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市井日常 第131章

作者:东边小耳朵 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市井生活 日常 古代言情

  “汴京百姓不知,可他知,天地知,陈家叔父地下亦有知,人有生死,天地有变化,但誓约如旧,这是为人的道义,更是受圣贤熏陶的儒家学子该有的私德。”

  “然后呢然后呢,官家说什么?”一众人围了上来,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

  这样节义兼具,又是状元郎为主角的故事,坊间最为喜爱,何况中间还有许多波折,女方家又是没落,两人又是分别多年,最后在闻喜宴上请旨赐婚。

  传到瓦子里,不知要唱多少年。

  见众人反应激烈,那人才继续把自己从送酒的亲戚那听到的转口说出来。

  “官家当即朗声大笑,龙颜大开,夸状元郎有古时君子之范,说魏相公教子有方。而后就御笔亲提,下旨赐婚,听闻还赐给女方许多财物。最巧合的是什么,你们可知道?”

  “是何?”

  “探花郎站出来,代姊谢恩。今科的状元郎与探花郎竟是郎舅,可不正是巧得很嘛!”

  围着他的百姓一个个也都拊掌道好。

  自古以来,百姓们就爱听历经波折,最后大团圆的故事。这不恰好合了众人的口味,一个个心满意足,倒比自己得了好处还要高兴。

  然后再同身边左右说起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都为之称奇。

  正当众人都谈着此事时,强劲有力的鼓声如呼啸的海浪不断打在人耳畔,有人惊讶不已。

  “谁这般大胆,莫不是疯了?”

  “是极是极,这可是闻喜宴的时辰,两三年一度,官家朝臣俱在,大好的日子竟然敲响登闻鼓,莫不是有心触霉头。”

  “兴许是冤情太大了?寻常人家哪至于走到这一步。”

  ……

  一时间,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而在闻喜宴上,正和善的对与进士和诸科及第者问话的官家,听闻鼓声也是变了脸色。

  有朝臣见状,立即面露不悦,“何人如此大胆,竟在闻喜宴时敲打登闻鼓!”

  也有朝臣蹙眉忧心是何等冤屈,譬如御史台的官员,他们平日里就参官员们各种错处,此时更是情绪激昂,迫不及待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人甚至连奏折怎么写都开始想了。

  “此言差矣,新科进士们来日亦要为官,自当以民为重,难道还怕被百姓的冤屈触了霉头不成?”

  说这话的人正是御史台的职掌,专掌纠察百官的歪风邪气,有肃正朝纲法纪之责,此时目光在一众进士和诸科及第者中间巡视,眼神如鹰隼锐利,大有发现谁敢对百姓不满就立刻写本参他的架势。

  众人几乎都不自觉避开他的目光,或是故作镇定,不敢有异。

  但有一人不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忽而站起身。

  清瘦的身躯,却有绝不屈节低眉的傲骨。

  在众人愕然不解之时,他走到大殿正中央,对着官家缓缓一拜,接着跪下,行起了大礼,一丝不苟,肃穆庄重。

  然后,他缓缓抬头,目光及地,从袖口捧出一纸状书,虽是十四岁少年的孱弱之躯,却声音洪亮,毫不怯场,纵然跪着,低着眉,可他的腰始终挺直,任凭朝臣们的目光如刀剑般袭来,他自岿然不动看,满身清正刚烈。

  “佑德五年探花,先崇宁县县尉陈谦之子陈括苍,今为亡父鸣冤,状告悖逆庶人赵肃,于霸州贪墨案诬陷孙元德老将军,后因亡父揽集据证,意图为孙元德老将军翻案,赵肃勾结先同平章事韩修正构陷亡父,使其入狱,屈打成招,而后蹉跎数年,含恨而终。”

  始终以仁善示人的官家,终于板下脸,面色沉郁,尽显圣人威严,他冷声质问,“那登闻鼓,是你家中人所敲?”

  “回禀官家,正是。”他依旧维持跪着手捧状纸的姿势,但脊背挺直,在威严的大殿内,依旧清正傲然。

  再大的风霜刀剑,也压不跨这个清瘦少年的身躯。

  他要为父伸冤,自很久以前,王婆婆就已经告知他一切真相,今日于御前状告,亦是谋划好的。王婆婆对他有养育之恩,多年以来,这份怨恨深深藏在王婆婆心中,纵然豁出功名不要,也要为王婆婆,为陈谦,为孙元德老将军,为因霸州贪墨案而冤死的无数人而讨回公道!

  登闻鼓下,王婆婆看向身侧,她眉夹得死紧,肃声道:“六郎,到你了。”

  所有的冤屈,剩下的重担,到你撑起来的时候了。

  洗去你孙氏一门的污名,也为我儿的清白正名。

第111章

  “你便是孙令耀?”执戟而来的禁军面色沉肃,冷声问询。

  孙令耀不见平日里懒散的样子,甚至他也不再是陈家人初到汴京时看到的那个白白胖胖、无忧无虑的纨绔撒珠郎,几年下来,他瘦了许多。

  又因为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他褪去了天真,眉头时刻是蹙着的,与人说话对视时,眼里永远含着一股郁气。成百上千人的性命,甚至那些因贪墨案而死于敌手的上万无辜将士的性命,都压在他肩上,使他不得不扛起这份重担。

  子息昌盛的孙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是孙大官人一命换一命拼死保下来的。

  他是所有人的希冀。

  孙令耀握*紧藏于袖中的拳头,即便是为了换取他活而死的那条性命,他也不能输,更不能怯懦。

  他不是他,是孙大官人的亲生子,是含冤而死的族人,是枉死的无辜者。

  孙令耀凝眉,利落地抬起手作揖,他沉声道:“正是。”

  他活了十多年,从未学过武艺,前十几年是纨绔,后几年勤学苦读,但这一刻,似乎无师自通,身上多了一些武将的凛冽气势。

  闻喜宴上闹的那一出太大了,便是这些禁军也有所耳闻。

  他们这些人里,年纪大一些的,或多或少都听过霸州当年那桩贪墨案,甚至禁军里也有一些曾经做过孙家人的同袍,乃至是受到过孙老将军的提拔。

  何况,同为武将,惺惺相惜、兔死狐悲,总归能感同身受。

  为首的禁军将领见孙令耀的模样松怔片刻,言语客气了一些,抬手请他跟随,官家召见。

  孙令耀应下后,又回过头,他对着脸上沟壑纵横,已显老态的王婆婆弯腰深深一拜,“承蒙您多年照拂,不胜感激。”

  王婆婆双手搀住他的手肘,将他扶起,“你去吧,若是上天有公道,无辜之人自会沉冤得雪。

  “我在此,静候佳音。”

  孙令耀这才跟着禁军离去。

  *

  在三及第巷的家中,岑娘子紧握着元娘的手,冰冷发颤,脸都是白的。

  而廖娘子靠着孙大官人,同样紧张不已,但她好歹有个宣泄的出口,忽而便落下几滴泪,一边擦拭,一边捶打孙大官人的胸膛,嘴上抱怨道:“你怎能瞒我,怎能瞒我啊!”

  “十月怀胎的亲子死了,我不知,亲手抚养大的孩儿要赴死,也瞒着我。怎么?当娘的就活该看孩儿去死不成?你真真是我上辈子惹的伥鬼投胎,今生来耗死我的,若是六郎不好了,我也不活了!”

  孙大官人不敢还嘴,虽说亲生子出生的时候,郎中就说了他命不久矣,可真的亲手把儿子送上死路,他亦是万般不舍。可孙家对他有大恩,他原本只是乡野里要饿死的浮萍,是孙家人买了他,给他姓名,后来放了良籍,这才有了后来富甲一方的孙大官人。

  孙家的恩情,他便是献出性命也还不尽。

  面对妻子的质问,他惭愧不已,只一味挨打叹息,撇开头,没脸回答。

  与一屋子里的唉声叹气不同,元娘目光深深望着院外,那是皇城的方向。她轻轻拍打着岑娘子的背,安抚对方。

  忽而,她咬着牙站起身,目光如炬,肯定的说道:“不会有事,赵肃已不是位高权重的岳王,他如今只是因谋逆而死的庶人,昔日参与此事的韩修正一众人,死的死,致仕的致仕,官家不会不理睬这桩冤案的。”

  话是这么说,但霸州贪墨案上上下下牵连甚广,许多人如今已身居要职。若要彻查霸州贪墨案,必定要闹得满城风雨。

  此前,先是胡人南下,差点打到汴京,后来,又是岳王谋逆,汴京不知死了多少无辜百姓。

  上上下下,人心浮动。

  好不容易过完了年,到了省试、殿试,这份阴霾才散去些许,又来一桩推翻霸州贪墨案的事。官家才刚亲政没多久,坏事就一桩接着一桩,他当真会愿意吗?

  而不是选择粉饰太平?

  没人能知道。

  元娘如此说,也不过是想安定人心,至少,叫阿娘能安心一些。

  甚至,她想骗过她自己,她抱着一丝奢望,兴许这样以为着以为着,就成了真。

  她遥望着皇城的方向,暗自在心中祈祷,若世上真有神灵,便请眷顾她们吧!

  元娘回身抱住岑娘子,轻抚岑娘子的脊背,她眸光坚定,是任何磨难都打不倒的坚韧。她下定了决心,倘若,今日不成,犀郎和阿奶真的出事了,那还有她。

  纵是再难,她也会活下去,熬着,十年、二十年,直到翻案,洗清所有人的冤屈。

  为记忆中永远对她温和微笑,清正傲然的父亲正名。

  念及此,她胸腔中横生一股胆气,恐惧被驱散,有的只是无边勇气与信念。

  *

  而闻喜宴上,官家的态度并不像众人所想的那样晦涩不明。

  他先是沉下脸,大有动怒的趋势,而在命禁军前去将孙令耀带来后,殿内众人大气不敢喘,尤其是新科进士们皆紧张不已时,官家却忽然恢复了和善的面色。

  想想这些进士也真是可怜,好不容易一路又是解试,又是省试,从万千读书人中厮杀出来,好不容易可以享受闻喜宴的风光,却摊上这样严肃的事。

  甚至,连初入官场都算不上的他们,就要面对天子之怒,只能战战兢兢,连口酒都不敢喝。

  直到官家忽然喊陈括苍站近一些,上下端倪起他,而后忽而笑了起来,众人虽然莫名,但殿内紧张的气氛倒是消散了。

  “倒是有些相像。”官家观察半晌,忽而出言道。

  在众人不理解之际,他笑了笑,“你同你父亲,眉眼间有些相像,佑德五年的探花,吾当时年幼,却至今犹记,当真是鹤立鸡群,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若嵇康在世,尚不知谁姿容更为俊美。”

  说着,官家迟疑起来,他似乎小小地疑惑了一下,虽说陈括苍生得也算俊朗白净,当探花也勉强相衬,但只是中上之姿,和亲生父亲陈谦比起来,当真是相差甚远。

  那陈谦,可谓是他见过的历任探花姿容俊美之最。

  比魏观还胜过几分。

  若非魏观的父亲为魏同平章事,他有意卖一个好,怕是不会给状元郎,而要给个探花了,这样探花郎才能算名副其实。

  想到此处,官家就忍不住想要叹息,今年殿试的进士们,生得好的委实不多,否则也不至于除却魏观以后,让小小年纪的陈括苍当探花。

  他自认是个明君,行事仁德,但奈何就是有这么个偏好,比起貌丑之人,他更愿意多看看面貌俊美的,方才能心旷神怡。

  他收回有些飘远的思绪,见底下一片拘谨,干脆命内侍们去给那些进士们倒酒。

  真是可怜,考上进士以后,也就风光这几日,待到授官,上有刁难的主官,下有偏僻的任地,有得操心了。做官,可不是考上以后就一帆风顺的。

  也正在这个时候,禁卫军带着孙令耀到了。

  官家这才敛去其他思绪,板着脸沉声问孙令耀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

  孙令耀这才从袖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册子,他低着头,目光看着漆黑的青砖,手捧着册子,高举过头顶。

  “回禀官家,此为据证,乃真正涉及贪墨的官员分赃账簿,韩修正等一众贪官自以为将账册悉数烧毁,却承蒙阮义士高义,救下其中一本,交付与陈谦县尉,又辗转到了草民养父手中。”

  官家命内侍呈上来,那账簿表面仍存有火烧后的痕迹,边角乌黑燎起,内里纸张泛黄,已是放置了多年,账簿上甚至有溅起的血点,想来也知道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辛。

  而这随手一翻,便有许多眼熟的名字。

  他方才亲政,手中握有的权利并不多,贸然拔除这么些人,恐怕……

上一篇: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