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 第174章

作者:小胖柑 标签: 豪门世家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对啊!很多特价款,确实有这个折扣力度,所以很多日本客人专程飞来采购。”

  岳宁带着他们从员工专用通道进入商厦。进了商厦,各个柜台前人潮涌动。

  岳宁先带他们去宁小厨,宁小厨门口一长条等候椅都坐满了人,大家正在吃小零食。看到岳宁出现,人群躁动起来。

  岳宁笑着打招呼,跟他们介绍:“这几天上了新品,西北牛肉拉面,是我们西北的风味。你们一定要尝尝哦!”听得懂的客人回应着,听不懂的客人也附和着笑。

  为了节目拍摄,店里特地给他们留了一个位子,一个套餐端了上来。岳宁介绍说,这是他们店里卖得最火的烧腊双拼,还配了一小碟炒包菜、一个肉夹馍、一杯冻柠茶。

  这么一套套餐,只要港币六元。去年到今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港城这个几乎所有物资都靠进口的城市,物价飞涨,就连福伯的猪脚河粉都涨了一元,宁小厨这种干净、口味又有保证的套餐很实惠。

  尝过宁小厨的实惠套餐,他们又去了新开的宝华楼二店。这家店铺刚开业没几天,主要客户群是前来购物的游客,不像总店那样有很多大圆桌,基本上都是四人位的卡座,甚至还有两人小位子,此时也都满客。跟总店一样,进门处有大厨介绍。

  岳宁一看,说:“今天是马大厨当值,他被称为我们宝华楼无死角的大厨,宝华楼所有招牌菜都能做。”

  主持人看到最后一位大厨介绍上写着:“来自台湾,擅长京鲁菜。”便问:“这位吴大厨来自台湾吗?”

  “吴大厨刚加入宝华楼不久,原本定下来他需要三个月学习主要粤菜制作,但是我们的食客吃过他做的油爆双脆后,强烈要求他上榜。”岳宁随口介绍了一下,没有过多停留,便带着他们落座。

  这里主打给游客吃,有能让游客一次尝多种口味的烧腊卤水四拼,里面有烧鸭、烧肉、卤鹅肉、鹅翅。还有招牌拆鱼羹、爆汁虾球和八宝脆皮乳鸽。除了这些菜,岳宁还点了一道炒青菜,主食是一份干炒牛河。

  主持人发现,除了拼盘,每个菜上来,都会在桌上一个小巧的架子上挂上挂牌。他翻看颜色不同的挂牌,挂牌正面是厨师的名字,翻过来是一个台号和一个菜的编号。他抬头问:“这是?”

  岳宁拿起牌子说:“接单后分配厨子用的。对客人来说,如果你点名要这个厨子做,那么这块牌子一亮,你就可以放心了。如果你没有指定厨子,也可能会吃到特别喜欢的菜,这时你看一眼这个牌子,记住厨子的名字,下次来就可以点他做的菜。就算是没上榜的厨子,也能被客人认识。”

  “那我怎么知道,就一定是这个厨子做的呢?”

  岳宁请她吃拆鱼羹,说:“午市结束,要拿这些牌子统计这个厨子当天做了多少菜。对外关乎本人口碑,对内涉及工钱,谁肯作假?”

  主持人边吃边介绍菜品。那道八宝脆皮乳鸽上来时,主持人惊讶地说:“这是吴大厨的菜品!”

  “对啊!你用刀叉切开。”岳宁示意。

  主持人拿起餐刀,只见那乳鸽蜜色的表皮像半透明的琉璃。她的刀齿刚触到鸽胸,“喀啦”一声,脆皮裂成蛛网纹,露出底下粉白的鸽肉,汁水从切口处流出。刀刃再往下切,没有碰到骨头,里面肉质绵软,温润的脂香和糯米的清香飘出。鸽子的脆皮簌簌碎裂,鸽腿肉里的汁水突然涌出,在瓷盘里洇开,又被鸽子肚里的糯米饭吸收进去。

  主持人夹起一块带着糯米饭的鸽肉,鸽子皮酥脆到极致,碰到牙齿就崩裂,鸽肉细嫩,里面的糯米饭混合了多种食材,味道复杂却又相互协调。她一番形容之后,最后说了句:“这道菜有点像布袋鸡哦!”

  岳宁点头:“是啊!布袋鸡、八宝葫芦鸭、三套鸭、脆皮糯米鸡、乾坤烧鹅、鸽吞翅都是一个套路,都是整料出骨,里面填的东西不同而已。这道菜,难就难在乳鸽更嫩,拆起来比拆童子鸡更难。但比布袋鸡简单的地方在于,布袋鸡食材是带汤汁的,炸的时候很容易破。这个菜里面是糯米饭,我们是用烤的,相对不容易破皮。吴大厨刚好有做布袋鸡的基本功,就从两个菜系相通的那些菜开始过渡。”

  “吴大厨会做布袋鸡?”

  岳宁点头:“会啊!而且做得不错。”

  这时,干炒牛河刚好端上来,岳宁说:“吴大厨不仅布袋鸡做得好,而且爆炒的功力也很棒,这道干炒牛河,大家都说能排我们内部前五。”

  主持人夹了一筷子干炒牛河吃,果然牛肉滑嫩,烟火气十足。她介绍完这道菜,饶有兴致地问:“吴大厨排第五,前面都有谁呢?”

  “何运邦何大厨排第一,我排第二,今天的主厨马大厨排第三,我师叔陈良伟陈大厨排第四,吴大厨排第五。你别以为第五就不算顶尖了,要知道后面还有拿了厨王大赛第三的张骏明张大厨。”

  “那确实很厉害。”主持人问,“厨王陆大厨呢?”

  “他啊!他在大厨里炒菜倒数第一。陆家菜讲究文火慢功,他炒菜不行。”岳宁笑着说。

  这一段录像放完,李小姐看向片子里的主持人。

  她们昨天刚回台北,本想对比一下布袋鸡和乳鸽的口味,把口感差异添加进节目里,让观众能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岳宁说吴大厨会布袋鸡,她们确实也吃到了做法类似的乳鸽,可陈老板又说台湾只有他们父子会做布袋鸡。以前她也吃过布袋鸡,记得味道确实很好,可今天的布袋鸡,感觉很一般。

  “李小姐,等下怎么介绍?”

  李小姐说:“你着重说宝华楼的脆皮乳鸽的皮脆和馅料的软糯鲜香,只是跟布袋鸡一样是整鸡拆骨,不要让观众误会了。”

  “好的。”

第204章 一起去港城?

  陈锦莹索性趁着这段时间,去处理她妈妈的遗产以及自己的财产问题。每天仅有下午两个小时,实在不够她奔波,不过一整天下来,这些事也处理得差不多了。

  今天闹成这样,要是回大宅,肯定又会被那一家子扣上没良心、不让着弟弟的帽子,于是她回了自己家。

  从十五岁开始,她就在后厨帮忙,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德祥,算起来已经十八年了。

  她爸爸到现在每个月也只给她七千新台币,她的大学同学到现在这个年纪,基本上薪水都能破万了。

  她不仅要供这套房子,还要为自己积攒未来的养老钱。她跟爸爸谈薪水,爸爸反问她,整天在后厨,一日至少两餐在店里吃,七千块怎么就不够花了?还说她买房住到外面,就是多此一举,再多说几句,爸爸就开始跟她算给妈妈看病花了多少钱。

  这几天整理了一下自己手头的积蓄,还完房贷后,她才发现干了这么多年,存款并没有多少。

  陈锦莹打开衣橱,她平日里也就穿这几件衣服,收拾起来大概一个小行李箱就够了。

  她给自己下了一碗面,正吃着,电话铃声响了。

  电话那头传来爸爸恼怒的声音:“锦莹,你中午闹一场也就算了,为什么晚市都不来?”

  陈锦莹把话筒放在桌上,打开电视,边吃面条边看电视。

  陈德祥听不见她回应,越发愤怒。午市也就罢了,她难道不知道晚市有多忙吗?今天后厨忙成什么样,她不清楚吗?

  这会儿晚市高峰已经过去,他挂了电话,让人开车送他到女儿的公寓。

  陈锦莹听到电话里没了声音,挂断电话,去把碗洗了。刚擦完手,就听到敲门声,她过去开了门。

  “你闹够了没有?”陈德祥怒吼道。

  陈锦莹把手指抵在嘴唇上,转身说:“爸,看电视。”

  她在搞什么名堂?陈德祥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那档旅行节目。

  陈锦莹在沙发上坐下,主持人有些惊讶地问:“吴大厨是台湾人?”

  电视节目继续播放,陈锦莹边看电视边给陈德祥分析店铺的人流、翻台率,以及这些菜品的成本,估算宝华楼这样一家店的收益。

  听到岳宁夸赞吴志海,陈锦莹看向爸爸说:“今天是个普通日子,店里上座率也不高吧?我不在后厨是不是很忙。那您想过要是高峰日呢?您要我把阿志赶走,意味着他的活儿都得我来干。就因为一个无端的猜测,把一个有手艺的厨子赶走,您不觉得这很蠢吗?”

  宝华楼的访问分成了上下两集,今天播的是宁小厨和宝华楼,已经接近尾声。

  主持人问岳宁:“你去过台湾吗?”

  岳宁摇了摇头:“没去过。”

  “想去吗?”

  “当然想啦!祖国的宝岛,我想亲手画一下阿里山和日月潭。等我从里昂回来,稍微休整一下就去,好不好?”

  “欢迎,欢迎!”

  拍摄内容播完,主持人在结尾说道:“中华饮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既相通又各具特色的菜品。脆皮八宝乳鸽表皮酥脆,内里软糯;布袋鸡则是浓郁中带着满肚子鲜香。”

  陈德祥想起今天这档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都去他们店里吃饭了,还特地问了台湾其他店是否有布袋鸡,他当时信誓旦旦地说只有他们父子会做。

  “你跟吴志海还有联系?”陈德祥质问女儿。

  陈锦莹嗤笑一声:“你们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人都走了,你儿子还当众往我头上泼脏水。我呢,想让您看清真相,可最后您还是在想这些?”

  陈锦莹一脸懊恼,拍了一下自己的嘴:“我居然还跟您分析这些。店是您的,是陈锦龙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厨子,每天做好菜就行了?非得考虑这家店未来该怎么走?我嘴巴怎么这么贱?”

  听到女儿这么说,陈德祥反应过来:“锦莹,我只是担心你。”

  “担心我什么?担心我像您一样,娶了一房又一房,还是担心我跟陈锦龙一样,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儿子?”陈锦莹走到门口,拉开门,“如果是这样,我们父女之间真没什么好谈的了。您走吧!”

  “你赶我走?”

  陈锦莹抬头看墙上的钟:“九点半了,您该回去睡觉了。”

  “锦莹,有什么你就说,我听着。”陈德祥好声好气地跟女儿说,“锦莹,是爸爸让你受委屈了。”

  “委屈不算什么。”陈锦莹说道,“爸,咱们抽个时间去趟港城。宝华楼能这么快崛起,有这么大的客流量,肯定有独到之处。去尝尝他们的菜,况且阿志还在那儿。我们把阿志约出来,聊一聊,看看人家是怎么运作的。哪怕我们不照搬,至少做到心里有数。”

  “吴志海肯说吗?”

  “肯啊!我让他走的时候,跟他说我在德祥永远当不了老板,也没办法给他应有的位子,我劝他出去,凭他的手艺去哪儿都能谋生。”陈锦莹笑着说,“我花心思教他,是因为他真的有天赋,还有就是我一个人在后厨撑着实在太累了。”

  刚刚经历了这么一天,陈德祥也意识到自己老了。女儿这么多年帮他撑着后厨,慢慢地他都忘了刚来台湾,刚开这家饭店的时候有多累。女儿培养吴志海,只是想有人能分担,现在这个人却被他逼走了。

  “锦莹,你应该跟爸爸好好说的呀!我们父女有什么不能说的?”陈德祥说道。

  “我妈都只剩一口气了,我还在后厨拍直播节目。我妈咽气后,你们说我跟徒弟有私情。您觉得,我怎么跟您说?”

  陈德祥低下了头:“锦莹,爸爸亏欠你太多。”

  陈锦莹苦笑着说:“不说了,不说了。就这样吧!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您回去休息,我也睡了。”

  “锦莹,我们什么时候去港城?”陈德祥站在门口问。

  陈锦莹说:“等我妈出了七,好不好?”

  陈德祥一算,也就两周时间,他点了点头:“听你的。”

  *

  这上下两集的旅行节目,带火的不是宝华楼的餐饮,而是鸿安名品折扣。

  台湾的经济热度虽然比不上经济泡沫严重的日本,但和港城类似,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通货膨胀率也高。在台北,好的行业收入已经开始突破万元。

  在这样的经济热度下,催生了一大批中高收入群体。然而,台湾的关税政策是“扶工限消”,纺织品、工业品的关税大幅降低,而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维持着50%-80%的关税。

  本来两地之间就存在价格差,更不用说专门做名品折扣的鸿安了,这吸引了很多台湾游客前来购物。

  叶应漪当初听岳宁说起这个生意的时候,就认定会火爆,可她怎么都没想到会火爆成这样。

  “大舅舅把浅水湾宁宴全部给我?”岳宁摇了摇头,“这个礼太大了。我不过出了个小主意。”

  当初岳宁没钱,又怕崔家昌不卖,所以让鸿安出面收购了辉煌,由宝华楼进行管理。

  叶应漪这几天回了一趟新加坡,今天刚好崔慧仪也从大阪回来,乔老太太让孩子们都回乔园吃饭。饭桌上,叶应漪宣布了大舅舅叶应章的决定。

  “傻孩子,没有这个主意,今年鸿安百货得亏多少钱?这个摊子收吧,那是你们太外公一手创立的,将近七十年的老牌子了。可要是撑下去,日本百货公司来势汹汹,我们已经算撑得很久了。开业满月销售额就是去年鸿安的一半,第二个月不降反升,看起来比第一个月还要高。一是你出的这个主意,二是你们俩在日本的知名度。这些天台湾游客增多,不也是你的功劳?宁宴完全交给你是最合适的。这是我们姐弟几个商量的结果。”叶应漪说道。

  乔启明也笑着说:“宁宁啊!你不拿着,你舅舅他们心里才不踏实。你的这个策略,可是为鸿安拓展了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

  “幸亏当时我就跟你一起定下合作框架,要不然我心里也不踏实呢!”崔慧仪夹了一块咖喱蟹,舀了一勺咖喱汁倒在饭上。

  咖喱蟹转到叶应漪面前,她也一样,边拌饭边跟他们几个说:“你们外嫲想回一趟粤城,再去一趟上海。粤城是你们外嫲的老家,上海呢,你们太外公和太外嫲临走前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你们宝如小姨,让你外嫲和大姨大姨夫一定要照顾好她。哪怕知道你们宝如小姨现在过得很好,你们外嫲还是想去看看她住的地方,说以后去了地下也好跟老两□□代。你们大姨和大姨夫,还有大舅舅大舅妈想一起陪着外嫲回内地。你们几个一起去吗?”

  “我随时都可以,去上海都成日常了。”崔慧仪看向乔君慎,“你也没问题吧?”

  “当然,我本来就经常要去上海的。”乔君慎一口答应。

  “我考好试就有时间了。”岳宁也在拌饭,“能安排在五六七月吗?我也想去上海看看莫伯伯和大妈妈。”

  “你这么忙,接下来几个月,不是还有宁宴要开,福运楼也缺人,能走得开吗?”叶应漪看着岳宁那几家店的客流量。鸿安开了很多年,人员都很齐备,岳宁那里的客流量却猛增,她看了都觉得惊讶。

  岳宁开心地笑着:“管理方面,有苏菲姐和杨志杰,很顺畅了。后厨这边,等陈姐姐到了,应该能缓解现在紧张的局面。她不仅手艺好,管理能力应该也很强。她的徒弟已经来了,很好用,她一来,后厨整个团队基本上就搭建完成了。我应该有时间了。”

  “这么厉害?”叶应漪问,“那是不是又有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