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月捣药
那黑的如同黑炭般,满头大汗与工人们挤在一处查看烧陶的,竟然是小侯爷沈亦?
那风风火火,一嗓子能够喊得人吓两跳的居然是王小花王姑娘?
那活像是半个月没洗澡,蹲在一旁咂摸着诗词文章,哀叹民生多艰的,合着竟是学前班的柳三变?
有没有搞错,这是经历了什么?
难不成是遇到什么抢劫刁难了吗?怎么个个沦落到如此一副模样,名家风度呢?文人士气呢?你们让我回头怎么跟侯爷等人交代啊!
因着年纪最小,连腿都倒腾不过来,所以柳三变被赶去做了最简单的登记工作,可是他却不满足只是做这些。他想清楚了,当日山长一首词震惊天下,他怎么着也得为了这环县的艰难赋诗一首,来缅怀百姓的苦痛才行,这样才能够引得人感叹,记录下他们此行的所作所为,届时名声有了,也顺便宣传了一下环县的风貌。
双赢啊!
他咬着牙绞尽脑汁了几日,总算憋出了一首,自认还不错,直接发往京都投送到报纸上,果然得到了录用。
一听写词的人才八岁,且出自于华夏书院,不少人传抄不已,皆叹服。
尤其是这词中对于环县十室九空的贫穷惨状描写,更是惊呆了不少人的眼睛。
柳三变也因此小小的出了一下名。
这里顺风顺水超高速做着基建工作,而另一边,童启的两封信也终于顺利到达了柏盛青与三皇子的手中。
柏老长松一口气,见那信上逻辑言语清晰,丝毫没有慌乱之意,且交代的事务更是井井有条,这才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因着营救曹家的事情,他欠了童启一个大大的人情。
所以见到对方要求他迅速前往书院任职,并帮助潘阆先生管理华夏书院事务,负责二年级的乡试准备一事,便即刻起身,前往了华夏书院。
且不说大家听闻柏老入职华夏有多么惊诧,只说走马上任第二天,柏盛青便毫不藏私,给几个学生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官场认知课程。
所讲的内容,更是大大震撼了每个学生的心。
“你们需知晓一件事,读书并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做官。科举的路只有一条,可达成做官目的的方法,却有很多。”
在秦朝时,想要做官需要用军功去换,要不就是皇帝直接征召任用;汉朝则是察举制,由当地的长官在辖区进行考核推荐,选取人才;唐朝后,虽科举产生,但依旧是门荫入仕居多,而有才华名声赫赫的人则要么向达官贵人展示自己的文采,要么隐居南山,装作神神秘秘,借名气吸引皇帝的注意。不论哪一种,大家为的都是一展抱负,得到任用罢了,而不是一味的读书,去卷所谓的四书五经。
放着明显的捷径不去使用,那是庸才。
就连现代也有好多并不是纯靠着高考进入清华北大的,
各类减分增分项目,层出不穷,可为什么知道的人少?因为他们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大部分知道的都心照不宣,选择了隐瞒。
柏盛青便是这个形同于将他们眼前遮挡的雾障,拨开的人。
他详细给几人讲述了一下当今朝堂里不依靠科举,纯粹是凭借着出身和举荐,当上一品大员的例子,又讲述了一下真正通过科举出来的官员,整体升迁的流程。
直接将几个学生惊得嘴都合不拢,只感觉整个认知都被完全颠覆了。
尤其是常仕进和杨舟万。
两个人在二年级一向都是常年吊车尾,即便拼了命的去学习,去考试,想要获取一个好成绩,可天赋上限就在那里摆着。
怎么争,也是争不过像郭胜开、吴韧这样的人的。
这猛不丁告诉他们,实际上并不用执拗一条路,还有其他的捷径可走,难免让他们心中震荡不已。
柏老拿着几个人院试的成绩,仔细分析着他们明年乡试的可能性。
“其实你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才学大概心里也是有数的,虽有着知府大人故意刁难的原因,可成绩排名总归不会差出太远的距离。有的人,十岁便能考中秀才,可年近半百,也难以企及举人之列,院试与乡试隔得不是一星半点的距离,如果在院试上就已经排在末尾,那么乡试几乎不必再去思考,大概率是难以中的。”
这话虽难听,但却真实。
因为院试不过是童生们的小打小闹,当地学政出卷子罢了,可乡试,却是中央特派官员,所有历任的秀才皆可参加。
不论是难度还是数量都翻了好几倍。
“所以我并不建议大家全部死杠在科举之路。你们的山长曾告诉我,三皇子殿下多次向他索要过举荐的人员名单,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推举做官,这也算是一种上升渠道。但他最多只允许一个人去,你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如果不想参与明年的乡试,或者觉得明年的乡试暂时无法得中的,我建议可以直接出仕,历练几年,届时若再想科举,也并不迟。”
当官要的可不仅仅是会四书五经的人,而背熟了四书五经,也不意味着能够当好官。
他能够看出来,童启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并没有刻意只教授学生们读书,而是各种的知识都传授一些。
不拘泥于每个人的天赋与发展。
所以出仕,也未必不是一条好的道路。
听完这番话,不少人皆心动不已,尤其是常仕进和杨舟万,更是陷入了浓浓的思考之中。
其实杨舟万早就不想继续往上考了,越往上,他便越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瓶颈,上一次的榜尾,已经是万幸。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汪启元和吴韧读两遍便能够背的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靠着默读数十几遍,才能够勉强记住。
这并不是说明他蠢,只能说明,他不擅长应试。
若能够越过这些弯弯绕绕,直接当官,于他,自然是一种飞跃。至于升迁或许会差于科举出身的人,那都是小事。
真正阻拦他出仕的,并不是面子,而是对同窗与山长们依依不舍的心。
第77章 王孙求学
浑然不知自己手底下的学生们正忙着基建与思考未来。
此刻,身在西夏的童启,正沉迷于逗小孩的乐趣之中。
别看那李元昊年纪小,可性格却是个不服输的,想要什么,拼了命哪怕丢尽了脸,也非要得到。眼见着泡面没有吃成,便暗地里教唆了门口的侍卫,想办法从厨房里将童启他们没来得及洗的碗给偷了出来,如同做贼一般的蹲在角落里,狠狠舔了一口。
旁边的侍卫:……
他看着自家王孙没出息的样子,欲言又止。
可李元昊却浑然不觉。
他砸吧了砸吧嘴巴,并没有尝出多少味道来,可即便如此,那丰富的调料,依旧一下子紧紧抓住了他的心。
西夏少有美食,连食材都短缺的地方,每日吃都吃不饱,更别说去研究怎么做才能好吃了?即便李元昊是王孙,也不例外,他自小尝到最多的便是烤肉,然后就是各种粗粮做成的窝窝,不说喇嗓子,嘴里简直能淡出鸟来。
这童启什么来头,竟然身上还藏着这种好东西?
有一便有二,尝到了甜头后,李元昊干脆早起晚归,守在童启住的房间门口,一到吃饭的点便装作偶遇,不请自来,想办法蹭吃的。
“我们来比试射箭吧!谁赢了,便能够获得对方的吃食,如何?”
李元昊提议道,一脸的紧张,生怕被拒绝。
童启挑了挑眉,看了眼自己瘦弱的胳膊,再瞄一眼对方那浑身如同小牛犊一般的“腱子肉”,索性闲着也是闲着,便顺嘴答应道。
“好哇。”
李元昊顿时一喜,然后,便带着对方光明正大到了练武场,毫无遮拦的令童启将整个西夏的军营训练方式以及基本布局全看了个遍。
至于最后的结果嘛,自然是童启轻松碾压六岁的李元昊,成功获得胜利。
目睹一切的苍蝇:……
比完赛,童启贱嗖嗖的从包袱里拿出两个小面包来,顶着对方垂涎的目光,一个递给了旁边的苍蝇,一个光明正大塞进了自己的口中。
可怜旁边忙活了大半日,连口吃的也没争取到的小王孙,口水都快馋出来了,又只能重新咽了下去。
他强行将眼泪憋回去,不甘心的继续挑衅着。
“我,我不服,你比我年纪大,力气肯定也比我强,有本事,我们比,比文如何?我已经能将整本《百家姓》和《诗经》倒背如流了,你会吗?咱们挑战谁能一口气背完,用时最少的人,晚上就能获得对方的吃食!”
旁边的苍蝇忍不住扶额避开了视线。
童启强忍住笑容,点点头,欣然应允。
然后他便陪着李元昊参观完了西夏大王子的书房,顺带着偷瞄到了一系列和谈赔偿的条件以及正在调整修建中的榷场建设图。
再次拿下了冠军。
一连几日,李元昊一场没赢。
别说分得童启一口吃的了,自己的午餐晚餐倒是输得一干二净,每日像是跑过来看对方吃播似的,巴巴看完,又巴巴想新的比赛方式,没多久,就肉眼可见的瘦了一整圈。
李元昊心里简直快郁闷死了。
这人怎么那么多好吃的啊?而且个个看起来都那么香!
连败好几场,他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整个人瘫坐在地面上一脸委屈。
“呜呜呜,我不玩了,你怎么什么都会啊?欺负小孩子,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旁边守门的西夏侍卫们看着自家王孙哭的如此可怜,个个义愤填膺的看向了他。
童启也有些尴尬,毕竟在别人家欺负别人家的小孩子,太过分了,似乎也不太好?
他看在连续几日都拿到了有用消息的份上,直接将兜里的巧克力掏出,拨开包装,一把塞进了对方的口中,成功堵住了这絮絮叨叨的哭声。
李元昊一愣,带着鼻涕泡的嘴巴本能的嚼了两下,尝到味道后,顿时双眼一亮。
“唔唔,这是什么,甜甜的苦苦的好好吃啊。”
“巧克力,能够让人心情变好的东西。”
“巧克力?没吃过,你那里还有吗?我有钱,可以跟你换!”说着,他直接从床底下拉出自己的宝石箱子,红色的蓝色的鸽子蛋般大小的宝石,险些闪瞎了童启的眼睛。
头一回见到用宝石换巧克力的,他本想叹一句豪奢,可一想到或许这些东西也有可能是从他们大奉朝的地界上抢过来的,便顿时闭上了嘴巴。
他低头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粮食储备,摇了摇脑袋。
“不行,我也剩的不多了,只够我自己吃的,回头吧,等我回书院补充一些,再卖给你。”
书院?
李元昊顿时泄气不已。
他这辈子没什么爱
好,就是喜欢吃吃喝喝,口欲最大,偏偏整个党项族没几个会做饭的,仅有的做菜方子还是从他们大奉朝抢过来的,再加上缺少各种的食材和香料,做出来别提有多难吃了。
若没尝过也就算了,可尝过之后,这追求美食的本能便如同心口里钻进了一只毛毛虫般,每日拱的他忍不住全身发痒。只恨不得趴在童启的门口,跟他一起回大奉朝去。
西夏大王子自然注意到了自家儿子的奇怪动作,但他也并未阻止。
不过是个文人罢了,而且又不参与使团决策,能掀起多大的乱子呢?
整个王宫里少有孩童,元昊更是从未碰到过玩伴,就依他吧。
反正玩个几天,快乐一番,也就罢了。
被狠狠蒙在鼓里的西夏王室压根不知道他们的王孙已经被童启玩的团团转了,就如同逗弄猫猫狗狗一般,看的旁边的苍蝇都忍不住心中感叹,幸亏自己当时拜师的时候,态度不算是特别的嚣张跋扈,不然的话,只怕他便是第二个王孙这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