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月捣药
不行,他绝对不能让对方如此顺利!
浓烈的妒忌几乎冲昏了他的头脑,思考过后,许翰林悄然使了个法子,将三皇子预备的秘书丞工作挪给了其他人,而杨舟万则改为了就任军器监监丞。
虽都是从七品,可负责的事务,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协助秘书监管理国家图书、文献,乃是清贵的活计,另一个则是整日和武夫纠结在一处,负责协助军器监的高级官员管理军器制造和供应事务,向来为文人所不耻。
几乎没几个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坚持长久的。
那些武将性格粗鲁,嗓门又大,听不明白又讲不明白,一不开心便能将人拎起来暴揍一顿,最是难缠。
杨舟万若能忍受,那自然最好。若忍受不了,也不算是他们的问题,只能怨作其没本事,活该吃不上当官的这碗饭。
陷阱布下,只等人入套。
杨舟万一无所查,千里迢迢背着包袱到达了京都,张着嘴仰头望着那高耸的城门口,只觉自己像个土包子进城一般,没有见识。
旁边的不少贵人见他这幅样子,早已习以为常的嗤笑出声。
又是个从地方来的。
京都繁华,不可用文字去形容,光是街道上拥挤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店铺,便已经让杨舟万看的眼花缭乱,难以挣脱出身。他一直觉得伊川县发展的便已经足够好了,有着华夏书院作为支撑,整个河南府的县城里,它算得上排名前几的,可对比上京都之盛,依旧难以比拟。
好不容易到达了三皇子府,未进门,他先将证明自己身份的书信递了上去。
谁料那门口的小厮瞥了他一眼,便直接将他带去了军器监,走马上任。
“那个……我们不先去拜访一下三皇子殿下吗”
他茫然问道。
对方嗤笑一声,不阴不阳的回答。
“殿下向来忙碌,哪里能是个人就去见的?这京都不比地方,阶级分明,一块砖掉下来都能砸死一堆的从七品,至于你?”
话语中未尽之意……你算个什么东西
杨舟万尴尬的摸摸鼻子,乖巧的没有作声。
军器监内,前一个官员听闻有人来顶替他的岗位,早已收拾东西忙不迭离开了,活像是背后有人追赶他似得,连交接都没顾上。
杨舟万只能根据文字留存等记录,来重新了解和学习这个岗位上的内容。
许是受到山长的影响,他实际上并不讨厌武将。
相反,因着每天都要锻炼而养成的习惯,他多多少少也能够打上个几套拳来,用作养身,再加上蹴鞠赛时与柏大将军等人的相处,这令他对一些武将相关的事情都十分好奇。
也深谙武将的品性,不喜欢磨磨唧唧,咬文嚼字的人。
所以从见面初始,他便尽量用大白话来解释交流,碰上他们不明白或者不懂的问题,也极为耐心,甚至连公文交接都给换成了表格样式,统一用数字作为记录,工整而简单,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得到了不少武将的欣赏与欢迎。
连带着整个军器监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不少。
负责
军器监所有工作的,乃是一位姓厉的大臣,原本他听闻三皇子要调人过来,还以为又是一个受到家族庇荫,来混日子的,因此并未放在心上,可没想到竟然有点东西?
一来二去,便上了心,潜心观察起来。
见其既年轻又沉稳,顿时起了培养之意。
其中细处,不再赘述。
只说齐大人等使团顺利回到京都,向圣上细细禀明了和谈之事,谈及童启阴阳二谋之论,令皇帝龙心大悦。
不仅将所有人封赏了一遍,也顺带着给童启封了个龙图阁直学士的官来。
虽没实权实职,□□誉性却极强,通常只授予有一定官阶品级且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的官员。
这就很有意思了,童启连乡试都没考呢,便先领起俸禄来了?
而且还是从六品的俸禄!
别说童启了,就连朝中的大臣们都疯了。
哪里有这么儿戏的?一箭射杀西夏小王子,不仅没处罚,反倒还给封官?
若人人都跟着学的话,那天下成什么了?就是再受宠也没有这样宠爱的!
劝谏的折子如雪花一般飞往内阁,引得胡丞相等人焦头烂额,连大奉朝报纸也连登了好几日这个消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感觉。
豪门世家,书香门第,里里外外皆一片哗然与质疑声。
可皇帝不管,皇帝任性。
他就这么封赏了,且亲自下诏,令童启不必进京谢恩,继续培养学生,参加科举即可,他等着对方光明正大考上状元,朝堂相见的时候。
如此赤裸裸的偏向,简直比封官还要令人惊讶,旁边跟随的史官直接原封不动写进了书里,成为了后世不知多少人坚定站位,认为童启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奉朝的有力佐证之一。
诏书快马加鞭进入环县。
接旨的华夏书院众人,都已然呆了,就连童启也以为哪里搞错了,久久缓不过神来。
最尴尬的还要数旁边一起来接旨的县令大人章明浩。
谁懂啊?他明年便是最后一届在任了,托童启的福正准备升迁,还没得意两日呢,一转眼,治下的素人已经连蹦多级,成为了比他官阶品衔还高的人!
就离谱!
虽没有实权,可行礼、俸禄却是实打实的啊!
这就令他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了。
而整个河南府,如今除了知府大人,其他官员遇到童启皆得俯身叩见,临近的州县,从六品以下,更是直接成为了童山长的下属!哪怕打轿骑马经过,都得亲自下来拜见。
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荒诞的简直令人手足无措。
这让他怎么管?
眼见着章县令苦哈哈的准备屈膝叩拜,童启忙一把将其搀扶了起来,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
别别别,别这样搞啊!他也很慌的!
不过安安静静教个书,这怎么还一下子变成从六品了?
他总算是明白过来为什么大奉朝日渐愈下了,如此任性随心的皇帝,这……确实不是明君之相啊……
因着这道旨意,还未开始期末考,沧澜山已经再次人满为患,童启及柏老等人不得不连着接待了好几波上门的底层官员,陪笑一场,这才以主持考试为由,迅速逃离。
“完了,我感觉我可能不适合当官,如果以后每天都得这样交际的话,我可能得疯!”
童启无力的说道,引得旁边的柏老和曹老嬉笑不已。
“这有什么,你是没看到胡丞相门口的盛景,每年官员评比,那抱着礼物想要登门的能从一条街排到另一条街去,简直比上朝的人数还多。”
想想那画面,童启忍不住抖了抖,颇觉可怕。
“对了,怎么没见到顾知府,我离开书院的这段时间,他没有找事吧?”
“您没听说吗?顾知府受了伤,如今正在府中修养呢。”
受伤?
细问之下,他这才知晓,原来在自己前往西夏的这段时间里,对方已经遭到了好几轮的刺杀,皆是四皇子旗下的勇士,为其主抱不平的。
顾知府狼狈不已,身上被连砍了好几刀,据说能活着都已是万幸,所以干脆闭了门,不再见客了。
这时间点巧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对自己封官不满呢。
想起一切的开端,那本账册,童启缓缓闭上了嘴巴。
他自认不算什么好人,可也没想过真的会有人因为那东西,前来追杀,不顾一切的报复。想来,京中的夺嫡应该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老皇帝的身体,应该是越来越不行了。
不过那和他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时间进入到了十二月中旬,随着天气渐渐寒冷,华夏书院一年一度的大考,也进入了倒计时之中。
童启与一众先生们筹备着试卷出题的事情,而学生们则在加班加点的复习功课。
这一次考试主要是为了明年的分班。
眼见着开春后就是第三届的招新活动,二年级即将前往京城参加乡试、会试,一年级与学前班也因为每个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不同,急需分开教学。一部分升至二年级,准备参加后年的县试,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一年级打基础,与新的学生们合流。
所以此次大考,如同一道分水岭,是进是停,只在一夕之间。
因着半路去参加了一场课后实践,回到书院的柳三变等人补课补的无比狼狈。
尤其是那些缺失的课堂笔记,更是几乎求爷爷告奶奶,才勉强借到了一份完整的,抄写完毕。
谢君仪一脸痛苦,整个人摊在座位上面,如同丢了魂一般。
“完了玩了,顾此失彼,我不会这一年还要再留在学前班吧?我不要!我不要和这群小萝卜头一起啊啊啊!”
他崩溃的抱紧脑袋,难以置信,而旁边的沈亦也在发愁着。
若是以往,他肯定不在乎留级不留级的事情,反正也没想着科举当官,但这一次去了环县一趟后,他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初衷,他想试试,去做个对世界有意义和价值,令人记住的人,因此卯足了劲儿,也想往上考。
他要升班,他不想再继续在一年级待下去了!
期末考试,一共持续了整整三日。
考完后,整个书院里严肃的氛围顿时一松,就连安保队也敢大声欢笑了。
学生们自己上着自习,等待放假,而童启则带领着老师们,迅速批改完了所有卷子,将成绩统计清楚后,一一张贴在了公告栏上。
二年级领头的,依旧是吴韧、郭胜开及汪启元,刘卜温和常仕进紧随其后,分数拉的并不算大。
十分稳定。
而一年级则大变了模样,王世昌依旧排名第一,可第二名和第三名则被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士子所占领,一个叫做程勤,一个叫做全岸轩,皆是伊川县本地出身,然后才是莫小川、戚风言等人,小侯爷沈亦,排行第十一名,不上不下。
学前班同样有趣。
柳三变维持第一不动,童庆安则处于第二位,谢君仪第三,而童启的弟弟童淳,却排行第四,依旧吊车尾。
这令其好几日都郁郁不安,提不起劲儿来,深觉丢了兄长的人,还是童启知晓后,为他讲述了丑小鸭的故事,这才勉强安慰了一些。
办公室内,先生们各抒己见。
“我觉得一年级可以从第二十五名开始进行划分,前面的,他们的才学已经足够应付后年到来的县试,而后面的则有些吃力,感觉可以再补一补看看。”温叶辞提议道。
清虚子却不赞同,他深谙人情世故,说道,“若那样,人就太多了些,未免有些显眼。咱们前一届二年级才六个人,这一届就二十五人了?一个县拢共才录取几个人?即便有的不是伊川出身,但同样是河南府内,咱们得给其他人留一些位置。”
“科举哪里有什么留位置一说,有才者居之才是正道,压一年就耽误孩子们的前途一年,何必拘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