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宠天下 第230章

作者:素律 标签: 穿越重生

  虽然三个长河并不完全相同,对他的忠心以及那份莫名其妙的固执却是一模一样。

  不知他下次还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

  雨虽然停了,山里的夜却冷得仿佛入冬的天气,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想生火都生不着,大家找了一个大些的山洞,全都挤在里面,带着满身的疲惫等待天明。

  好不容易捱到四更天,天色刚有些蒙蒙亮,大家便开始动身往山下走。

  因不知道山外的水有没有退去,来时乘坐的竹筏木排全都带着没敢丢。

  走到昨晚遇见宋悯的地方,人已经不在那里,不知是宿在哪处山洞,还是已经率先离开。

  江潋让厂卫和民众们喊了一阵子,没得到任何回应,便不再理会,带着大家向山外而去。

  走了一段路,隐约看到前面一个步履蹒跚的白色身影,刘知府第一个大喊:“首辅大人,首辅大人。”

  身为杭州的父母官,首辅大人若死在杭州的地界,无论是何原因,他都免不了要被朝廷追责,因此,他比谁都希望宋悯活着。

  其他人虽然不像他这么激动,能见到活着的首辅大人,也同样很开心,纷纷跟着刘知府大声叫喊。

  宋悯听到叫声,停下脚步,慢慢转身,看到那些官员和民众都在向他挥舞双手,一时有些怔忡。

  他没有出声,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等着大家走到他身边,又一起向前走。

  “首辅大人,我来背你吧!”昨日带头来寻找江潋的那个男人看他身子实在虚弱,便主动要求背着他走。

  宋悯摆手要拒绝,杜若宁开口劝道:“都这样了,何必逞强,民众是出于对你的感激,该接受的好意你就接着。”

  宋悯看看她,便没再推辞。

  男人背起他,一脸的开心:“我昨日被督公大人救,今日又背了首辅大人,还有幸和若宁小姐并肩作战,这辈子真是值了。”

  “值了值了,真是值了,要不是这场大水,咱们这辈子都没机会见到这样的大人物。”

  其余的民众也纷纷附和,往常见到个衙役都吓得浑身发抖的他们,此时和这么多大人同行,却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因为大家是在这场大水里同舟共济一起熬过来的。

  又走了一段路,水位渐深,大家便又乘上筏子,向山外划去。

  到了山外,视野变得开阔,可以看到一轮惨白的日头正在东边缓缓升起。

  虽然是白色的,至少说明天要晴,大家全都欢呼雀跃,奋力划着桨赶往安置点。

  茴香和藿香一夜都没合眼,看到杜若宁的瞬间,茴香抢先扑上去将她抱住,哭得惊天动地。

  藿香比较克制,但也忍不住拿帕子擦眼泪。

  望春过去将茴香拉开,笑着问她:“我把若宁小姐平平安安带回来了,你许诺我的话还算不算数?”

  茴香的泪还没停,吸着鼻子问:“你想要我做什么?”

  望春只是为了让她不要再哭,并没什么想要她做的,想了想说:“那你给我笑一个吧!”

  茴香笑不出来,又不愿食言,抹着眼泪道:“你这人真讨厌,这个不算,你回头再好好想一个。”

  望春:“……好吧!”

  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小丫头这会儿已经不哭了,要求不要求的根本无所谓。

  杜若宁也没时间和两个丫头一直腻歪,将二人安抚好之后,简单用过饭,换了一套藿香从旁人那里借来的粗布衣裙,便和江潋宋悯以及杭州的官员着手部署灾后重建的工作。

  灾民们早饭前还在惶惶不安,如今看到各位大人都平安归来,顿时像孩子见了娘似的有了主心骨,恐慌的情绪随之消散。

  期间,不断有下辖州县村镇的灾情报告送达,情况和城里大致相同,除了田地房屋被淹,没有太大的人员伤亡。

  只要人没死,一切都有希望,只要后续朝廷的赈灾钱粮到位,重建家园指日可待。

  午后,王宝藏找了过来,看到杜若宁一切安好,很是欣慰,向杜若宁汇报了自己的募捐成果。

  杜若宁让他暂时不要声张,目前只要保证大家不饿肚子,其他的先看看刘知府有多大能力再说。

  稍晚些的时候,宋悯的侍卫们也找了过来。

  先前他们和东厂的厂卫一样,被派出去协助民众撤离,跟着第一批撤离的民众住在了远一些的安置点,因此对自家大人后面发生的事都一无所知。

  得知长河被水冲走失去踪迹,大家都很悲痛,年长些的侍卫问宋悯要不要先从他们当中选一个贴身随侍。

  宋悯想了许久才吩咐道:“想办法通知小九过来吧!”

  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大家在营地里凑合着睡了一夜,第二天,杜若宁起床后,刚走出帐篷,便看到一身侍卫装束打扮清爽利索的殷九娘扶着宋悯站在门外。

  杜若宁微一愣神,继而笑道:“这是个什么意思?”

  “大人让我来和若宁小姐打个招呼。”殷九娘开门见山道。

  杜若宁轻挑眉,带着几分戏谑看向宋悯:“那她是不是也要改名叫长河了?”

  “不用。”宋悯苍白的脸色平静如山坡下无风无浪的水面,“长河和长宁一样,都死了。”

  .

第318章 负了谁也不能负他

  杭州水灾的消息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嘉和帝大为震惊,立刻召集百官到太和殿议事。

  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抱病多日的首辅大人竟不知何时悄悄南下去了杭州,至于他为什么去杭州,皇上没有过多的解释,从而引发了大家各种各样的猜测。

  杭州到底怎么了,竟让皇上先后派出了自己的左膀和右臂,看来绝不仅仅是为了织造府和三州官员被杀案。

  然而不管为了什么,能赶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两位大人真是不知道烧了几辈子的高香。

  换言之,杭州知府在危难之际能得到两位朝廷大员坐镇指挥,创造了几乎零伤亡的奇迹,也同样是不知道烧了几辈子的高香。

  杭州知府的陈情信上都说了,因着两位大人和若宁小姐的未卜先知,运筹帷幄,以及沈指挥使的通力协助,杭州百姓才得以战胜洪水,保全性命。

  这其中,若宁小姐的功劳最大,因为她事先说服了城中以王宝藏为首的几十位富商,以银钱相诱,才使得百姓们在洪水来临之前提前撤离……

  哎,不对吧,这里面怎么还有若宁小姐的事?

  信报传递了一圈,每个人看到若宁小姐的名字时,脸上的表情全都如出一辙。

  这位小姐在京城闹腾得还不够,又跑到南边翻云覆雨去了?

  听家里的孩子说,她好像是去了江宁舅舅家度假,怎么又到了杭州?

  莫不是去杭州和未婚夫私会,刚巧赶上了?

  也有消息灵通的,知道杜若宁一早就和江潋在一起,甚至还知道些关于吴山挖出长宁公主像的传闻,只是谁也没胆子敢在朝堂上说出来。

  总而言之,大家一致认为,这位小姐就是个自带风暴体质的,走到哪里哪里就不安生。

  自从她离开京城,京城这段时间别提有多平静,要是有可能,真想让她别回来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当然,其中肯定不包括杜关山和薛初融。

  杜关山爱女心切,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想亲自带人南下去找女儿,以至于旁人在议论什么他根本没听进去。

  薛初融的担忧并不比他少,焦急中还夹杂着几许后悔。

  前些天,掌印大人向皇上推荐去临州清州扬州的官员,其中有他的名字,皇上特地让人问过他的意见,被他以资历尚浅回绝了。

  他心里其实是明白的,掌印大人之所以将他的名字写在上面,多半是看的若宁小姐的面子,可他不想离开京城,他只想待在离若宁小姐更近一点的地方。

  他不知道若宁小姐要做什么,却能隐约感觉到她在筹划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所以,他想留在京城给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是,如果早知道若宁小姐会在杭州遭遇水灾,他肯定不会拒绝,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离她那里更近一些,也可以更快赶到她身边,尽管她可能并不需要,尽管信报上并不曾说她遇到危险。

  众人各怀心思,嘉和旁却无心考虑其他,当务之急便是命令户部尚书抓紧时间拨款调粮送往杭州。

  拨款要从国库拨,粮食可在就近的粮仓调派,后续再由国库补上,但需得有人拿着圣谕和户部文书前往接洽,因此要出动不少官员。

  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军队负责押送钱粮。

  钦差大臣倒是不用再另外指派,有江潋和宋悯亲自坐镇便足够了。

  经过一番商议,确定下来第一批拨款调粮的数目和官员名单,杜关山请求让自己和长子杜若飞担当押运官,未获嘉和帝批准。

  灾难当前,嘉和帝却仍对他心怀忌惮,不肯将此大任交付于他,朝臣们都明白皇上所思所想,因此虽有异议也不敢进言。

  杜关山气得脸色铁青,回到家将嘉和帝狠狠骂了一通。

  家里人得知杜若宁被困杭州,自然是焦急万分,杜若尘和杜若衡跟几个同窗一起去了山东游学,杜若飞在西营听闻消息,放下一切事务赶回家。

  云氏拉着儿子和丈夫泣不成声,让他们赶紧想办法去把女儿接回来。

  奈何父子二人没有皇命不能离京,最后只能暗中派了一队亲兵悄悄去往杭州。

  杭州这边其实除了日常生活不方便,并没有什么危险,民众们在安置点住了几日后,待大水退去,便陆陆续续回了城。

  城中处处狼藉,淤泥遍地,被大水冲倒的房屋不计其数,桌椅床柜枯叶败叶堆满街巷,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府衙因着地势高,受损较轻,几十号人拾掇了一整天,勉强能住人。

  王茂才将提前转移出去的丝绸锦缎拿了一些过来给大家做铺盖,另有些为京中贵人们定制的成衣也拿来给大家穿。

  反正受了灾,回头就说被水冲走了,谁还能为了几件衣裳特地来查一查不成?

  就这样凑合着安置下来,杜若宁等人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引领灾民重建。

  重建方案是他们三个早在大水没来之前便已敲定好的,眼下只需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便可实施,因此又节约了很多时间。

  最初的几日,所有人家里都没办法生火做饭,官府便在东南西北四城区各开了一个粥场,召集各家女眷来粥场做饭,一日两餐集中给灾民提供饭食。

  男人们则负责清理废墟,搭建临时棚屋用以安身。

  初期的钱粮一半是提前从府库里运出去的,还有一半是王宝藏向各大富商募捐而来,虽然数目不小,但要同时供应给城中及下辖州县的百姓,也并不宽裕。

  因此,大家只能一边重建一边等待朝廷的赈灾款粮到来。

  后面陆陆续续有别的州府的救援物资送达,城中各商户也开始通过自己的生意渠道从各地调运货物。

  有了买卖之后,官府立刻在各处张贴了严禁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的告示,若有人敢趁机发国难财,无论情节轻重,一律就地斩首。

  告示上除了官府的印章,还盖有东厂大印,商户们一看便知道这么狠的告示肯定出自那位心狠手辣的督公大人之手,便都老老实实不敢存半点侥幸心理,市场秩序简直比灾前还要良好。

  王茂才半认真半拍马屁地说,督公大人一句话胜过一千个差役巡街。

  往常有的商贩都敢把假货卖给差役,现在却因着那份告示,卖真货都卖得战战兢兢,生怕价格高了被东厂拉去砍头。

  杜若宁和王宝藏上街转了一圈,回来对江潋道:“看来恶名也是有用处的,这世上还是欺软怕硬的人多。”

  江潋随口回了她一句:“我自然是晓得的,所以当初入宫就是奔着东厂提督这位子去的。”

  杜若宁心头一软,想着他为了给自己报仇,甘愿堕入地狱,做一只吃人的恶鬼,还因此放弃了身为男人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她这一生,便是负了谁也不能负他。

上一篇:七十年代之千里嫁夫

下一篇:青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