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 第151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刘荷想孩子,但不敢回去。此后经常唉声叹气。刘庄他嫂子假装没听见,该挖野菜挖野菜,该去城里摆摊卖香椿,就让刘荷在家做饭。

  刘荷向刘庄的嫂子表示她不好意思住下去。刘庄的嫂子劝她安心住下,别想太多。刘荷趁机问她该怎么办。刘庄的嫂子想输出自己的观点,一想起婆婆的交代,就让刘荷决定。

  刘荷被迫沉得住气,她丈夫沉不住气——来岳父家找她。刘庄的嫂子跟几个妯娌进城卖香椿,刘庄她哥不需要跟过去,在家打扫猪圈,拎着粪筐到门外正好碰到这个妹夫。

  刘庄他哥把刘荷叫出来,让夫妻俩好好聊聊。三句话没说完,刘荷要离婚。她丈夫放下狠话:“谁不离谁孙子!”

  刘庄他哥趁机说:“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

  

第120章 矛盾转移就欠他亲家母收拾。

  以前刘庄一家一致认为刘荷不敢离,不然何必在她爹娘妥协后她反而不再提离婚。

  至于年初四跑回娘家要离婚,就是在气头上。

  庄小婶带回苏笑笑的分析,刘庄哥嫂茅塞顿开,同时也有心理准备。

  三人话赶话,几分钟后,刘荷认为娘家兄弟没有丈夫可靠,夫妻俩把矛头对准刘庄他哥,刘荷一副护犊子似的拽着丈夫的手臂说:“回家!”刘庄他哥一点也不意外。

  刘荷的亲弟弟从院里出来,幸灾乐祸:“我就说她不想离,你们还不信。被两口子挤兑一顿,现在信了?”

  “那是你亲姐!”刘庄他哥没好气地说:“你知道个锤子?!”

  刘荷她弟问:“那你说咋回事。”

  “她怕离婚后一个人过。长这么大没有一个人过过,心里不踏实。回头逼急了,就算离婚后去要饭她也得离!”刘庄他哥问,“明白了吗?”

  刘荷他弟似懂非懂:“啥意思?”

  “二大爷二大娘不同意她回来,嫌她给老刘家丢人。你媳妇一听说她离婚后回娘家就直眉瞪眼,真离了婚户口咋办?婆家没有她的地,娘家回不来也没有她的地,她跟每年春天到处飘的柳絮一样,换你你也不敢离。”刘庄他哥又补一句,“是不敢,不是不想!”

  刘荷他弟不禁问:“也差不多吧?”

  “想不想顿顿吃肉?”

  “你说呢?”

  刘庄他哥问:“你敢天天买吗?不敢跟不想一样吗?”

  好像是不一样。刘荷他弟兀自点点头:“可是也不对。她不想跟我姐夫过,还帮他挤兑你?”

  “她希望我说离婚后回来跟咱住一块,我帮她找二大爷要两间房,把她的户口迁回来,明年分地给她一亩。”村里人多地少,每人只有一亩零一点,男女都有地,计划生育后超生的没有,无论男女。不过零头通常是河头淤泥,可以种小麦的其实只有一亩。刘庄他哥又说,“我说她离婚后进城打工租房一个人过。她认为我不希望她回来,嫌她给老刘家丢人。”

  刘荷他弟嘴巴动了动,没敢说出来,但摆明了想问,难道不是吗。

  刘庄他哥瞥一眼怂了吧唧的堂弟,一边把粪倒掉一边说:“她一直住我家也没事。你嫂子没意见。回头城里可以摆摊,我跟你嫂子去你叔店里拿点货去公园,她在家帮我们看俩孩子,管她吃住就行,这么好的事儿哪找去。可是要让二大娘知道,二大娘不骂我比周扒皮还扒皮,我跟她姓。”

  刘荷她娘今早吃饭的时候还说,她闺女和侄媳妇一起掰香椿芽,侄媳妇拿去卖,也不知道卖的钱给不给她闺女。随后又补一句,老五一家真能算计。言外之意把她闺女当杨白劳。

  刘荷他弟没有想到反驳他娘——这么心疼我姐,那我叫她回来。只因他媳妇天天在他耳边说,孩子大了,以后一人一间房,大姑姐回来没地方住等等。导致他潜意识认为不能让他姐回来,就认为他娘说得对,压根没有想过他小叔一家是看他姐可怜才收留她。

  刘荷他弟无法反驳,又把话题绕到刘荷身上:“回头我姐和我姐夫再闹离婚,我管还是不管?”

  “看你想咋管。你进城摆摊带上刘荷,晚上叫她住城里,最多一周她就不想回去。”刘庄他哥在城里呆久了也不想回来,因为城里干净又便捷,“再不济你和二大爷去把你姐夫打一顿。回头他跟刘荷动手,你们再过去把他打一顿。三次下来他就消停了。”

  无论进城还是收拾他姐夫,都需要他爹点头。可他爹不想管。刘荷他弟犹豫片刻,“再说吧。”

  刘庄他哥暗暗翻个白眼就去冲洗猪圈——他弟刘庄说了,在院里盖猪圈不勤打扫猪容易生病,还会转染给人。他一对儿女好不容易养到上学,可不能夭折。

  冲洗猪圈的过程中无人打扰,他忽然想起他爹先前说的事——年初四苏笑笑跟她叔说的那番话。

  自从刘庄谈个城里的对象,刘庄的哥嫂怕给他丢人,以前懒得改的恶习改了,到城里摆摊还会留意城里人如何为人处世。

  在农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城里经常能看到嫁出去的姑娘中午下班不会婆家回娘家吃饭。再加上刘小叔只有一个女儿,庄小婶疼闺女,受家人和外人影响,夫妻俩潜意识里不再把嫁出去的妹妹当外人。

  中午刘庄他嫂子回来,他哥就说:“笑笑姐之前说买个三轮车去学校门口卖煎饼,我觉着这事可以。”

  “三轮车挺贵的,万一不成不白瞎了。”

  刘庄他哥:“咱跟大妹合买一辆?你俩去试试?生意好的话,等你俩干熟

  了就分开。听说南边有个村的人卖糖葫芦,一个冬天就能赚一两百。糖葫芦酸了吧唧能有饼好吃?碰到有钱的加个鸡蛋,咱家的鸡下的蛋单买怎么也比到城里论斤买划算。”

  “不如咱俩先试试?不成也不会被你妹夫埋怨。”

  刘庄他哥摇头:“下雨下雪回不来,家里没个男人不成。”

  下雨天没法打更,而村里人都知道他家有钱——敢在城里开店,刘庄他哥不放心把老婆孩子留在家。

  去年深秋他家就进过贼。

  以前晚上睡觉锁大门,堂屋门虚掩着,现在堂屋门都从里面闩上。家里只敢留几十块钱。

  去年冬天村头那家老头夜里总感觉老鼠闹腾,起来一看,他家西屋外墙被挖个洞,再晚半小时牛就被牵走了。

  刘庄他嫂子想起这两件事,再看看自家的羊圈猪圈,不敢让她丈夫进城,“下午没事我去问问你妹?”

  “卖不出去咱自己吃,花不了多少本钱。”

  刘庄他嫂子想起刘大姑,六十多岁了,风风火火,说干就干。跟大姑比起来,她反而像老人。

  刘庄他嫂子心说,我也干脆一回。

  刘庄他姐婆家挺羡慕刘庄一家,又是大学生又是开店。一看刘庄他嫂子要带上刘庄他姐,他姐的婆婆把去年攒的钱拿出来,向刘庄他姐承诺,赔了算她的,就当花钱买经验。

  翌日一早,俩人进城找刘小叔。刘小叔带着闺女和儿媳妇买车买炉子买锅和煤球。

  一天就把家伙什置办齐全。

  然而俩人三天没有做好一张饼。

  周六下午俩人进城,周末一早就骑车去苏笑笑家。

  主意是她出的,她能想到肯定见过,因为人想象不出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苏笑笑吃过两种煎饼,一种像自家做的鸡蛋饼,软软的,一种薄而脆。那种又薄又干又脆的,苏笑笑不会做。苏笑笑就做软的。第一个面放多了有点厚,但打个鸡蛋,撒上葱花和调料,涂上酱也挺好吃。

  团团、许小军、陈大勇和杨一名以及李小光一人一个,苏笑笑熟练了,面放的刚刚好,鸡蛋涂满整张饼,又把橱柜里的酱菜拿出来,真可以拿去卖。

  苏笑笑一切两半,让堂妹和堂弟媳妇尝尝。

  俩人连连点头表示,是这个味!

  苏笑笑:“你们的酱不行。我觉着烤鸭店给的酱就挺好。看看能不能找人问问酱怎么调的。辣椒也不够香。刚开始只有你们卖,学生肯定觉着好。别人看到你们赚钱跟风,说不定能把你们比下去。”

  俩人点头表示记下,请苏笑笑继续。

  苏笑笑:“放一两片生菜,或者放跟油条,再放个火腿肠,可能更好。对了,把所有食材成本算进去,再加一个人的工资就是成本价。”

  “我们俩人啊?”

  苏笑笑:“这样的摊位只需要一个人。你们俩人是因为你们生疏,一个人忙不过来,不能把成本加进去。你们面对的是零花钱少的小学生中学生。在校门口摆摊是因为学生多。你们是走薄利多销路线。单位员工有钱,可人家更愿意吃包子喝胡辣汤。再说了,人家也不准你在门口摆摊。”

  陈大勇不禁说:“一个饼赚五分钱,两百个学生吃,和一个饼赚一毛钱,五十个学生买,哪个赚钱?”

  苏笑笑:“早上和下午赚十块钱,你俩一人五块,一个月出去二十天就是一百。”

  她俩一直希望一人一个月五十块钱,闻言又惊又喜。

  苏笑笑提醒:“一定要干净。东西被老鼠爬过必须扔,不能存侥幸心理。城里有权有势的多,兴许最不起眼的学生就是领导的孙子。人家孙子吃进医院能饶了你?”

  她俩不敢,怕连累刘庄。

  建国后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万一害得刘庄被单位辞退,甭管刘庄怪不怪她们,首先村长就不会放过她俩。

  苏笑笑:“我把团团的爷爷奶奶叫过来,你们再练练手?”

  庄小婶和刘小叔现在一看到煎饼就犯恶心,刘庄一家也吃够了。她俩练废的只能自己吃。闻言刘庄他姐就说:“听说团团的爷爷奶奶跟你住的很近?我们过去吧。”恐怕老两口嫌麻烦不过来。

  刘庄他姐做两个,苏笑笑发现问题:“勺子太大,回头挑个大小正好的,一勺面糊一个饼。”

  刘庄他嫂子不禁说:“难怪这几天不是薄了就是厚了,有的没熟有的漏酱。亏我一直觉着我俩手笨。”

  老张冲李小光的叔爷招手,又把左邻右舍叫出来,请大家提意见。

  刘庄他嫂子心疼早上弄的半桶面糊,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他嫂子就笑呵呵招呼大家尝尝。

  吃人嘴软。

  虽然面饼只是放了苏笑笑的酱菜和她们自己的酱,味道也还行。老张的邻居的邻居一家吃了四个——俩老人和俩孩子,顿时不好意思。苏笑笑问大家酱怎么样时,这个邻居很热心地表示不行。没等苏笑笑再问,这个邻居就说:“酱太稠。回头放点味精白糖,加清水和面粉,再加你买的甜面酱,在锅里煮一下,我保证好吃。”

  苏笑笑问:“多少清水多少面粉啊?”

  那个邻居没留意,她回想片刻:“水和酱一比一,其他的,我家是一斤酱二三两面粉白糖和味精。觉着味不够就加点白糖。味精面粉不要放太多,面粉多了稠,味精多了苦。”邻居说着朝车里看看,“还有辣椒油是吧?给我尝尝。”

  刘庄他姐给老大妈做一个。

  老大妈没敢放太多,半勺辣椒油,人家就品出味儿,“豆油炸的吧?这个豆油里没放猪油,豆腥味重,感觉还有点涩。农村种不种油菜?”见刘庄他姐点头,“用菜籽油。再放点盐。试试用两种辣椒面——细辣椒面粘在饼上有辣味儿,粗的能吃出香味。嫌麻烦的话现在这种也行。给学生吃的不能太辣。”

  俩人连连点头表示记下了。

  苏笑笑不禁问:“您以前是厨师啊?”

  “我在炊事班干过。”老太太谦虚道。

  苏笑笑震惊:“您当过兵?”

  “三十年前的事了。”老大妈说起光荣岁月挺怀念。不过以前太苦,她也不想多想,“别练了,饼好不好看不重要,关键是好吃。”

  刘庄他姐问:“笑笑姐,那我们先回去,明天去打菜籽油?”

  苏笑笑提醒:“路上有车,靠边行驶。”

  炉子封上,车里放了水的小钢筋锅放炉子上,刘庄他姐骑车载着嫂子。

  俩人走远后,老张才问:“怎么是俩女的?你堂弟和妹夫呢?”

  苏笑笑:“车子炉子是两家出钱买的,一家出一个人。俩男的往小学门口一站,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家保镖,小学生哪敢找他们买东西。”

  陈大勇点头:“以前我们去同学店里,人家女生一看屋里几个男的都不敢进。不然也不需要苏团团出去接客。”

  团团瞪他:“你才接客!”

  老张笑着说:“跟你开玩笑呢。”

  苏笑笑:“这是其一。他们家养着牲口,猪食都是一桶一桶的,过些天还要打除草剂,这些活重,没道理让女的干重活,他们干轻松的。”

  “是不是还要拉着石磙压场?”老张问。

  苏笑笑点头:“麦场压好才能收麦子。我这个堂弟媳妇和堂妹过来卖饼可以卖到收小麦前一天。我堂弟过来的话需要提前回去。听说年年还有挖沟修路的任务。”

  胡同里的小孩问:“苏阿姨,刚才那俩阿姨以后就在我们学校门口卖饼吗?”

  “校长同意的话就在你们学校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