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小茶
几人面面相觑,要让父子反目,家不成家,是多令人痛心的无奈之举。
“后来您的儿子们去了海外?”
“是啊,趁看管得松懈了,我把家里所有的金银都包在包裹里,送他们上船。当时信出不去也进不来,他们是死是活我都不知道。
直到好些年之后,才辗转收到了报平安的信,可是我妻子已经……走了。
他们两个也算争气,功课学得很好,现在是搞技术的,前些年也不知道是和国家搞什么联合研究,上头就把这院子还了回来。
当时这里安排了一个领导在住的,所以没怎么被破坏,后头那个院子已经是大杂院了,虽然说要还给我们,但是不包腾退。
那些邻居住了这么多年,哪里舍得搬家,我一个老头子能有什么办法,只能主动说不要了,让给他们住了。
我儿子一直催着我去国外,要给我养老,原本我也是舍不得这个祖宅。
这两年身体不好了,也想开了,反正我儿子他们也没有回来的打算,我死守着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不如卖了,拿钱去找我儿子们,家人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嘛。呵呵,我这个爷爷的,连三个孙子的面都没见过,只看过照片。”
秦老爷子说完了卖房子的原因,接下来就是价格了,家具和花草留下,其余的细软、书籍、字画和瓷器都是要带走的,八万元整不讲价。
苏渺和苏元正都觉得其实这个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因为这是他们看的第一套院子,所谓货比三家嘛,肯定没法马上做决定。
突然,外头响起了叩门声和一个陌生的男声:“秦老,您在家吗?”
叶嘉音帮忙出去开门,进来的时候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男子。
男子约莫二十七八岁,梳着油光发亮的大背头,穿着一件花衬衫和喇叭裤,典型的90年代“潮人”打扮。
一进到客厅就熟络地说:“您这有客人呢?”
“嗯,这几位也是来看房的,你坐吧。”秦老爷子招呼道。
苏渺注意到秦老爷子说的“也”字,看来这位也是购房者了。
男子坐下后对苏渺几人说:“幸会幸会,我姓黄,在外企工作的。你们眼光真不错,也看上秦老的房子了?”
他在说到“外企”的时候,语调不自觉的上扬,带着点骄傲的意味。
确实也是,自七九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通过后,从此外商投资有了法律保障,外商和国内接触多了起来。
现在外资企业还挺少的,给员工的薪酬条件都很客观,所以能在里面工作的确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苏元正回道:“秦老的院子确实不错,保存良好,还有这些彩绘,都算得上古董呢。”
男子对这点倒是不在乎,说:
“那你们可能要去看看别的院子了,我来秦老爷子这里看了几次了,是要帮我上司买的。
他要接家里人来中国,他们家在国外是住别墅的带花园的,住不惯楼房,所以要买四合院。”
秦老爷子问道:“那你这回是能定下来了?之前不是还要压价呢吗?”
“秦老~我这帮领导办事不得多做些才能让他看到我的用心嘛!我挑了好几个院子给他看,最后他还是说喜欢您这里。回头我再和他说说,估计下周就能定下来了。”
秦老爷子点点头,说:“反正,我的要求就是付现钱给我,钱什么时候到位我就什么时候搬走。”
眼看着强劲的竞争对手出现了,而且似乎是已经和秦老爷子达成共识了,苏渺几人觉得他们可以先去看看别的院子了。
苏元正开口道:“秦老,院子也看过了,那我们就先回去了,之后您这还没卖出的话我们再来叨扰。”
“好,那我就不送了,之后有需要可以直接过来,我每天都在家的。”
几人和秦老爷子道别后往外走,身后传来秦老和男子的交谈声,苏渺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小黄啊,上回你带那个洋鬼子来,他指着我家的彩绘叽里呱啦的说什么呢。”
“哦,他是说这个图案不合适,到时候画新的上去。”
秦老爷子突然把茶杯重重顿在桌上,茶水溅湿了桌布上的缠枝莲纹。
“什么??我这!我这可是民族瑰宝!现在你上外头可难找到有这门手艺的人,多少人都羡慕着呢,那洋鬼子竟然要刷掉!”
小黄劝到:“秦老,您不是也要到国外去了嘛,别老是洋鬼子洋鬼子的,人家格林先生跟咱们文化不同,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反正这院子卖掉也和您没关系了,何必管别人怎么装修呢?再说了,您卖给谁能保证这些彩绘能一直保留下来呢?”
随着距离拉远,苏渺渐渐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她扯了扯嘴角,心想那格林先生还真不一定能买到秦爷爷的房子。
第658章
回到嘉音院门口取了车,一行人要去看其他的四合院。
唐子逸看了一眼备选名单,说:“走,咱们先去看鼓楼附近那套,离这也不算远,据说以前是个当铺老板的宅子。”
车子穿过几条胡同,停在一处灰砖门楼前。
苏渺抬头打量这座略显破败的建筑,评价道:“这大门倒是挺好看 ,就是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这家门户大开着,里头传来孩子的笑闹声。
四人站在门外,看见院子里有三个年岁不同的小孩在玩打弹珠,有只大白狗躲在屋檐底下睡觉。
苏元正伸手敲了敲门,大白狗抬头瞄了他们一眼又躺下,毫无警觉性。
苏渺忍不住嫌弃地想:可比他们桂区土松差远了。
院中最大的孩子7,8岁的样子,站起身问道:
“您找谁?”
“你好,小朋友,请问你家大人在吗?”苏元正语调温和的说。
孩子看了他们两秒,突然转过头朝屋里大喊:“姥姥!姥爷!有人来看房!”
一对老夫妻从内院急急忙忙跑出来,老头穿着白色汗衫,手里拿着一把大扇子,热情地迎过来:
“几位是来看房的?快请进快请进!”
“您好,我姓苏,听说您家的院子要出卖,所以带孩子们过来看看。”
“好的好的,我姓孟,院子是要卖的,我带你们转转。”
房主请几人进来,带着他们一间一间房子的看。
也是两进的房子,但是比秦老爷子家要小很多,而且大约是住的人也比较多,生活物品堆来堆去的,也显得很凌乱。
非常普通的民宅,柱子、房梁和墙面都是灰扑扑的。
不过前院主要是功能区域,收拾得还算可以,等到了内院,才叫人大吃一惊。
原本方正的四合院被分割得面目全非,天井里搭建了两间低矮的砖房,晾衣绳上挂满了各色衣物。
苏渺有些遗憾地说:“怎么在院子里加盖了房子?”
老人叹了口气:“特殊时期分给了七户人家住,不加盖不够住啊。我也是后来才慢慢将整个院子都置换过来的。
我家人也多,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四家全住在这里,这么多年一起过也热闹就不想分开了。
现在是二女婿家在郊区有一块地,比这里要大得多,我们集资建了新院子,所以想把这里卖掉,住到那边去了。”
“郊区?那您儿女上班方便吗?”苏元正问。
“还行吧,他们单位都离得不远的,虽然是郊区但也有公交车,骑自行车也行,半个小时都能到。
主要是那里是这边的两倍,又是新房,住着不知道有多舒服呢。”
苏渺绕着院子走了一团,低声对父亲说:“如果买这套,加盖部分得推倒,其他的房间也得整修,成本可能有点大。”
苏元正点点头,礼貌问价。
“五万!五万就行了,但是这院子里所有的东西我都是要搬走的哦,你们得自己准备家具的。”
“好的,我们回去商量一下。”
话是说得客气,但是众人都已经给这个院子打差评了,马不停蹄地去下一个院子。
什刹海的院子掩映在一片槐树荫下,红漆大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开门的是一位高大的年轻人。
这里是个一进的院子,只比苏家现在租住的那套要大一点。
要是说房屋面积,苏家父女就两个人,即使再加上蒙穗,那也是能住得非常宽敞的。
年轻人姓郭,是个小学老师,是一半院子的主人,为什么是一半呢,因为这里合住了两户人家。
“房子是我父母留给我的,另外一半是他的同事一家,也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今年学校建了集资宿舍,我们两家都分到了名额。
原本我们都是想着把院子租出去收租金就好,但是现在房价不是比前几年高了嘛,我们合计了一下,得收二十多年的租金才能抵得过售价。
中间还得维护修整,说不定还找不到租户,那还不如直接卖出去,拿一笔钱在手里还能宽裕些。
产权方面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前两年已经把证都办好了,到时候过户的时候你们合并到一个本子上就行了。”
该说不说,这个院子虽只有一进,但是因为住户都是讲究人,所以维护得特别好。
这个院子都布置得整洁温馨,所有房屋结构都保存完好。
两侧抄手游廊连接着东西厢房,所有门窗都是原装的万字纹木格。
最令众人惊喜的是院内有一口活井,井台上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字。她探头望去,井水十分清澈。
郭老师介绍说:“我们喜欢用水井,觉得煮出来的东西味道就是不一样。基本小半年就会清理一次,夏天把西瓜泡在里面,就像放进冰箱一样。”
他又指了指院角的一株茂盛的石榴树:“您看那棵树,就是用井水浇的,每年结的果子都比别处的甜。”
苏渺想到刚才秦爷爷家其实也有一口井,但是已经荒废了,因为他身体不好打水太吃力,所以都是用的自来水。
如果能买下那边,请人来修井,也可以拥有像这个一样清冽的水井。
“郭老师,你们这院子售价是多少?”苏渺迫不及待地问。
“我们两家都是报价两万,那整个院子加起来就是四万块不含税。院子的情况你们也是亲眼看过的,没有什么坏的地方,基本可以说是买下就能住了,甚至比很多已经整修过的都要强。”
郭老师推了推眼镜,语气诚恳:
“说实话,这个价格在什刹海一带算是很公道的。我们两家都是实在人,也不愿意为了多要几千块钱耽误时间。”
苏元正环顾四周,目光在那些保存完好的雕花门窗上流连,对郭老师说道:
“房子确实不错,收拾得也特别好,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回头再和你联系。”
四人回到车上,苏元正问:“你们觉得怎么样?”
苏渺眼神亮晶晶地说:“爸,我喜欢这个院子,修整得很好,确实像郭老师说的那样买下就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