记录,比如战事、出使、边境线纠纷之类的。当然,要是有《徐霞客游记》这样的地理游记就更好了。”

阿尔松阿:……

德亨见阿尔松阿一派无语的样子,就失望道:“你不知道也没关系,就连看守文华殿的书办都不知道呢。”

阿尔松阿道:“我虽然不知道你说的这些,但我知道,哪里或许有你想要的。”

德亨好奇:“哪里?”

阿尔松阿:“位于南池子大街南口的皇史宬。”

德亨一拍脑门,咳声道:“我怎么把那里给忘了,我不应该请旨来文华殿,应该去皇史宬的。”

宬,就是藏书的屋子的意思,皇史宬,就是皇家珍藏书籍、档案的地方。

南池子大街,就在天安门东侧,以前,德亨可没少从那里经过。

皇史宬始建于明朝,明朝为了防范和对朝鲜、鞑靼、瓦刺等北方民族用兵,可是愣生生的从南京迁都到北京,这叫“天子守国门”。

就跟康熙帝的乾清宫一样,明朝宫廷,有许多实时性的奏折、档案等原本原件,就定期存储在皇史宬当中,文华殿中藏典籍,皇史宬中藏档案,这是有明确的分工的。

德亨一拍掌,道:“我现在就去皇史宬,你……”

阿尔松阿道:“我跟你一起去。”

德亨奇怪:“你不当差吗?”

阿尔松阿:“你忘了,我在我老父手底下当差。”时间自由的很,想当差就当差,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德亨哀叹:“也不知道皇上怎么想的,儿子怎么能在老子手下当差呢?怎么着,这理藩院成你家的了不成?”

阿尔松阿勾了勾唇角,道:“闭嘴吧你,皇上的安排也是你能置喙的。”

两人说着话往天安门走,路上,德亨随口问道:“对了,你们家今年,有参选的秀女吧?”

阿尔松阿点头道:“是,我妹妹和侄女儿今年参选。”

阿尔松阿的妹妹,就是阿灵阿的嫡次女,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是品貌、家世和年纪,都是刚刚好,是今年大选的热门秀女。

阿尔松阿所说的侄女儿,是他庶出大哥阿尔本阿之嫡长女。

阿尔松阿虽然为嫡子,但他还未娶妻,同样为今年大选的热门女婿、或者说额驸人选。所以,在弘毅公府上,这位庶长房嫡出的格格,算是孙辈中,最矜贵的女孩儿了。

“不过,我侄女儿年岁尚小,和你差不多的生日,这次恐会落选,得等到下次大选,才会栓婚吧。”阿尔松阿补充道。

德亨道:“那也不一定啊,有好多皇孙都到年纪了,先指婚,后到年纪了,再大婚也有可能。”

弘毅公额亦都和东果格格之后,一连出了两位皇后和贵妃,又分别娶了皇后的妹妹,钮祜禄家所出的女孩儿,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嫁的都不会差。

阿尔松阿这一辈的女孩儿,还没有嫁到皇家的,侄女辈的,就更不用说了,都还没长成呢。

阿尔松阿看了德亨一眼,道:“也有很多皇孙没有长成,或许,等到下一次大选,更合适。”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