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42章

作者:九州月下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基建 穿越重生

  赵士程静静地听他讲解。

  听完之后,宗泽看他陷入深思,便也沉默不语。

  数息之后,赵士程倒是笑了起来:“老宗这是觉得,我会畏难而止么?”

  宗泽满是风霜的老脸也一瞬间舒展开来:“官家说笑了,论及迎难而上,这世间,无人能出您左右。”

  他当然是愿意做成这样的壮举,但也要陛下全心全意才行,否则若半途而废,反而是给民间徒增负担。

  “这事不可一蹴而就,”赵士程思索道,“不如便以京畿路附近土地为本,做以改进,以示天下人。”

  “这……”宗泽有些迟疑,“这京畿路附近,是否,太难了些?”

  京畿路便是东京城周围的土地,这素来是朝中权贵最喜欢圈占的土地,全是权贵大户之地,早就没什么平民了,若是在这里推行,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正是因为这里的权贵势力最大,才最有效果,”赵士程微笑道,“若有谁愿意冒头,正好能被拉出来,为大家做做警示。”

  其实他的看法和宗泽相反,以东京城交通、位置,附近的土地在推行新政后,必然会被更多人改做工业、商业之用,还能降一降土地价格。

  至于那些不听话的、想要冒头兔子,一旦撞到他手里,他笑纳便是。

  宗泽秒懂,一时恭敬地垂手,心悦诚服。

  ……

  新政的事情便就如此定下,次日在朝廷里,虽然有小规模的反对,但在听说只是先在京畿路附近试行后,反对的声浪瞬间就小了下去。

  毕竟天塌下来有个高个顶着,按理来说,没有比京畿路的地主们更高的个子了。

  而京畿路的大户们固然有在朝廷中身居高位者,但在官家温和中带着一丝鼓励的眼神下,纷纷心中发寒,不但没有开口反对,反而悄悄退了一小步,避免自己进入官家的视线。

  土地?土地再重要,那也没有自家的官位重要啊!

  再说了,官家只是让他们多缴一点税,又不要强抢,多大点事?

  见众卿皆不发一语,赵士程眸中有些失望,不由开启了点名模式:“种卿,你家在郑州有良田,觉得如何?”

  老种家是他的舅家,在京畿路有大量良田,这是他可以确定的。

  种师中恭敬地上前,表示:“回禀官家,老臣家中有田两千顷,今日便全数清点,缴纳新赋,以做表率。”

  赵士程表扬了这位老臣的忠心,目光一转,正准备再点一个名。

  没想到种师中这一句话,仿佛打开了什么开关,立刻便又有一人上前,禀报自家有良田,不但愿意配合清查,官家心怀天下,他十分钦佩,愿意捐出一百顷做为官田,以做支持!

  一百顷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赵士程高兴地表扬了他,但同时让他不要勉强,捐田不必,好好交税便是最大的支持。

  这下朝上便成了一个请愿大会,一个个京畿路的有田的官员们立刻卷了起来,愿意捐的数额也开始飞快上涨,从一百到两百再到两千,到后边愿意捐全部身家的也纷纷出现。

  赵士程听得头疼,挥手止住他们这如团建一般的活动:“行了,后边再说捐田的,我可都连前边的一起当真了。”

  瞬间,准备继续说话的官吏们哑了火,他们说自己捐便罢了,要是让前边吹牛的也一起兑现,那可就是犯众怒了。

  如赵士程所料,至少表面上,朝廷的官员们都表现得十分支持,剩下的,便要看宗泽去操作了,他毕竟居于深宫,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不可能时时盯着。

  好在,老宗是他遇到过最有执行力的项目经理,自己需要做的是在官场上给提供足够的支持,剩下的事情,可以充分相信他。

  -

  宗泽入相后,自然需要提拔一些能用的臣子,这些人是不缺的,以他如今的地位,只要他点点头,便有成千上万的选人到他面前争取机会,在职的也不会少。

  赵士程看他选中的人,皆是能吏,便不再追问。

  在田赋改革的同时,他又悄悄颁布了另外一项法令——天下胥吏,可以参考神霄院等的杂科。

  这个消息刊登在大小报纸上,并不显眼,朝廷中有许多臣子还是按例提出了反对意见。

  要知道,吏员只是官府中的收税跑腿的杂役,按理,杂科考来的进士也是能当官的,而按理,胥吏按理是不能当官,更不能考杂科的。

  太宗年间,有小吏参加了杂科中的周易,以第一名取士,当时的皇帝赵光义大怒,说,科举之设,是为得名士之流也,岂容走吏冒进,窃取功名?

  随后剥夺了这位小吏的功名,严厉警告后,并下令严禁吏员参加科举。

  如今皇帝这个法令,明显是违背祖宗的规定的。

  但……

  如今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处理田赋的事情,实在没有太多精力分给这小吏们,再说了,只是算术之类的杂科,于是众臣惯例上书一番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了。

  赵士程对此十分欣喜。

  李凝有些不解,悄悄问道:“官家,为什么允许小吏参加杂科便那么开心呢,杂科有什么重要的?”

  “杂科,才是民生之本,自然是重要的。”赵士程微笑道,“经义文章,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但吏员代代相传,家中虽可供读书,却无法科考,如今我开了口子,便是给杂科汇入新血。”

  等过些年,正科和杂科,怕是要转换过来呢。

第332章 好好干

  八月十五, 钱塘大潮。

  数米高的潮水上,整个江南水性最好的弄潮儿们赤着胳膊,高举旗杆, 借潮势踩水而上,保大旗不湿。

  两岸观潮者众, 处处可见欢呼之声。每年大潮, 都是钱塘盛事,今年, 除去本就有的弄潮表演,还额外增加了水师演练, 新建的海船借水势而起, 在湍急的潮水中迎水来去, 相互之间险之又险地擦身而过。

  岸边的观众们呼喊得嗓子都哑了。

  商人大户,甚至是有点闲钱小民, 都争相将钱财送到打赏弄潮儿们的银箱之中。

  盛典过后, 弄潮的渔家子们去领赏赐——大潮之中, 一个不慎便是身死之局,但赏金也极为可观, 尤其是在最近这几年,赏金看涨之外,还有录入水师的机会。

  尤其是今年格外不同, 朝廷准备组建东海水师,他们这些弄潮儿将有可能被录为东海水师的下海教官,对于清贫且困苦的渔家子来说,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的机会, 为了这次弄潮, 他们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以至于筹备水师的官吏在看到他们手中大旗时, 一时分不清哪个更厉害。

  一滴没沾是不可能的,但也仅仅只是有些湿润而已,并未全湿透,在海风之下,连水痕都看不到多少。

  于是不得不重新比了水中速度,终于挑选出四名优秀的水师教头。

  弄潮儿中,有一名年轻人拿了最多的赏钱,却没有参加比试,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生来便是个哑巴,本也不能去水师当教头。

  哑六拿到赏钱足有一百余贯,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这代表着他可以把自家的打鱼的小船换成一艘跑漕运的小货船。

  如今,江南一带最赚钱的便是运货,两浙路金华县已经全是织户,江西铅山矿场的十余万矿工,景德镇的瓷器价廉物美,太湖沿岸玻璃工坊已经成为杭州府最大的建筑。

  他只需要有一条送货的小船,就能跟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花不多的钱,挂在一只巨轮拖船的后方,沿着江南密布的河网,将玻璃、陶瓷、丝绸、运到杭州,贩卖给那些朱罗、大食来的海外巨船,便能赚到足够一家生活的米粮,甚至能多为家人准备几件衣衫,打上一壶豆油。

  他将沉重的铜钱背在背篓中,幸福的重量将他的背脊压弯,和他妻儿一起,走上自家的居住生活的渔船。

  就在这时,他的妻子悄悄扯住他的衣袖:“当家的,这钱便先莫要买新船了吧。”

  他疑惑地皱起眉。

  “我刚刚听到,城东有不少土地要出售,平时十贯一亩的上等水田,如今只要九贯!”他的妻子激动地道,“咱们要是买上十亩地,那家里可就安稳了!”

  渔家生活并不幸福,出海打渔人,几乎就没有善终,大多都是一去不回,收入也不丰厚,农人不同,别的不说,有了地,那就有了安稳。

  哑六看着妻子激动的目光,思考了一下,终是摇头,比划示意要买货船。

  “要什么货船啊!”他的妻子急道,“货船能用多少年,这地可是能传家的!”

  哑六还是摇头,他毕生的愿望,就是有一艘好船,他是渔家子,本也不会种地,更不喜欢种地,他甚至还想跟着大船南下,去夷州岛上看那里的筑起的新城。

  他的妻子十分的生气,不愿再和他说话。

  小船缓缓划过一处小镇,河边的小镇以河为街,每家门前,都是一处石砌而成的小小码头。

  却见在街前起了一座白墙,有人正拿着刷子,给墙涂上白灰。

  “这是什么?”哑六的儿子好奇地问码头边的洗衣的妇人。

  “这是公告牌。”洗衣的妇人笑着答道,“是朝廷立的,陛下的旨意,说是每乡每镇都得有,平日要将朝廷新规公告于此,平日还会派人来巡查的。”

  哑六也好奇地看着那面白墙,不过上边什么都没有,便是有,他也不识字。

  将船停在镇上,他支了些钱,买了些米粮搬回船上,又前去船行,把已经来回看了无数次的一种新船购下,抚摸着船身那散发着桐油的气息,他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船棚。

  “算你命好,这是这个月的最后一艘了,再想要新船,就得等上一个多月。”船行的老板笑道。

  哑六好奇地比划了一下,问为何?

  “这船是用南越国陈放的柚木造来,唉,你是不知道,自从那杭州船坊弄出什么‘流水线’来后,造起船和下饺子一般,他们造起来是快了,可是陈木哪有那么多,新伐的木材不能造船,都得放着等干。”说到这,船行主悄悄道,“听说杭州船坊弄出个什么入窑陈化,就是拿小火把木材烤干,但我总觉得没有经年陈化的木料好用,你说呢?”

  哑六思考了一下,比划着问,那这样的船,会便宜些吗?

  船行主摇头:“这是自然,能便宜三成,但只有陈料的八分好。他们怕是又能做许多巨舟了。”

  木料陈化耗时费力,要在三五年时小心受潮、受虫、失窃、失火等问题,价格也要高出许多,入窑陈化只需要三五个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自然会便宜许多。

  南越国的木料又不贵,采伐下来,拖在船后,借着海风回来便是,还能靠海水的盐泽驱虫,若是大量供应,他还真担心没人买。

  哑六思考了一下,突然着急地比划起来,表示他不要这船,想要一个月后,买同样价格,但要多二十料的大船,并且愿意出订金。

  船行主看他坚持,便同意了。

  他心里想着,那么多船,将来这杭州有那么多的货么?

  -

  京畿路,开封府,朱仙镇。

  浩荡的大船从江南一路行来,带着大量粮食、油料等货物,来到这东京城的货运枢纽之一。

  又有同样多的大船,将东京城的书籍、铁器、官窑瓷器、羊毛卷、铜钱,贩向南方。

  东京城百余万的庞大人口构建起了大宋最庞大的市场和工坊群,同时拥有世上货物最齐全的大市场。

  尤其是纺织业,不仅供应本地,还能供应西北与河北。

  “如今大宋丝织最为繁盛,东京城中水源不足,已经不洗毛了,都是在黄河附近洗好后,顺着船闸送到城东那里梳毛。纺纱与织布则在城南,那里离码头最近,毛布卷一做好,便可以直接上船。”宗泽给身边的俊美青年指着周围的土地使用情况。

  “先前你不许在黄河两岸堤谷之中开垦土地,如今,他们便开垦了几十上百个洗毛池,还引黄河水,沉淀之后清洗。”说到这,宗泽忍不住笑道,“你怕黄河决堤害田,结果如今堤坝上到处都是民宅,几乎要变成新镇了。”

  赵士程无奈地摇头:“罢了,只要他们还继续用提取油泥,不污河水便罢。”

  “怎么会呢,”宗泽道,“你那巩液定泥法,能把毛泥中的油脂取出,如今毛池的油泥也是他等的收入,哪舍得倒掉?”

  羊毛脂能治手脚龟裂,如今已经和茶叶铁锅并列,是西北与金国最喜欢的货物,小小一盒,能换数百倍的等重的羊毛,更不必说如今女子也喜欢用此物梳妆,把原本的胭脂都碾下去了。

  “土地都清查好了?”赵士程微笑着问。

  “都好了,”说到这,宗泽苦笑道,“老臣都未使力,京畿路的大小官吏们,便主动上报了田亩与家宅人丁,连以前许多未曾查到的土地,都一并列了上来。”

  他早就知道陛下威望甚巨,但着实的没想到巨大到这种程度,以至于那百官宗室们都像老鼠一般谨慎,稍有个风吹草动,便立刻躲回洞里,从头到尾,连一个冒头的都没有。

上一篇:我带古人穿回现代

下一篇:不患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