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261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与魏老板带来的台式方便面相比,逊色了很多。

坐在他旁边的乘客被那格外浓郁的香气所吸引,往他碗里一看,里面有面、有蔬菜,甚至还有肉粒等配料,特别诱人,众人纷纷询问他这面是在哪里买的。

商业嗅觉敏锐的魏老板,迅速改变策略,集合魏氏其他兄弟来内地建厂。

在给品牌取名字的时候,魏老板注意到北方地区人们之间通常以师傅互称,决定用“师傅”这个词以显得较为专业。

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于是便有了K师傅。

92年8月,未来席卷全国的K师傅红烧牛肉面正式诞生,借助一个动画人物形象进行营销,铺天盖地地传播开来。

与以前内地原有的几个牌子走清淡路线不同,红烧牛肉面将一包牛肉酱加进自己的配料里,还加入了可以泡开的蔬菜干。

酱香浓郁,有肉有菜,使K师傅迅速成为了方便面界的高端产品。

而在定价时,他们也是下了功夫做了调查。

当时内地大众能买到的方便面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

另外一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不好,一般人只做应急之用,平时根本不会想去吃。

他们结合了解了大众平均收入,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对K师傅方便面订很高的价格,取了中等价位,最初售价为1.98元。

而这1.98元,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攒零花钱的目标。

第495章

因为这个价格,要低于当时已经日益涨价,且口味变差的火车盒饭,所以很快受到了旅客的追捧。

条件好一些的就买桶装的,开了包装袋放料,加了水就行,方便快捷,面饼也不容易被压碎。

节省的一点的就自己带大碗,买袋装的。

仅仅成立两年,K师傅牛肉面就卖出了2亿包。

尽管经销商不分昼夜的排K师傅工厂门口,但魏老板坚持只留20%在天津本地销售,其余80%投放到全国各地铺设渠道。

没多久,K师傅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近百条生产线。

在90年代初,这个牌子的方便面就渗透到了几乎每一家城镇乡村的小卖部。

不少旅客出门前,都去囤不少方便面以供旅途所需。

再加之,其他的方便食品的种类和供应逐渐增多,罐装八宝粥,袋装面包等的产量增加,不再昂贵难得,很大程度的冲击了承包商的火车餐品。

至少在苏渺回来的那个时间,方便面和罐装八宝粥在旅人中还是非常火热的流行。

至于之后的发展趋势,火车餐品是否有新的改革与提升,她就不得而知了。

在餐车用完餐,三人回到卧铺间。

一个年轻的女子取代的谭阿姨,坐在了丁老师对面的下铺,那个黑色的行李袋就放在她侧手边。

她朝三人点了点头,苏渺他们也心照不宣地没有多说什么。

在苏渺几人被带去问话的时候,车厢内的乘客都议论纷纷,但是过了一会儿没见再有动静,又各玩各的了。

现在看到几人回来,都好奇的凑过来问怎么回事。

苏渺几人打着马虎眼,只说是例行检查,没听说有什么事情。

大家又问怎么谭阿姨这个位置换人了,那位便衣同志面不改色的说自己是谭阿姨的小侄女,从北京来接谭阿姨去她姐姐家的。

她们没买到连着的车票,所以之前没有坐在一起。

刚才她从中铺下来的时候扭到了脚,所以和谭阿姨换了一下床位。

这套说辞听起来也很合情理,看着确实没有什么大事,其他乘客也都放松了下来。

只有知道内情的苏渺几人,一直不敢放松警惕。

时间慢慢的过去,到了五点半。

便衣同志一直没被招回去,苏渺知道那两个大概率是还没有被抓住,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也不知道那两个人究竟藏到了哪里,这样子全覆盖的排查都没能发现他们的行踪,难不成,真的已经不顾风险跳下车去了?

苏渺心里想着,耳朵传来了小朋友的哭声。

原来是那个爸爸没赶上车的小朋友吵着要尿尿,但是现在排队的人很多,她妈妈又不放心那么多的行李就这样放着,进退两难。

大家看到他们的窘境,但是因着前面黑色行李袋的时候,谁也没敢提议帮忙看包。

这时丁老师说:

“刚才你们不是吃了水果罐头吗?你可以让孩子尿到没丢的罐子里,这样就不用去排长队了。

大人憋一下还行,小孩子可受不了。”

年轻的妈妈这才反应过来,一边向丁老师道谢,一边找来罐子还给孩子接尿。

人有三急,其中两急确实经常造成旅途困境,这个时候袋子瓶子就显得很重要了,而水果罐头的罐口子大,就更合适了。

小朋友解决了生理不适,不再吵闹,苏渺也看向窗外,想着一会儿看一下书,晚上早点睡。

突然,一个空罐子从车窗外划过,苏渺一愣,伸长脖子往外面看,然而快速行驶的火车早已将抛落在外面的罐子甩在身后了。

是前面的乘客扔的罐子吗?不对啊,如果是前面的乘客扔的,那不会是从上而下划过她们车窗,角度不对!

苏渺心中猛地一紧,脑海中迅速闪过各种可能性。

如果不是前面乘客扔的,那这个八宝粥罐怎么会以这样诡异的角度划过车窗?

她的目光下意识地缓缓向上移动,当视线触及车顶时,心中产生一个大胆的推测——嫌疑人会不会就藏在车顶上?

苏渺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从上铺爬下来,走到那位便衣同志身旁,压低声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她。

便衣同志听闻,眼神瞬间锐利如鹰,在苏渺的掩护下,用对讲机向上级做了汇报。

汇报完毕,她又迅速将对讲机藏好,恢复了之前那副若无其事的模样。

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公安同志了,但苏渺几人虽然表面上很镇定,可内心里都默默捏了把汗。

苏渺的眼神不时飘向窗外,火车的轰鸣声此刻似乎格外刺耳,她的手指不自觉地在衣角上轻轻揉搓,显示出内心的紧张。

丁老师则看似在闭目养神,可微微皱起的眉头却泄露了他的担忧。

苏元正佯装在整理行李,实际上耳朵一直竖着,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半个小时之后,另一位便衣同志走过来,脚步沉稳却又带着一丝急切。

他先是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确定没人留意他们,然后才走到守着行李袋的同志身边,低声说道:“可以收队了。”

苏渺松了一口气,想知道嫌疑人有没有被抓住,却不好直接问出口。

倒是那边便衣同志看了看四周,没人留意他们,主动压低了声音,和苏渺他们说:

“小同志,你可真灵水,那两个人果然是爬到车顶上去了!

他们带走的那个包里没有武器,全是吃的,嘿!跑到车顶野餐去了!刚才在车顶还追了一下,已经都抓下来了!”

他嘴上说得轻松,但是谁都能想象到在行进的火车顶上追逐有多危险。

火车在铁轨上飞速行驶,车顶空间狭窄且颠簸,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苏渺心中对公安同志的英勇感到钦佩。

苏渺轻声问:“他们是怎么跑到车顶上去的?”

“这个我也还没知道,人刚刚带过去审问呢,多谢几位同志了。”

知道事情已了结,苏渺,苏元正和丁老师也终于放下心来。

随着天色渐晚,火车又到了一个停靠站,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是始终有铁路和警务工作人员守护乘客们的安全,令人安心。

第496章

接下来的旅途很顺遂,没有发生很特别的事情。

唯一让苏元正稍感失望的,是途经黄河之时。

他脑海中长久以来幻想的黄河,应是浊浪排空、汹涌澎湃,那气势磅礴的景象曾无数次在他的想象中翻涌。

可眼前的黄河,却与他的幻想大相径庭。

彼时的黄河,竟和在下雨天站在邕江大桥上俯瞰邕江相差无几。

甚至河水呈浑浊的黄色,看着还没邕江干净,河面也未见得有多么宽阔,全然没有他想象中那种气吞山河的雄浑壮阔。

苏元正满是疑惑,忍不住向身旁的女儿发问:

“渺渺,你不是说9月份还在黄河的丰水期吗?怎么感觉水不是很大的样子,河也不宽呀,水怎么那么黄?”

苏渺按着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道:“爸爸,黄河那么漫长,流经不同地段的河道,其宽度自然会有所不同。

有的地方河面极为宽阔,一眼望不到对岸;而有的地方相对就会窄一些。

至于水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大量的黄土被裹挟进河里,使得黄河的含沙量大幅增加。

你看,刘禹锡在《浪淘沙》里就有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句诗就很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状况。”

听到父女俩的这番对话,一旁的丁老师微笑着开口道:

“渺渺说得没错,而且黄河的水量还会受到天气以及上游来水情况的影响。

有时候即便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丰水期,也不一定会有特别大的水量,甚至还会出现连续枯水期的情形。”

苏元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啊,那是我来得不凑巧了,等以后有机会,我要真正见识一下黄河的磅礴气势。”

见多识广的丁老师提议道:

“要是你真想看那种能展现黄河雄浑气势的景观,有时间可以去壶口瀑布瞧瞧。那里的景色,能够将黄河的气势与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元正顿时来了兴致,问道:“真的吗?丁老师,这个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呢?”

“壶口瀑布东濒山西临汾,西临陕西延安,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丁老师详细地介绍着。

苏元正一脸向往地转头问女儿:“渺渺,你听说过这个壶口瀑布吗?”

苏渺点点头,回答道:“壶口瀑布是我们国家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抽时间我们去看看吧。”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